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中景八  相似文献   

2.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  相似文献   

3.
道教辞典     
五神 古代人体精神名词。(1)指五脏神。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成象第六》:“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2)指头与四肢之神。《真诰》卷五:“当存五神于体。  相似文献   

4.
《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相似文献   

5.
《会真记》全名《西山群仙会真记》,乃唐代道士施肩吾所撰,是内丹修持派中的名著。曾在《旧仙传》中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撰《会真记》以继之也。该记分二十五篇,乃西山得道仙真“阐扬妙蕴”,演说玄机,发明太上至言。超凡入圣之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学道之士的影响极大。现代就其“养生益寿”的论述,综合于后,对有志于丹道修炼者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为养心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手足。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因为从道家身国同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道教内丹性命双修与中国器乐形神俱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钊 《中国道教》2004,(4):11-13
一 、道 教 内 丹 学 中 的 性 、命 身 、命 、气 、精 、形 等 物 质 性 范 畴 。 固 ,气 聚 则 神 灵 。 性 无 命 不 立 ,命 性 命 二 字 为 道 教 内 丹 学 之 纲 在 “性 命 关 系 ”方 面 则 代 表 了 “物 无 性 不 存 。 真 人 云 :“神 是 性 兮 气要 , 内 丹 学 文 献 中 对 性 命 问 题 的 质 与 精 神 ”、“身 与 心 ”、“形 与 神 ”、 …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1-1 功能性一是精神意识类功能,即五脏藏神说,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此外还有五脏五情说,即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二是五脏类功能,五脏皆有气,五脏之气,周流于身,升降出入,互换互动,是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知道,晋真人"功行两全"的思想在全真道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王重阳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就说:"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  相似文献   

9.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10.
“啬 ”,源 于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气 、神 ”而 保 养 身 体 。 身 体 得 保 ,命 的 基 础 就 会 永 远天 莫 若 啬 ”中 ,早 在 两 千 多 年 前 的 老 子 ,就 用 如 此 深 稳 固 ;心 无 杂 念 ,  相似文献   

11.
关于道教的神学思想 ,是一个少人探讨的问题。其实 ,道教神系亦自有其内在的有机结构及系统的神学思想 ,本文就此而论 ,求教于道界学界同仁。一、道教神系的渊源与演变在道教极其庞大的神系组织中 ,严格地讲可以分为神明和仙真两大类。神明为道教中人崇拜和信仰的诸虚无玄妙 ,体性自然的形象 ,如天尊、道君、老君、雷祖、玉帝、天君、星君等 ;仙真则多是因修道累德而达到圣境的仙人真人 ,其本体原是活生生的凡人 ,如张天师、三茅真君唐宋之八仙 ,宋元的南五祖、北七真 ,明清的张三丰、陆潜虚、刘一明、王常月等。正是由诸般的自然神、灵界神…  相似文献   

12.
一、圣经集句仁道不朽,爱德永存。(格前·十三)彼此作仆人。(《迎拉达书》五章)心存圣神,才有爱人德;僧恶弟兄,定无孝主情。(若一三·四)欲人施诸己;如己待于人。(玛·七·十二)二、灵修你我发神爱;贞心事主为动机;舍己救人作式模。事主必益人,福音有训;奉教当爱国,圣经明言。恶语伤人心。办事经商为基督作证;仗义济穷依福音精神.利己眼界窄;无私天地宽。热爱生活,信德表现生活里;忠诚人群,服务融贯人群中。 四、《献心颂》骨肉相连结深爱;肺肝出示契真情。三、警策谎言害己体;以爱还爱我爱之爱;以心体心我心之心。圣教对联集粹@陈大明 …  相似文献   

13.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4.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仗义敢言,人称“颜鲁公”,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列仙全传》卷六:“颜真卿今为北极驱邪院左判官”。负责驱恶鬼邪魔。《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四,按《博物志》:道士陶八八授与一刀圭碧霞丹,令真卿服之,自后体健,至今不衰。按《续仙传》:十八九时卧病百余日,医不愈,有道士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即愈。后留心仙道修炼得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得很具体:“(真卿)早年曾得异人,授刀圭碧霞丹,老而不衰。德宗命问罪李希烈真卿持节不屈,被缢杀,葬于城南。至希烈  相似文献   

15.
正"真功真行"之说的来源"真功真行"先见于王重阳祖师转引晋真人之语。~1《三州五会化缘榜》说:"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2可见,全真派初创时所提倡的"真功真行"来源于晋真人,后被王重阳祖师所重视而加以发扬光大,成为全真派立教、弘教的法宝之一。那么晋真人又是何人也?  相似文献   

16.
坐忘铭     
正心为形之主,身乃神之舍。身安则神安,心明则神明。观乎人生,碌碌于追名逐利所惑者多;安分于抱朴寡欲无累者少。所惑者乃神之昏暗不明,所累者为心之骄躁难平。然何由得少惑少累?天隐子曰:简事收心,物我两忘。如此,惑者自明,累者自清。自明自清,神静心宁。知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18.
庄子所受神仙方术之影响早已被学界指出,但学界所留意者主要是《庄子》内篇的几则仙话。就笔者目力所及,《德充符》篇的"登假"之说同样具有仙话色彩。不过,神仙方术对庄子的深层影响并不在此,而是曲折隐晦地体现在导引、行气对心斋、坐忘的塑造上。《庄子》内篇的"合气于漠""御六气之辩""真人之息以踵"可证庄子谙熟导引、行气,而"听之以气""仰天而嘘"等文字又可证心斋、坐忘有取于导引、行气。庄子之所以借鉴导引、行气,是因为导引、行气有入静之效,而庄子以虚静为入道之门。道贯穿于庄子哲学之中,因此,神仙方术对于庄子哲学之影响可谓既深且广。  相似文献   

19.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20.
心之善恶论     
心为何物?西医认为心是血液循环中类似水泵的加压器。中医理论以为“心为君主之官而其华在面、主神明,乃智慧之穴。”《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孟子又将“心”超越到社会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