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阶段.其磨合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民族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其道德生活的磨合,在其根本上并不是对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而是对公共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其稳定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全社会都关注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此时期的思想文化被强势地赋予了同质性,且清代人在各有其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清代道德生活的裂变是稳定时期道德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表现在观念上是道德认同乃至整个社会认同的危机,在行为上则是伪善的流行甚至公开背离清朝政府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腐败和贫富差距是造成这一裂变的主要原因,它们使利益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使社会危机不断深化,也使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清代家庭的同居共财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清代人的基本家庭道德观念和根本的道德选择就是以家庭利益和家庭和谐为目的。在清代人看来,家庭利益的保证就是重视忠孝,家庭和谐的前提就是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妇关系和长幼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友弟恭、长幼互爱的道德原则并未被清代人所严格地遵循,清代家庭道德生活出现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3.
论清代城市公共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城市公共道德生活因清朝政府对士人结社的严厉控制和城中满城的专设而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城市公共道德生活,因比清代乡村道德生活更明显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特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乡村道德生活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同时在其内容上更为丰富和复杂.城市公共安全的维护和市场秩序的维持是其城市公共道德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都与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是官方和民间都应该承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学界多以基本欲求与非基本欲求来界定天理、人欲。这种界定 ,与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的基本精神不符合 ,也与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以及儒家对生活的态度不符合。本文认为 ,理学家们所讲的天理 ,系指符合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欲求 ,而与天理对立的人欲 ,则是指违背封建道德准则、超过自己等级地位的非分欲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脑力劳动职业,官员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清代官员有其特殊的道德生活,这种道德生活具体地表现在官员对自己与国家、与同僚、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处理和是否正当地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梁启超的道德继承论浅识●温克勤在近代史上,梁启超以批判封建旧道德,宣传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著称,他的“条理清晰,笔端常带情感”的道德文章“别具一种魔力”(见《清代学术概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者、维护者。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生活一直处于封建宗法道德的束缚中。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传入,引发了中国传统婚姻道德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从追求家族利益到追求爱情的婚姻目的转变;从包办婚姻到婚姻自由的婚姻观念转变;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转变。但这些现代婚姻道德元素的出现,并未改变传统封建宗法婚姻道德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清代婚姻道德生活是通过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来呈现的。清代婚姻选择受着政治禁忌、尊卑禁忌、乱伦禁忌等的限制。这些限制反映了清代人在婚姻选择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动因。就大体趋势而言,道德在清代婚姻缔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式微,而财物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种婚姻重财之风,使正常的婚姻缔结方式发生了异化,导致了收继婚、买卖婚、劳役婚、兄弟合娶、童养媳婚、抢婚等不正常婚姻的出现。夫妻离婚的权力由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家族乃至清朝政府共同掌握,它意味着离婚是一个符合清代正义观的社会事件,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处理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普遍地面临道德缺失或感觉到道德的危机,如道德取向紊乱、道德评价失范以及各种非道德主义现象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将现实伦理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尴尬问题,仅仅归结为封建遗毒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么难免失之简单,也是缺少理性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认识态度。因为在事实上,社  相似文献   

10.
生活于北宋中期的二程充满社会危机感,但反对变法,主张用加强封建道德修养的办法来克服社会危机。他们以封建伦理为中心,把天理论,人性论和修养论融于一炉,建立了新儒学体系。二程以混同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和比附的手法,把封建道德天理化,同时吸收张载区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提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论。二程的道德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是各少数民族对道德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历史认可和现实感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方式.它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主旨是重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关涉的是各民族的伦理导向和人们的道德心态,因此道德生活必然涉及少数民族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取向、道德评价等方面,以及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纵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其道德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渗透并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应呈现出多角度、全方面、更立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我国妇女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一部分。批判地继承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对于建设中国当代的妇女道德在某些方面是有其借鉴意义的。我国自古就崇重妇德,早在《诗经》中就曾有过不少的记载。历代的封建帝王和文人学者也都纷纷亲树样板,著文立说宣扬和研究妇女道德。封建的  相似文献   

13.
<正> 董仲舒的道德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为依托,以加强社会控制为目的,继孔孟道德修养论之余绪,折中荀韩治国方略,使思想境界培养方面的强制灌输与自我反省熔铸为一,从而确立了封建道德的总原则,建构了封建道德的基本体系,在理想人格、价值取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道德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说封建的忠孝有人民性,有人说封建的忠孝不能完全否定,无产阶级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封建的忠孝有“历史继承关系”。我认为这种种说法都是错误的;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封建道德的問题,学术界已經进行了长时期的討論,目前争論的焦点之一,是封建道德可不可以批判继承的問题。江峰同志认为:“历史上统治阶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的道德规范,其根本观点,是不能够继承的,应当全盘否定。但是,除此而外,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統治阶級中某些思想家、历史人物所留下的个别思想材料中,有些东西,我们还可以借鉴,可以批判地吸取。”“对于历史上某些封建阶級的思想家、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个别道德思想,凡屬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具有人民性,今天又仍有其积极意义的东西,我們也可以借鉴,批判地吸取。”江峰同志还认为他这种批判继承“个别”封建道德的观点,“对其他統治阶級的道德也是这样”。这就是說,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級的所謂“个别道德原則”,都可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6.
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伦理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念批判封建专制,破除对圣贤的迷信,揭露了三纲五常和旧道德规范的封建内涵,否定了封建伦理政治。革命党人又从国家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层面,指出清政府与国际社会的不相容,以及它的非法性质及弊政,阐述了改换政府的合理和必要,揭示了革命反清的伦理依据。革命党人看到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国民道德,除了政治信仰和理念等基本要求之外,还提出敢于牺牲、无私奉公、团结守纪等规范,并对传统道德概念进行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改造。辛亥时期的革命伦理观,是中国伦理思想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陆王“心学”是以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为开山祖,由明中期的王守仁加以系统化、精微化,并以此二人为主要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注重道德修养理论,培养道德完美的理想人格,是“心学”的主题。 作为封建社会的杰出思想家,陆象山、王阳明对他们所处社会的道德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他们看来,维护封建秩序,不能依靠间接的知识和手段,也不能单纯依凭政治军事措施,只从表面上清除“恶”,而是要使人们都真正从内心里树立起封建道德的权威,都自觉地以封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谓道德革命把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文献甚少,就笔者所见,只有张锡勤的《略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道德革命》一文。张文认为,“所谓道德革命,就是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它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道德革命论者有两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他们提倡的新道德是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其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道德合法性危机标志着道德形而上学走到了黄昏,后现代主义解构了道德本体论,把个人情感、欲望、意志等合理性感性因素整合进道德人格结构与功能中去,道德回归生活本身,生活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解构了"宏大叙事"总体化道德努力,道德话语权的个体回归使每个人都能在道德的世界自由而充分的生长,过上真正属人的生活;解构了"同一性"普遍化道德,摆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我国满载张力和快速节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既要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又要汲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道德形而上学远见卓识的批评,惟有如此,我们的伦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从而超越现代性而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