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音》1991,(4)
佛教修行的法门,具禅、教、律、密、净等形式和内容;其中,以专持身、口、意三业于密行清净之教法者,是谓密教。何曰密?道理有二:一具神秘性,即对未“灌顶”之人不可显示其教法;二具不可思议性,即其功德表现为“法身佛”内证之境界。由于密教具此二种行法,致使人们易将  相似文献   

2.
据新华社日喀则6月30日电(记者多穷)6月27日至30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驻锡地德庆格桑颇章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首次接受了密宗大师江洋加措的时轮金刚灌顶。这是藏传佛教修习密法的最高级别灌顶之一。经过了几次初级灌顶以后,今天是整个灌顶仪式的最后一天。按照程序,十一世班禅身穿黄色灌顶法衣,头戴佛冠,接受了一系列最高层次的灌顶。连日来,德庆格桑颇章三楼诵经大殿内,供灯通明,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大殿一侧,由扎什伦布寺16名僧人用7天时间精心制作的巨型时轮坛城庄重醒目。端庄、慈祥的江洋加…  相似文献   

3.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此疏古作六卷,金陵刻经处会入经文,作十卷,与《玄义》合刻。历代疏释此经,三分科判,盈缩不同。智者之科,以《序品》及《寿量品》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分,自《寿量品》四佛告说及《忏悔》、《赞叹》、《空》三品半为正宗,以下十三品为流通。正宗之中,《寿量》明常果为宗,《忏悔》灭恶,《赞叹》生善,《空品》导成为用,尤以《忏悔品》及《空品》为宏经之纲骨。《五悔法门经》即《金光明经·忏悔品》别译,为西土行人昼夜六时行道之通轨。是故受持此经者,应先谛了此疏,识忏处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8)
正新华社西藏日喀则7月24日电(记者边巴次仁、程云杰)24日,为期4天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首次时轮金刚灌顶法会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德庆格桑颇彰顺利圆满。此次时轮金刚灌顶法会是应扎什伦布寺僧众的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首都佛教界,藏族、蒙族、汉族的四众弟子们在这里为第十世班禅大师圆寂一周年举行法会,一是为了追念大师一生为国为教所作的难能希有的功德,二是为了祈愿大师早日转世,弘法利生.我本人和班禅大师有深厚的因缘.早在三十年代,第九世班禅在上海兴修法会,我受过他的灌顶.第九世班禅在回藏途中圆寂,当时我国的佛教大德长老、长者居士们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祭文是我写的,也是我宣读的.1952年第十世班禅大师曾到了上海,我有幸负责  相似文献   

6.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7.
九世班禅在内地弘传藏密一直只有零星研究。1924年九世班禅进入内地后,正逢内地兴起藏密热。班禅顺应时代需求,主要从事以弘法救国的活动。他在内地弘化范围之广,灌顶之众,社会影响之大,无人可及。他掀起了藏密东传运动的高潮,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及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8.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二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观音义疏》,已著录。此玄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自普昙无谶游化北涼,值沮渠蒙逊有疾,以问于谶。谶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持诵,所患即愈。于是此品久于部外别行,亦称《观世音经》,故此书亦简称《观世音别行玄义》,以别于《法华玄义》也。亦以五章明义:初以人法、慈悲、福慧、真应、药珠、冥显、权实、本迹、缘了、智断十义通释观世音及普门之义,有列名、次第、解释、料简四科。次以境智因缘别释观世音,境智有思议、不思议之分。思议复有理外、理内之别,一一各有天然、相待、因缘、绝待四种不同。观世音从不思议境智得名,世音是境,观即智也。观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之差,先历教释,后观心释。以十普别释普门,初以六义明门:一  相似文献   

9.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阳兴 《宗教学研究》2008,10(1):107-112
四川是唐代密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自盛中唐密宗兴盛以后,密教也随之大量流入四川.如成都僧人释惟上,闻其名而北上长安,从青龙寺著名僧人惠果学密,虢州僧洪照从大兴善寺惠则受五部灌顶,后又入川弘传密宗,为当地密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一些佛教艺术家入蜀,图画密教题材,玄宗与僖宗避乱入蜀都带来了长安的佛教徒与诸多佛教艺术工匠,其中不乏密教成分,因此唐末四川一地之密教信仰也较为丰富.宿白先生等前辈学者已对石窟遗迹有过一些整理.笔者本文仅就僧徒入川传播密宗的情况以及蜀中密教信仰做一简单梳理,以有助于四川密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一、三个和尚分头云游已逾一年,今日回来,互道外出见闻。2.二、小和尚:一日我到一城镇,当地居民虔诚信佛,分别拜二位高僧为师。3.三、二位法师关系原也融洽,因听信传言,嗔心陡起,相互斗气。众弟子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与同道反目,有的产生退道之心。4.四、我前往拜望二僧,与之共席,我道:昔日在天竺有那赖、题耆罗二位修行人,经历多年修炼,得“五通智”,能无处不见,无微不闻,行走无碍,洞观他心,遥测未来,可谓神通广大。5.五、某日,题耆罗诵经疲倦仰卧于地,那赖一时不慎,误踩其头,题怒:“踩我者,明晨日出…  相似文献   

12.
谈先秦时期的“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诵可大致分为行人之诵、瞽史之诵和经师之诵。行人之诵就是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瞽史之诵就是把帝王世系、四方古史传说及风俗民情等用“乐语”的形式讲诵传播。经师之诵 ,主要指的是老师传授学生的讲诵。它们是中国早期经典流传的主要形式。“诵”体现在文本上大致是节奏感强 ,韵律和谐  相似文献   

13.
所执与依他,复有圆成实,是三自性深,智者所应知.(一) 显者为依他,如显乃所执,依藉缘转故,唯造执有故.(二) 此显者[之]如显,一切时无有,应知圆成实,自性:不变故.(三) 此显执非有.云何显?二性.无所有所由,是无二法性.(四) 执非有者心,由此有所执.如是执有义(境),如是决无有.(五)  相似文献   

14.
行人过街时, 因使用手机而造成的伤亡事故持续增长。过街时使用手机对行人信息加工、行为及安全均会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手机的行人, 在场景知觉阶段注意范围更狭窄, 在外周视野的注意力明显下降; 过街决策阶段, 更容易错过过街机会或做出更有风险的决策; 运动控制阶段, 使用手机会改变行人步态, 降低其动作稳定性。以上效应还受到行人使用手机方式的调节, 但综合看来, 手机分心提升了行人过街风险, 更容易造成过街事故。最后, 通过建立手机分心对行人过街中信息加工及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 指出未来研究应评估手机分心如何影响行人听觉信息的获取, 以及间隔接受决策的子过程, 从而为后期有针对性地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明 《法音》1990,(11)
四皈依皈依是受戒之前提,亦是修学一切法门之基础.前述三皈,为共同皈依,即显教之皈依,谓之显皈依.现述四皈,为不共皈依,即密教之皈依,谓之密皈依.所谓四皈依者,即皈依三宝加一皈依师.因密乘修行,特重上师,上师具有三宝之本质故,上师之身,弘传佛法,具有僧宝之本质;上师之语,宣说密咒密意,具有法宝之本质;上师之心,契于佛性,具有佛宝之本质.且四皈依,首含皈依金刚上师,所以重法之源流,而皈依者即得入密乘也.按藏密深层说法,密皈依又有三种:一、内皈依,二、密皈依,三、密密皈  相似文献   

16.
卡通贺刊     
首牛咸谢华严数码的附方们邑在栅鲢舍的时间内.惭作了精姜的贺刀1动画卡诵_ 其立做二士皂我您坠 敝人弗莱士(Fltl人i”是来自西方深敬佛法的洋居士,受们弗教文化D特邀,主持“佛化卡通’,尚望各界朋友赐教。本人仅以技术见长,有形皆可使之动;但形何所定,动何所趋 深愧才疏学浅。在要向中国佛教文化界征集高见。因此,上任伊始;布告天下.依明昙肝罗亡仆芋术中心的策划.欲什生三位菩萨与读者结缘:一位名“小布袋”旱会布搭和尚的古古栋孙.聊胖可菩 大有乃相溃风二另一位名“毫葵罗”.县位南传上座部的女弟子。清秀端庄,聪明智辇:还有一位,名,“…  相似文献   

17.
失眠随想曲     
势利 在势利的人眼里,芸芸众生不过是一张张面值各异的钞票罢了;另一种层次的势利眼,则依对方官职大小、地位高低确定点头之频率、哈腰之角度.长舌妇“长舌妇”如今似乎在报界尤为走红,一会儿说A影星与B歌星结缘;一会儿说离异的C名星与离异的D大款结婚;一会儿说E歌星和F  相似文献   

18.
气功历史悠久,流派很多,在传承上也有多种系统的完整修法。其理论基础,大多源于佛道二家典籍。道家重口传心授,在修法上难度较大。佛教密宗,经上师灌顶传授,照仪轨修学,便能达到预期效果。道家讲性命双修,若单修性功不修气脉,就是修性不修命;如只知意守丹田、气贯丹田,专修“守窍”“行气”功夫,没有静功(性)作为修性的基础,就是修命不修性。密宗注重守意而气沉丹田,要求守而不死,活而不乱;守中有升、降、开、合几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细致分析了《辨法法性论》、《中边》、《庄严》以及《摄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并以图表的形式把其间的复杂关系予以清晰表示,指出诸论在虚妄分别与三性义上各有侧重:《辨法法性论》和《庄严》把依他、遍计兼摄于虚妄分别,并从法与法性、胜义与世俗相对的角度视二者为“无”.《中边》则重视依他起“幻有”的特质,使之与遍计之全无分别开来.到了《摄论》,虚妄分别主要就依他而言,不再摄入遍计,对能遍计、所遍计的深入分析也使得依他诸识如何显现为遍计外境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另外,文章指出古学诸论在种识合一现起依他起能所二分、虚妄分别显现为二取外境、多从杂染边界定依他起性等义理上,具有共通性,这也是唯识古学所共有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贞元十六、七年间从洛阳圣善寺和尚法凝学禅,是其与禅结缘的开始,对其思想走向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早年经历,白居易在其作品《八渐偈》及序中作了比较明确的交代,但由于禅宗历史传承的扑朔迷离及偈子本身内容难以确诂,对白居易早年所学究竟为北宗禅法还是南宗禅法的看法,在当今文化介入文学研究的热潮中,成了一桩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的学术公案。不过,通过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禅宗史的发展流变及南、北二宗与当时皇权的分际离合而对信教人士之影响等相关史料,结合《八渐偈》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义理,可以得出白居易早年所学为南宗禅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