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阴荏苒,学禅六载.弹指而过。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了而不住,随缘自在。我由教入禅,由禅契教,复由教证禅,由禅归教,层层印证,又在尘俗中保任磨炼,方得踏实心安,说法也就真实无惭,否则,终是“光影门头之事”。我过去也落于知解狂禅,徒是口头爽谈,险些自误。我在《禅修次第论》中立“知解悟人,悟人见性,见性起修,回向净土,顿超上乘”五次第,这是我所走过的路。我学禅有两大殊胜之处:一是情上悟、情上觉、情上彻、情上了;二是修苦行。前者使我真正明白了佛阳…  相似文献   

2.
日子     
正菜市场里,一婆婆坐在靠背椅上,眯着眼,带着笑。她的面前,是一大摊子的菜,很大气地摆开,白胖的萝卜、水灵的葱、青嫩的芥兰……样样看起来营养充足,丰满水嫩得叫你喜欢。第一次遇见她时,她歪靠着椅背,大声地招呼我:"快来买我的菜,好得很呢!"直接干脆、豪爽痛快,铁定了我要买她的菜一般。我暗笑她的可爱,径直停下车,果真是好菜,便要了油菜。她艰难地侧着身,弯下腰,伸出黝黑而粗糙的手,迟缓地抓了一大把菜,笨拙地塞进塑料袋里。  相似文献   

3.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净卸轩     
正上学之前,漂亮爱美的小玲一直被宠爱包围着,人见人夸:这姑娘长得太水灵了,长大一定能当明星!小玲也沾沾自喜,常常照镜子娇滴滴地问,爸,妈,我长得好看吗?不料自从她上学以后,就没有人再夸她了,原因是:她只知道"臭美",不用心学习,作业  相似文献   

5.
慧能故乡行     
慧能故乡行●赵金光五月中旬在广州,接到灵泉的电话,邀我去他驻锡的竹院庵看看,说他画了一些禅画想请我过目,并说这竹院庵在肇庆新兴县集成镇,是慧能大师的故乡。灵泉的禅画,我确实是想欣赏的。我曾从一位画家朋友处了解到,灵泉是嘉州画院杨风、李琼久大师的第三代...  相似文献   

6.
慢和钝感力     
一位文友写作的速度很快,我一个月也写不出她一周写出的数量。我很羡慕她,感到她写作的速度简直是一个谜,看到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刊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是那么迟钝和笨拙,我因此而焦虑起来。  相似文献   

7.
求其放心     
从一九八六年我出版了《弹宗与中国文化》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这八年中我虽然把精力转向了道教的研究、文学的研究而没有再写禅宗的专著,但也零零星星地写了~些关于禅的书评、杂文、随感,翻译了一本铃木大拙的禅书,并编成了一本小品《门外谈禅》,注译了一本《祖堂集选》,在这些零散断续的工作中,有一个念头始终困扰着我,甚至可以说像一个梦魔在纠缠着我,就是如何修正我那本《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过分情绪化、观念化的立场和视角,这并不是“悔其少作”的意思,那个时候思潮所笼罩的人都会受到那种焦虑的影响,既不必后悔也毋…  相似文献   

8.
初中时,我是她的班主任,而她和我,却对抗了两年,在她黑色封面的日记本里,我是第一个被她写进“死亡日记”的人。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净慧法师,各位同仁,各位善知识: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会,我事先没有提供论文,所以今天会上是即兴发言。我临时想到了一个题目,叫人生佛教生活禅。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  相似文献   

10.
2年前朱丽蓬·春堪茜(ChuleepornChungrangsee)辞去了某公司的工作,到法身寺做专门的服务人员。她身着白兰相间的条纹衣服在寺中生活工作,每天两次习禅。“我非常知足”,她说,“除了平静的生活,我再没有别的要求。”30岁的朱丽蓬·春堪茜毕业于一家私立大学,现在负责寺里对外公关,是数万名法身寺的追随者之一。她声称去年在法身寺与大家一起亲眼看见两次奇迹。“我们先是看见太阳上有一块水晶般的亮点,非常非常的柔和清澄,当时我们都可以直视太阳。”“忽然我们看见太阳上有銮波瓦帕南(LuangPo…  相似文献   

11.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  相似文献   

12.
在参加一个重要职位的竞选中,我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那个新分来的毕业生各方面并不十分出众,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副县长。  相似文献   

13.
在参加一个重要职位的竞选中,我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那个新分来的毕业生各方面并不十分出众,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副县长。  相似文献   

14.
第一讲学佛的三大纲目去年本寺举行了第一次禅七法会,今年又到举行禅七的时候了。我们在座的有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象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着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它的法会,没有时间上的距离,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上的距隔。所以,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严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请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这一次掸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雨夜听禅     
正偶然的中原之旅,居然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夜,观一场演出,也是听禅。每个人对禅的理解,如同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大相径庭。易中天说,禅很简单。我的理解,他所言的简单,是一种穿透复杂世界的简单,一种洞悉诡谲风云的淡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知谭盾对于禅的参悟到了何种境界,但就音乐的表现力而言,他堪称大师。梅帅元对光与影的运用,美轮美奂,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16.
说起铃木大拙,中国的年轻一代并不陌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铃木的《一个禅者的思索》等著作翻译到中国,风靡一时,成为中国的禅学热和寻根热的重要思想资源。我至今还记得铃木在书中引用日本古寺深潭蛙鸣——扑通的古诗,说明禅的主  相似文献   

17.
我上六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名叫克里斯塔的女同学。她个子比我高,身材非常瘦,细胳膊细腿。她的眼睛是褐色的,圆圆的,像珠子般明亮。她脸上的表情总是很严厉。而最重要的是,她不喜欢我,她讨厌我。我是班里最小的学生,也许这让我容易成为被捉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读云门     
行方 《佛教文化》1996,(2):17-18
今人所尚,除多方赚钱,还喜谈佛论禅。我也是,并且还是专业地谈——学的就是佛教史禅宗史,专门地谈——从北京出发,跑了几千里地,到广东的一个禅宗祖庭云门寺,去和一班少壮有为的学僧专门谈,号称授业。那么这该是何等快意的事儿呵!更何况,时值入冬,北方早已是草木摇落,霜天肃杀,而在我这番谈佛论禅的地方,却阳光明媚,林木葱郁,千年古寺不让港台那些现代化寺院,已修耷得十分精致,寺院门口的三角梅开得红红火火,给进门礼佛参禅的人先是一团灿烂照人的笑,人情味浓极了。至于那班学僧,依男女两众分列两班,均可谓在佛界骨干…  相似文献   

19.
禅,是一门高深的思维科学;在印度既有禅的理论,也有禅的实践。禅,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受到中国佛教徒特别的钟爱,并被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成为具有浓厚中国佛教特色的禅学,即所谓如来禅、祖师禅。然而,无论是印度本土的禅,或从印度传到其周边国家的禅,都可以在奥义书中找到它们的根源。本文正是就此进行探讨,阐述禅那在奥义书的原始模式。论证禅那、瑜伽(yoga)和圣字(Om)是以奥义书的“禅法六则”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急称之为“定”(Samadhi)或定的异名。由是得出结论,奥义书禅法是印度本土和从印度传到别国禅法的原始形态。  相似文献   

20.
释慧林 《佛教文化》2013,(1):118-120
有人来问我:什么是禅?这不难回答。禅就是真如妙心,禅就是诸法实相.禅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就是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解脱。但是,我又轻声地问自己,你真的懂禅吗?究竟什么是禅?说到中国佛教的禅,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六祖坛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当中,只有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记述的佛教典籍,被称之为“经”。作为这样一部珍贵的佛教文献,《六祖坛经》为我们展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禅宗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透过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北宗神秀、菏泽神会、青原行思等众多祖师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禅”的身影,或许可以从这样一部《六祖坛经》中,找到我们谜题的答案——究竟什么是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