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是一个蕴涵有深刻哲理的、独特的认识系统。之所以独特,不仅是因为其以“象”为思维符号,更在于其卦象、卦爻辞和爻数的紧密结合方式。倘若《易经》只有六十四种卦象而没有附着于每卦下面的那些卦辞和爻辞,那么这些卦象充其量只是一些线条刻画或几何符号,它们有什么意义?不可得而知。这正如现在考古者在一些洞穴中所发现的某些壁刻图案一样,不知它们的意义、所指何在。但有了卦爻辞后,《易经》这些线条符号就成了卦象,就取得了“象”符号的认识论意义和价值。同时,倘若不把现在我们称为卦、爻辞的这些文字附着在这些卦…  相似文献   

2.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相似文献   

3.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其对<周易>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而深刻影响:"书卦同源"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且"书"之发生在前,是为本源;<易>之经文是对卦爻象的意解,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的结果;<易传>之<象>主要倾向象形思维,<彖>为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4.
卦象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是象数易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爻象、卦象是解易的重要工具之一.卦象不仅是理解<周易>卦爻辞的根本,也是春秋筮法占断的主要依据.从春秋时期<左传>、<国语>简单的卦象,到战国时期<易传>稍具形态的卦象说,再到汉代繁杂的逸象说,卦象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在不同时期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李笑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全书289页,计33.1万字。本书是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ZW001)成果之一。《周易》是漫长的文明发展中人的认识成果在卜筮的特殊形式中的留存。作者试图凭借《周易》卦象、卦爻辞本身的资料,对其观念形态作出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本书除绪言、结语外,正文分十五章。第一章"《周易》的思维方式",介绍了易学观物取象与阴阳辩证的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6.
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苏氏易传>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相似文献   

7.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是中国文化创生之源、创新之源.由阴爻、阳爻两种简单符号所构成的<周易>符号系统,因其抽象性、具象性、元点性、容摄性而成为古典科技与人文的原始增长点;由此符号系统与卦爻辞组成的文字系统共同絪缊而成的大易思想在科技与人文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其"生生"之创新精神成为大易文化之核心理念,其天地人三才和谐的理念成为创新之内在标尺,其独到的"象"思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思维方式的主线,其元亨利贞、贞下起元的循环智慧更是不断创新的不竭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藏象本质"与"白马非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藏象本质研究的哲学误区,围绕"脏器非藏象"、"藏象纯功能"、"藏象指标"与"白马非马"进行藏象本质研究的哲学反思."脏器非藏象"、"藏象纯功能"类似"白马非马","藏象指标"类似"白色是马".探讨藏象本质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案,推动藏象本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平"乃易学的关键词,"天下和平"乃易学价值观的基本命题.此论题先贤时彦少有讨论,略抉其旨:原始易学的思维模式基于对天地万物及人自身的观察,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表义符号与释义系统,即卦象、卦图与卦爻辞.易以"人文化成天下"而建"文明",作为"立言"宗旨."言"不空立,托诸先王、先哲功业德行而立.文明的创造,先哲谓之"立德"、"立功"."立功"、"立德"赖"立言"而传之久远.反观往史,前世之实用惯例,行之有效,每为后世之典礼.道德价值之构建似乎是这样的:人类行为由质朴不驯而驯服,而有习惯;习惯法的确立已然开辟文明之境.由此而进:由习惯驯服而成风俗伦常,由风俗伦常之反思而有道德价值的自觉.文明成果之推行天下,全赖和平以传.古往今来,战火频起,毁坏多少文明成就.先哲有察,确立"天下和平"的命题,再三致意,易学微言大义系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太极代数,本文证明八卦是八个逻辑范式,八卦中包含四对矛盾关系,其中"六子"构成辩证逻辑组。八卦是生命生产和思想生产都必须共同遵循的变化法则。学界似有这样的倾向,以为《周易》中只有类推逻辑而没有演绎逻辑,本文证明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八卦本质上就是演绎逻辑的,卦象的本质是逻辑法则。因此,基于卦象的联想或推理不能脱离八卦的逻辑内涵;否则,想象的灵活性必将导致卦象上的混淆,甚至使八卦沦为象数游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先天八卦"中具有数理内涵,同样,"后天八卦"中亦具有数理内涵。前者呈二进制形态,后者则为三进制形态。《系辞》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四象生八卦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法则,这两种不同的逻辑法则导致二进制八卦与三进制八卦。而且"后天八卦"与五行具有内在的关联,因此,"后天八卦"中的数理内涵比"先天八卦"中的数理内涵更显丰富。  相似文献   

13.
陶磊 《周易研究》2006,(5):43-46
《系辞传》“易有太极”章,其本旨既非解释易占中(?)卦的具体过程,也不是要创立一种宇宙生成模式,而是借用宇宙生成论的模式,解释八卦的起源.易占与易哲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王卦位是以中国原有的时空观念为基础,适应占筮需要形成的.最迟在西周之时,先后形成了四时与四方相配的时空统一观念,以及五行顺次相生观念.文王卦位的安排,首先是将四时与四方相配延展为八个时段与八方一一相配,然后据八卦的卦象、卦德排定其时位与方位,理解时位是理解卦位的关键.在卦位的安排中,很可能已考虑到五行的循环相生.这种卦位说形成于古经<周易>成书前,<易经>在观象系辞中利用了这种卦位说.  相似文献   

15.
胡渭对后人以"五行生成数"和"九宫数"为"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剖析,辨明了五行、九宫与八卦的关系,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之说,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它的五行生成之数说与<周易>中的天地之数说还是相矛盾的,也没和八卦发生任何关系."九宫数"原本与九数图的"河图"(或称"洛书")也毫无关系,也是后人硬把它们扯到一起的.胡渭的考证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他认为五行数、九宫数与八卦、古河图原不相涉的说法,还是无可辩驳的.  相似文献   

16.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周易研究》2004,(1):10-14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相似文献   

18.
19.
Studied parafoveal word processing during eye fixations in reading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a) Is the processing of parafoveally available words limi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ginning letters? (b) Does the parafoveal processing of words affect the following interword saccade? Reading afforded either no parafoveal preview, preview of beginning trigrams, preview of ending trigrams, or preview of the whole parafoveal word. Previews were controlled by replacing original letters either with X's or dissimilar letters. Preview benefits were larger for the whole word previews than for beginning or ending trigram previews. X-masks yielded preview benefits from intact beginning and ending trigrams but dissimilar letter masks yielded benefits from beginning trigrams only. Saccades were larger for whole word previews than for no previews. These results support Logogen-type models of word recognition and a model of saccade computation that posits a time-locked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of parafoveal word informa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each fixation.  相似文献   

20.
陈赟 《周易研究》2004,(5):72-80
易学具有一个言幽明而不言有无的视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的研究表明,从这个视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际.天人之际的根本回答不在于流俗所理解的"天人合一",而在于天人相继.通过天人相继,确立的是人的自由以及人道的基本依据.而且,在幽明之故的视野中,还可以生发出中国古典思想对原善问题的基本理解,善不是别的,正是在人道的畛域内发生的对天人之间的存在连续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