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2.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4.
燕良轼 《心理学报》2001,34(5):78-83
能够代表汉代200余年历史进程的性习心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淮南子》的“循天返朴说”、董仲舒的“性待教为善说”和王充的“性有善恶,教可异化说”。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能够集时代之大成,就是今天,对现代心理学研究仍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值年太岁就是道教的岁神 ,民间称六十甲子。古代术数家以木星运行十二年为一周天 ,将黄道分为十二等份 ,以岁星所在的部分为岁名 ,称岁阴 ,又配以十岁阳 ,由甲子、乙丑按天干地支排下去 ,一直排到壬戌、癸亥共六十位太岁神。他们按岁轮值 ,一岁一个主宰 ,被称为值年太岁 ,执掌人间祸福 ,俗称岁君。岁君所在的方位以及与之相反的方位都属于凶方 ,所忌甚多。太岁神是众煞之主 ,只要太岁在 ,诸神不敢挡。《黄帝经》说 :“太岁所在之辰 ,必不可犯”。汉朝王充《论衡·难岁》 :“方今行道路者 ,暴死仆死 ,何以知非触遇太岁之出也 ?”“且太岁 ,天…  相似文献   

6.
“宰予昼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NB648也;于予与何诛?’”中“昼寝”一语,古来注家多解为“白天睡觉”,但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即如此小事,孔子的批评不就太过严厉了吗?所以,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篇》反孔,举此事指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繁体的“昼”与“画”形近而讹,“昼”当作“画”。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唐代李匡义作《资暇录》也说:“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挂反,且云当是‘画’字,言其画寝…  相似文献   

7.
关于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少同志已作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得出大体一致的结论。我最近在作《论衡集释》和新编《王充年谱》的过程中,除了在字句和在史实方面作了训诂考证之外,对于《论衡》一书的构成,王充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特点以及它对后来所发生的影响等问题,亦有所探索,现在先提出几点,以就教于读者。一、王充的身世和《论衡》的构成王充所生活的时代(公元二七——九五年),是所谓“光武中兴”的东汉王朝初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大致有这些特点: 第一,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被刘秀始而利用继而分化屠杀,平息下去了;第二,西汉末年商人地主和贵族大地主之间非常尖锐的矛盾,也因为受了农民起义的教训和新  相似文献   

8.
王充的《论衡》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它所反映的王充的治学特色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初步讨论了王充“疾虚妄”的态度、怀疑精神、实证精神 ,并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天风》2009,(2):43-43
“知识就是力量”这旬至理名言一直被奉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的“专利”,其实,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比他早1000多年就语出惊人,在宏著《论衡》的《效力篇》中,王充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相似文献   

11.
王学作为明代思想的主流 ,好之者不绝 ,而攻之者亦众。批评者经常讥讽王学为禅学 ,这可以说明王学与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虽然没有人批评王学为道教 ,但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时代洪流中 ,王学与道教还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来作一探讨。一王学的开山祖师王阳明本人与道教的关系就十分密切。王阳明曾自称与道教打了三十年的交道 ,《王阳明年谱》中不乏他寻访道士问道的记载 ,他与道教的交往记录明显地要比佛教多得多。王阳明从小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年谱》记载 ,王阳明十二岁时 ,“与同学生走长安街 ,遇一相士。异之曰…  相似文献   

12.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8,(3):122-125
《管子·轻重》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要文献,其著作年代的研究,是近百年来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汉代说”占主流地位;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倾向于“战国说”。“汉代说”的流行,无疑受到“疑古”思想的影响;近年来“战国说”得到普遍认可,与“走出疑古时代”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 《论语·为政》载: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当然作“病”解。问题是谁忧谁之疾。王充、高诱等人都以为是孝子忧父母之疾;马融则以为是父母忧儿子之疾。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两说皆可通”,而采用了马融之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相似文献   

14.
王充批评过讦纬迷信神化孔子的种种说法,批评过孔子本人的某些观点,如厚葬久丧,去食去兵等等。在“文革”的批林批孔运动中,这方面的内容被夸大、拔高,于是王充便被装点成反孔斗士。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论衡》全书看,王充对孔子很尊重,他认为孔子是作为“道德之祖”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和文献家。他在三百多处引证孔子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他的人性论就是孔子性习说的进一步发挥,他的定命论源于孔子的天命观,不过更富于宿命论色彩。因此,说王充反孔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5.
佛陀所处年代,在今之学界仍然是一个热点和疑难问题,虽然晚近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许多突破,尚远未定谳。我国古人对此早已有类似认识,北宋赞宁的《大宋僧史略》开篇便考及此题。通过考察现当代中外学界的有关研究可知,目前佛陀所在时代的考证,其间存在百年左右的争议,尚无彻底解决的办法。所谓"长系年"和"短系年"二说仍难分轩轾,虽然有学者介绍西方学界主张"短系年"说者较众,实则该说亦有缺陷,不宜盲从。  相似文献   

16.
《论语·里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句,牵涉到“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可是,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解释清楚了。汉代以来的各家注解,虽算不上歧说纷纭,却也有些不同的说法。现在知道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西汉时的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汉书·杨恽传》引用作:“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董氏说的正是“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后人在解释“君子喻…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18.
提起“警策”,人们常常想到晋代陆机的《文赋》,《文赋》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何谓“警策”?唐代学者李善解释说:“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夫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于众辞,若策驱驰,故云警策。”李善在这里说明了如下几个意思: 一、用警策来说明作文之道,只是一个比喻,即所谓“以文喻马也”。原来,警策是指马鞭,实际上,策也是指马鞭。  相似文献   

19.
王充     
两汉时期,神学的乌云笼罩着思想界的上空。天被赋予意志,成为人世间的主宰。先哲圣贤的的人格被神化,世儒学者、民间百姓对圣贤盲目崇拜。他们“好信师是古,以为贤圣所言无非,专精研习,不知难问。”朝代兴亡用迷信去预言,人间祸福靠符瑞去解说。整个社会,充斥着虚伪和谬妄。就在这茫茫黑夜之中,燃起了一把火炬。火炬,是以《论衡》为代表的思想;高擎火炬的人,就是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大政教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召开的中国逻辑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2日至1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和资料30篇。会议首先进行了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冯契教授在会上作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以丰富的史料介绍了墨子和荀子的方法论,说明了我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发展与演变。李匡武教授作了题为《王充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逻辑论著》的学术报告,肯定了王充的“疾虚妄”是贯穿〈论衡〉全书的中心思想,并归纳了王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