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传>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传>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是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五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 ,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 ,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行传》 ,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 ,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 ,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针灸学到现代针灸学——针灸现代化50年之回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相似文献   

4.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社会的进步总是波浪式前进的 ,往往最初人们所取得的经验 ,所探索的规律 ,在人类自身实践中得到不断地修正、补充、再修正、再补充 ,并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不断完善 ,使之更接近于客观规律。医学实践也是如此 ,在临床实践中 ,临床医生对病人所患疾病的认识来源于相应学说 ,对于疾病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和治疗策略也是以某种学说作为依据的 ,学说往往决定着疾病的临床治疗策略。然而 ,学说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它还不是科学的真理 ,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并通过否定之否定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之更接近于科学真理[1] 。因此…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正是孕妇亟需摄取大量营养物质的时期,然而与此形成尖锐矛盾的是约80%的孕妇在妊娠早期会发生妊娠恶心、呕吐和厌食等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疾病,需要处理,然而近期进化心理学研究认为妊娠疾病实际上是孕妇的一种适应征,属于机体保护机制。本文从妊娠病的生物心理学理论、胚胎保护学说,包括孕妇妊娠期间食物选择和妊娠结局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妊娠病其实是母体中发生的一种胚胎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的理论系统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 ,它以独到的表达方式反映和描述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药理现象及规律。其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与精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以及预防养生和治则、方药学说等等。值得强调的是 ,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的这些基本内容 ,在反映对象及其规律时 ,不论基本概念还是基本原理 ,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殊性。1 缺少形态结构的实证性这是中医药学理论系统最突出的特点。理解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不能追究表达内容的形态结构方面的实证依据。不论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精…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记文学是佛教在汉地阐扬、发展的重要形式,具体可分为佛陀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佛弟子传)、中国僧尼传记及其他类型传记4种类型。笔者提出,对佛教传记文学的属性、研究范畴和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精美的壁画形象的地图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张大千番号七五)西壁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中现存的一幅最大壁画,这幅壁画高三点五米,长十三点六米,面积四十七点六平方米。壁画下面有一十五扇屏风,彩绘着一十五幅佛传图画。兰菊相映,益发显得五台山图古朴典雅、美丽壮观。  相似文献   

10.
1232年(壬辰),蒙古军队包围汴京,金哀宗弃城出逃,后汴京城陷,史称壬辰之变。壬辰之变对李东垣身份、地位及学术思想影响巨大。李东垣由一名生活优裕的儒士变为阶下囚,且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专事于医。李东垣亲见蒙军围汴京之时,城中有近百万人死亡。许多人认为是疫病所致,但他经过深入思考,认为此多为"药误"所致。是由惊惧、饥馑、劳役之下,饮食太过,感而伤人。城中诸医未认识到病人脾胃已伤,反以治外感病之法治疗,导致病人死亡。亲历壬辰之变的李东垣立补中益气之法,完善了脾胃内伤学说。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中的若干思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区分概念外感病 ,其中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 ,是中国古代发病率最高 ,流传最广 ,危害最大的疾病 ,历代医家无不予以高度关注。《内经》中将之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但二者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伤寒论》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 ,如第 6条云 :“太阳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简要归纳出温病初起的辨证要点 ,但没有像伤寒、中风那样 ,明确出示其治疗的方剂。自王叔和以后 ,直到明清以前 ,许多医家将温病的概念混淆到伤寒之中 ,以治伤寒之法主治温病 ,出现不少失误。因而 ,概念的区分 ,对于中医外感病这个学科的发展而言 ,已到了…  相似文献   

12.
徐刚 《中国道教》2018,(5):62-65
道教病理观是指道教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变化和病变转归的认识和实践观点。疾,病也,段玉裁注:急也,速也。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病之来,多无期无迹也。病,疾加也,段玉裁注:疾甚为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不可阻挡,老年人各种各样的不舒服,越来越多的躯体症状是老化?是疾病?自然衰老与病理改变相互交错;多病共存,相互激恶,极易发生并发症是老年人的特点。医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使得大多数疾病都是可治的。疾病该治,老年人的疾病是否都需要治疗?如何管理好老年群体?重视预防与康复,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管理,以医学的整体观、整合观来指导医生的临床决策,注重个体化处理、慎重选择治疗方案,以病人的利益为最大化原则,谨防过度医疗,用好现代医疗技术,解除老年人痛苦,为老年人服好务。  相似文献   

14.
逢奎金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2):59-60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是思想观念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而自学辅导法是达到思想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这两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肝病传脾”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本文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思想为依据,探讨中医诊断肝痛的思路:根据症状判断病位深浅,肝病见四肢疲乏为病轻、肝病见食不消化甚至不思饮食为病重。由此判断病情轻重,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1 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最古老的医学联系一般认为《伤寒论》及温病学说都是讨论外感热病的,尽管二者在学术上有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二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可以包括了各种外邪侵入机体导致发热的所有疾病及其病理过程。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与)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除了感染之外,其他如创伤、肿瘤、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但是无论是急性发热还是中长期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7.
1 体质学说体现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伴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化 ,现代西医的医学模式已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 ,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转变指明了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祖国医学即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而这些丰富的内容又更多的体现在体质学说之中。例如《灵枢·生气通天论》将人分为“五态之人” ,其中“太阳之人 ,居处于于。好言大事 ,无能而虚说 ,先志四野 ,举措不顾是非 ,为事如常…  相似文献   

18.
释果光 《法音》2009,(3):28-31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先进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迅猛向前发展,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今世界的面貌。特别是以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通过改变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速了这种改变。佛教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浸染其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下面笔者  相似文献   

19.
苏联普通心理学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在五十年代,建立了以马列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的新体系。这个体系,经过六十年代的努力,到七十年代又有了新的改变。这种改变之大,凡是翻阅一下苏联七十年代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的人,都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当今,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无论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或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下面我试从三个方面评述这些变化,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病中辨证”是证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着病和证的两种演变,相对于病而言,证有着更高层次的组织方式,有自身发展规律,反映的是机体整体状态。这种对证的诠释有利于中西医理论间的接轨,使证研究更容易被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是中医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病证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补,共同提供了对疾病的完整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