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一般复句比较,多重复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分句数目在三个点三个以上;第二、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第二个特点是多重复句的本质特点,因为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复句不一定是多重复句,而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一定是多重复句。比较下列句子: (1)智慧在学习中, a才干在实践中,幸福在劳动b c中,快乐在创造中。d (2)中年人的数量比a老年人多得多,中年人一旦b作了人梯,带动的面就广c了。例(1)包含四个分句。例  相似文献   

2.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这个难,主要是难在找出多重复句的各个层次,特别是三重以上的复句。关于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一般的教材是这样讲述的: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构成整个复句第一个层次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再分别对第一个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还要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一般的复句,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先抓  相似文献   

3.
语法学习到了多重复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明瞭多重复句的性质,掌握其得当的分析方法,也就不会感到十分困难了。这里淡谈自己教学多重复句的一些体会。先说说什么是多重复句:通俗地说,复句中分句的本身又是复句,这样就使复句的层次多了起来,这就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就是多层复句。也可以说,多重复句就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4.
分析多重复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断二分,一直切分到单句形式为止。每次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属同一个层次,这是计算层次对最要注意的。例如: 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a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是长身体的时b c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d e危险。这个复句共包含五个小分句。统观全局,第一刀应切在“但”之前,bc分句之间,即ab分句与cde分句构成第一个层次(转  相似文献   

5.
句群和多重复句一样,都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都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组合方式也是靠语序或关联词语。但两者是不同级的语法单位,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音停顿和语调形式看多重复句的分句间只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表示,只在句末才有较大的语音停顿;多重复句无论多么复杂,  相似文献   

6.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7.
含有“…犹…,况…”关联词语的复句(以下简作“犹况”复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型,这种复句形式简练、富有论证力。现在的语法学者都将“犹况”复句归入递进复句,这是无可非议的。为了表明它和“…不但…,而且…”句子的区别,也有人提出“犹况”句含有“反问语气”,这也是对的。但是如果要弄清这种复句的逻辑意义,就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必须作更细致的分析。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8.
连谓式一般语法书上称作“连动式”,但构成连谓式的谓语成分并非都是动词.所以还是以“连谓式”的命名为好。什么叫连谓式呢?要知道连谓式,须先知连谓词组,因为连谓式是由连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式。所谓连谓词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合称)或谓词结构连用,中间没有并列、偏正、述宾、述补、主谓等关系,也没有语音停顿和关联词语,没有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  相似文献   

9.
“这”字起用于唐代,宋代继之.初用时只表指代,稍后用作称代性承指,例如,《全象古今小说》9·31——①此人向来艰子,后行取到吏部,在北京纳宠,连生三子,科第不绝,人都说阴德之报,这是后话.句中“这”指代前面的多重复句形式,并兼承上启下的作用. 时至现代白话文时代,“这”字应用日趋频繁,其语义功能的发展异常迅速,远非辞典所解释的那样,只有两三个义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分析“这”字的语义功能大致上有指代、语气、表时三大类,兹细析如下: 一、指代。  相似文献   

10.
要准确地判定组成复句的分句,首先应了解组成复句的分句究竟有哪些类型;其次,还应注意不要把不能充当分句的误认为是复句的分句。否则,层次就会增多;第三,该划作分句的,也不要不划,不然,层次就会减少,分析也就  相似文献   

11.
谈谈紧缩句     
许多语法论著都认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来的,所以又称之为“紧缩复句”,一般都放到“复句”里去讲。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样处理的。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在《浅谈语法分类中的“中间环节”》(《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二期)一文中曾经说过,在句子分类中也有“中间环节”存在。比如在单句和复句之间就有“连锁  相似文献   

12.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并列,递进、条件和选择复句的理解水平。被试为4、5、6岁儿童。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还”和“不是……而是”的复句,6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不但……而且”,“只有”,“如果……那么”的复句。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连接词的复句,6岁儿童尚不能理解。理解的次序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和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 请比较下列两个假设复句: ①假如你同意,我们明天就出发。②如果地球的质量只有月球那么大,地球上的空气早就飞走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假设复句均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然而也有不同之处。从例①,我们既看不出“你”是否“同意”,也看不出“我们明天”是否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15.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16.
分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只要讲到复句,就离不开分句。然而,到底什么是分句?迄今语法界对于分句的概念还是不明确的。这样,在复句分析中,就往往自相矛盾,而难以自圆其说。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我们先来看几部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著作关于分句的表述是怎样的。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做分句。”该书举的例子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和“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认为前者有两个分句,后者有四个分句。张静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意见与上述基本相同:“每个单句形式只是整个句子的一个半独立的分句。”该书的例子是:“我们有五百多斤茧子呢,你  相似文献   

17.
张金桥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1):230-232
本文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假设条件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假设条件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一假设条件”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假设条件→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假设条件复句是一个按照“假设条件→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倒装转折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但是)B→虽然A”,命题表征中项目存在着互换的倾向,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为“虽然A→但是B”。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转折复句可能是一个按照“虽然A(事实让步)→但是B(转折)”固定方向进行系列认知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紧缩句蠡测     
关于紧缩句,语法学界众说纷云,这给语法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人主张紧缩句是单句;有人认为是复句;有人认为既不是单句,又不是复句,而是一种特殊句型;有人认为紧缩句中既有紧缩的单句,也有紧缩的复句。我们认为要统一对紧缩句的认识,有几点必须首先统一看法。其一,对句子要坚持二分法,即句子分单句和复句。不要在单复句之外给紧缩句另立一个门户。其二,紧缩句只能属于单句或复句,不能“骑墙”,也就是说,不能既是单句,又是复句。  相似文献   

20.
象顾(颉刚)先生这样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深知普及读物的重要性,但他却叮嘱要“将读史记录加以编写印成一本小书”,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文汇报》第三版《学史指径》语言中的并列复句、递进复句和转折复句都可用来表示联言判断。各种语言形式所表示的联言判断,就其逻辑值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但从感情色彩和各联言肢所表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的差别又是明显的,不能互相替代。上例中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