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我欺骗:通过欺骗自己更好地欺骗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菁 《心理学报》2012,44(9):1265-1278
心理学的研究几乎都把自欺看作一种个体特质, 主要探讨自欺对个体自身的作用。而在进化的理论框架中, 自欺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策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其他个体。由于直接欺骗有可能被对方识破, 个体把自己欺骗之后就可以“诚实地”向对方传递错误信息而不被察觉。这就把自欺定义为人际间而非个体内的概念。本文系统地阐述人际间自欺的概念和思路, 并为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一套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在理论上, 由于难以区别通过自欺的欺骗和直接的欺骗, 本文提出一系列假设和条件来证明自欺的存在, 这些条件包括欺骗双方的地位高低、道德高低、和人数多寡。因为自欺是用来应付高欺骗探测压力的, 上述条件可以反映被骗对象的欺骗探测能力的高低。在方法上, 本文提出采用两次回忆的方式来展现自欺, 第一次回忆时欺骗动机存在, 个体在诚实的状态下提供较少真实信息, 第二次回忆时欺骗动机消失, 个体可以提供较多真实信息, 通过比较两次回忆内容的差异来验证自欺的存在。这一操作方法突破了个体间自欺因缺乏操作定义而无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屏障, 为人们探讨人际间自欺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选取130名学前儿童,采用“找钱币”欺骗任务和标准误信念任务,研究学前儿童欺骗及欺骗策略的发生、发展。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采用“破坏证据”和“说谎”欺骗策略的人数呈下降趋势,采用四种联合策略的人数则呈上升趋势;即使3岁儿童也能出示“破坏证据”和“说谎”这两种行为主义的欺骗策略,但“制造虚假痕迹”的心理主义欺骗策略在4岁以后才开始出现;3岁、6岁儿童的误信念理解与欺骗策略不相关,而4岁和5岁儿童的则相关。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 0年代伊始,崇高理想目标的又一次落空,暴露了现代艺术超越此在的一切精神性努力和所谓终极关怀的徒劳无益。当代艺术只得与现实合谋,并在消费文化的蚕食中沉入世俗的狂欢。  相似文献   

4.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5.
有位朋友,在冬天从不吃西瓜。他不是没钱,而是敬畏天时。他说,老天爷让你夏天吃西瓜,秋天吃苹果,冬天吃橘子,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你非要对着干,冬天吃西瓜,秋天吃草莓。这就违背了天时,老天爷就会不高兴。老天爷不高兴了会怎么样——你自己想想吧  相似文献   

6.
身体线索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流形式,在欺骗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线索理论,说谎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但是,欺骗的身体线索的研究发现与线索理论的预测并不一致。本研究在梳理欺骗的身体线索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身体线索与欺骗的关系并不确定的原因,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认知负荷干预的研究取向和计算机辅助的线索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拖延行为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譬如:一个因写不出报告,心焦急虑的秘书,会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不停地吃东西,阅读与报告毫不相干的文件甚或无聊地翻阅画报——总之除了写报告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可使他  相似文献   

8.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医患合谋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结合卫生经济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探讨产生医患合谋道德风险的原因和规避策略.发现医疗保险的供给方(保险机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医疗保险的消费者,即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保险基金风险更多是来自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道德风险.建议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加强激励,遏制道德风险;运用技术,规范行为三方面规范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时候,他失业了,但他一直瞒着母亲。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个人含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的优秀一直是母亲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正>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欺骗自己,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自我欺骗这个概念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一种使我们认同自己所说的“假话”的有效策略。近年来关于自我欺骗的实证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最近的研究,自我欺骗是积极幻想的同义词,是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信念。那么,自我欺骗的效果和好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2.
自我欺骗起源于人们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虚荣心,尤其是缺乏他人的尊重时,这种自我欺骗就成了寻求自我心理平衡的一种“诀窍”。偶尔为之,可以说是一种无害的行为,甚至能够对自己产生激励,成为驱使自己奋发向上的內在动力。但是,一个人如果终日沉溺于白日梦和自我欺骗中不能自拔,则无疑会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喜欢自欺的人,既不能使自己的品格更完美高尚,也无助于在生活中谋取成功。还往往在现实中发生过激行为,企图用相反的事实来掩盖自己的弱点。  相似文献   

13.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14.
钟罗金  莫雷 《心理科学》2005,(3):709-714
自我欺骗的施骗者和受骗者都是自我。这个特殊性导致自我欺骗的定义、类型、研究范式和机制等存在着争议。在系统梳理自我欺骗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自我欺骗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两种新的自我欺骗分类方法,探析了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钟罗金  莫雷 《心理科学》2019,(3):709-714
自我欺骗的施骗者和受骗者都是自我。这个特殊性导致自我欺骗的定义、类型、研究范式和机制等存在着争议。在系统梳理自我欺骗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自我欺骗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两种新的自我欺骗分类方法,探析了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医患合谋诱导医疗消费的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找到规避这种风险的可行办法。医疗保险领域广泛地存在着道德风险,其中以供方诱导需求下的医患合谋表现最为突出,它的存在与目前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制度本身的漏洞、利益的驱使、医生的自我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后果是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导致了保险基金的浪费。规避供方诱导需求下的医患合谋需从政策、医方、患方三方入手,并辅以一定的配套措施,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这种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自我欺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45-1448
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欺骗"开展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早期的理论家关注自我欺骗的意识特征。弗洛伊德通过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可以由动机推动,开创了自我欺骗研究的新阶段。众多研究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欺骗在自我服务偏向、社会称许性、进化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欺骗作为一种个体普遍经验到的心理现象,其可能是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所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学界开展自我欺骗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疫情期间人们经常使用口罩,口罩具有遮挡面部的效果,增加了个体的匿名性。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戴口罩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实验一(N=108)采用杯下掷骰游戏范式探究戴口罩对个体自利性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戴口罩的参与者报告了更高的掷骰点数以获得更高的个人利益。实验二(N=77)采用廉价谈话游戏范式探究戴口罩对个体损人利己性欺骗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感知匿名性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戴口罩的参与者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主观匿名感的中介作用并未显著。  相似文献   

19.
西方关于儿童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秀丽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5,28(1):122-124
欺骗是指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于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的行为。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儿童欺骗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欺骗与说谎的区别,欺骗的理论假设、相关研究,以及儿童欺骗研究的焦点和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众多研究表明微表情和欺骗密切相关,考察如何利用微表情进行欺骗检测是微表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欺骗与欺骗检测的基本概念、微表情作为欺骗检测线索的理论依据及相关应用等的较全面阐述,论证了微表情作为欺骗检测的情绪线索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有效性,且相比其他生理、认知的欺骗检测线索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国家安全、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欺骗检测中已有较多的应用。针对微表情在欺骗检测中的应用存在的争议,指出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欺骗是否一定伴随着微表情、微表情训练能否促进欺骗检测能力、如何提高微表情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效度、个体差异对微表情利用的影响等核心问题,并指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