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一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相似文献   

4.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核心文化观念的丧失和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对抗.齐美尔通过对都市生活景观中日常生活与微观视域的描写、分析,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危机已全面渗透与深层爆破.面对着现代社会所生成的现代性危机与全面异化,齐美尔力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回归与审美生活化的双重救赎和双重变奏予以克服.如果说宗教回归更多的是从信仰的神圣之维,那么审美则更多的是从感官的现实之维来克服现代性危机.虽就总体而言,齐美尔对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与救赎充满着虚假性,并笼罩着浓重的虚幻乌托邦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对现代性危机出路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某种典型范式,这种典型范式构成了20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回应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与文化创新"是一个被研究人员用得越来越多的词组,因为这是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为其负责主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工作组选的名称。创新是指通过给市场带来新理念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增长依靠基础设施,后者通过,比如克服数字鸿沟来提供服务和知识获取。当前的移民和难民危机充分表明,当务之急是制定出有利于新公民的社会和文化创新政策——这些政策要让他们感到以完全的尊严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6.
文明对话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话语交流的关键词,这是全球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在东亚—太平洋区域的超越世界近代以降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儒对话”值得关注,这种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两大古老文明间的对话意义尤其深远。中国穆斯林学者和国外穆斯林学者对儒教所持的不约而同的文明对话的态度与分析范式又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近半个世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批判中,布尔迪厄所提出的"象征性实践"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布尔迪厄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纳入活生生的"文化再生产"的象征性实践场域,在社会各种力量的张力关系网络中考察象征性实践的运作逻辑,由此指明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社会与个人、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等复杂因素之间的动态性多维度的相互牵制运动及其不断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9.
今天,关于社会科学(取其广义,即包括人文科学和狭义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尝试探究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范式向人文社会研究领域转移的产物,也可以说,自然科学范式的引入使人文社会领域也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的对象。所谓“研究”,其表征为对对象采取“知识”或者说“认知”的态度去处置。作为最早实现的知识形态,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本质。分析起来,它包括诸多成分:自然哲学、形而上学(柏拉图主义存在论)、知识论、语言分析哲学、数学-逻辑和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 ,一些学者终于提出了哲学“范式转换”的主张〔1〕。“范式”的转换 ,是最根本、最深刻的转换 ,它意味着断裂和新生 ,意味着新的意境和天地。它的提出 ,表明哲学工作者在经历了以“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哲学观念变革”、“哲学问题意识的兴起”〔2〕等为主要标志的探索阶段之后 ,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达到了一种新的自觉 ,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范式转换”的提出 ,意味着旧有理论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已处于危机之中 ,因而需要一种更富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取而代之。那么 ,这种要确立的新的哲学范式究竟应以何者为基本…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学者和政治家路易吉·贝林圭尔在其近作《再创造,所有人的素质教育学校》中提出了"教育和培训必须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他在接受《第欧根尼》法文英文版主编斯卡兰蒂诺采访时就人文科学与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做了深度解读。在他看来,文化与人文科学一直是同义词,文化是通过人文科学来体现的。人文科学作为一种高层次知识固有地缺乏功用性,是由精英独霸的。为了使人文科学成为属于每一个人的人文知识,我们必须想象一种教授人文知识的新方法。这个是通识教育问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也是大学教育的生存问题,因为大学教育仍然过于经常地受限于各种不同学科的界限。文化绝不可以依旧为知识精英所专有,因为后者不过是对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所贡献的行动者。文化要成为一种社会和历史力量,就必须注入到所有人群。同时,地方文化和语言必须整合进一种全球化的教育进路,人文学科要打破认同体壁垒,欧洲人必须走出去到欧洲以外的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2.
医学,是以深厚文化为底蕴、以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以哲学智慧为统领的横跨文理两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医学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决定了医学具有浓重的人文社会科学色彩.因而围绕着医学形成了一个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群.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与再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磊 《学海》2004,(3):191-195
各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共同遵循着主体性原则、生态原则、公平原则 ,它们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与重建 ,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暗合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 ,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再超越 ,即弱化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主体地位 ,强化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 ,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再往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在把人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们普遍接受并用来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排他性和侵略性,儒家思想则追求世界的普遍和谐,这种和谐精神正好可以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为解决全球化中的各种问题和建设全球伦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欧洲中心主义"和"拉美例外论"是破坏拉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的两种不良倾向。本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分析,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主导思想的剖析,令人信服地证明"拉美例外论",特别是"欧洲中心主义"教条的破坏性,进而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拉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达成辩证统一,才是促进拉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全文简明扼要地梳理了拉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成就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8,(2):11-27
大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使社会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仿真研究向大数据研究的第四研究范式转型。第四研究范式缓解了已有社会科学研究用通则理论和简单数量关系来解释复杂社会现象,用小数据小样本来外推复杂的社会因果关系,用有限数据来模拟复杂信息条件下的宏观涌现等问题。这样第四研究范式就突破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目标弱化、学科学派对立、有限数据质量和统计偏误等的局限性。大数据通过对个体化、全样本的研究,为社会科学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和计算实验平台,重建了社会科学预测的可能性,推动了社会科学宏观理论研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科学内外部学科之间的融合,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多元化集成和拓展,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革命和认识论的跃迁。社会科学四个研究范式之间并非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都是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但第四研究范式将为已有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高的数据起点和更广阔的方法论视角,同时也要求我们加速数据开放,注意数据伦理问题,构建跨学科合作网络,缔结基于大数据研究的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研究有两大误区:一是心理意识范式误区,二是原始主义误区。在北极民族中,人与土地、景观、动物、神灵、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献祭仪式得以充分体现,其萨满教信仰建立在灵性本体论基础之上。在灵性本体论中,世界并非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是由各种生命关系构成,社会概念包含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存在,因而北极民族形成了尊重自然、生命平等的理念。因此,将传统萨满教智慧与经验应用到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文明重构等社会发展策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现代生态伦理学者试图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大地伦理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虽然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道德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和道德框架,但各种理论流派之间始终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间的“范式之争”,以致陷入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困境。现代生态伦理研究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形式,只有在消解“范式之争”中实现典范转移,以全新的世界观融通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才能引领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19.
利他主义: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科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利他行为,社会生物学在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种假说,并把它推进到人类行为领域,由此引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众多解释模式之间的争论.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利他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主要的是不同学科范式之间,以及这些范式所秉承的研究传统和学科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利他行为合理的科学解释必须放弃由于学科分割而造成的门户之见,把客现现象的人为分裂重新整合起来.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研究方法的交叉与互补,而是要在"生物--社会"层面建立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全新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20.
实学与西学的结合过程是中西两种学术范式的转换过程,学术范式转换依赖于厘清文化传统——间距——解构——建构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破解实学与西学互释的关键所在。用学术范式转换的理论,以实学与西学互释的方法分析西学东渐的基础和动力关系能够有效阐释西学东渐的内在机制,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动力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