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行为的建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 健康的概念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附有关于健康的定义 ,指出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 ,而且必须包含该人在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从现代的健康概念中可以看出 ,健康至少应包含 4个层次[1] :(1)生理健康 :是健康的基础 ,指人体结构完整 ,生理功能正常 ;(2 )心理健康 :以生理健康为基础 ,并高于生理健康 ,主要的指标为 :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情绪稳定 ,积极向上 ,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 ,热爱生活 ,和睦共处 ,善于交往 ,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知足常乐等 ;(3)道德健康 :中国是礼仪之邦 ,我们主张道德健康的…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宪章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过去的健康概念已经不适应今天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了。只有身体、心理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医学目的与健康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目的与健康人群牡丹江市第一医院(157011)李扬王丽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2)孙珍荣目前的医学目的偏重于个体病人的疾病治疗,这与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不相协调。WHO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是整个身体...  相似文献   

4.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的序言中,对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的一种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一种多元的健康观,它将健康从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扩展到感觉、价值和认知各方面。这个定义已被人们所接受,并认为是对健康的一种全面理解。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我们称之为“文明病”的疾病不断产生,人类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在健康方面付出了代价。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宗教在这方面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本刊特邀5位人士专门谈谈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王晓妮  张洁  许月季 《心理科学》2003,26(2):376-376,378
1 引言世界卫生组织 (WHO)明确提出 :“所谓健康并非只指没有疾病和不感觉虚弱 ,而是指身体和精神均适应社会生活的完美健康状态”。显然 ,这种把精神因素作为衡量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境界 ,因而大大推动了现代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心身医学”转变的步伐。 174 7年 ,有个叫Gaub的医生认为 :强壮身体变得病了或有病的身体恢复了的原因 ,经常有赖于心情和精神 ;今天 ,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把心理因素的知识应用到对他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去 ;经过 2 5 0年 ,人们真正开始意识健康意义中的心因…  相似文献   

6.
健康与卫生保健的公平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 对健康与卫生保健公平性问题广泛的国际关注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卫生改革的普及与深入,健康与卫生保健公平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卫生政策研究者与决策者的重视。90年代中期,WHO提出了有关公平性的全球性启动项目,其总目标是“促进和支持减少可避免的健康和卫生保健中社会差距的政策与行动”[1]。WHO指出这个项目是构建在20年前的“人人健康”(HealthforAll)目标的基础上的。其具体目标是:11 减少健康与卫生保健方面的社会差距,在优先选择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中采取政策与行动,调整目前在经济、…  相似文献   

7.
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一波又一波地提出类似的新概念:如“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游移(离)状态”、“亚健康”、“病前状态”、“潜临床”和“次健康”等。不少学者还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相关的专论,提出了现实生活中非病非健康状态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呼吁全社会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可以说,世纪之末的这些有远见的理性呐喊,代表着新的时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人们之所以重视这一命题,自有其医学内在的及社会外界的多重根源。笼统而言,自生物医学确立其主航向,并孜孜于形态结构等还原研究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修补”以来,它已在许多相对…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7月 2 3- 2 5日 ,由WHO举办、泰国国家健康基金会承办的基因组学与健康多边地区会议 ,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来自亚洲、非洲、欧洲、澳洲的 2 1个国家的 8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学者杨焕明、杜治政、熊思东三人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今年 6月 ,WHO于日内瓦召开了一次卫生研究咨询委员会会议 ,就基因组学与健康进行了研究 ,并为此提出了特别报告。本次会议是继这次会议之后 ,为着重听取发展中国家的意见而专门召开的一次会议。在会议的开幕式上 ,泰国国家基金会主席Dr .PrawaseWasi致词后 ,WHO的官员D…  相似文献   

9.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10.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相似文献   

11.
未来医学的目的应转向健康人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未来医学的目的应转向健康人群山东肥城矿务局第二医院(271600)亓兰茂社会需要健康的人群,人民希望有健康长春的体魄,而这种健康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政府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  相似文献   

12.
中医健康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终于认识到医学不可能消灭疾病 ,也不可能杜绝死亡 ,许多疾病常常伴随病人终生而医学也无能为力。因此 ,未来医学的目的应转向健康人群[1,2 ]。那么什么是健康 ?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虽然健康是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18世纪以来 ,不少学者提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疾病就是健康受损 ,在形式上 ,形成了健康的循环定义。这种建立在疾病基础上的健康概念 ,只是反映了健康的负向方面 ,是健康的消极定义。这个定义既没有回答健康的实质 ,也没有阐明健康的特征 ,只是借助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中西心理治疗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凤  李兆生 《心理科学》2001,24(3):360-360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并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宏伟目标。但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空前紧张,使当今民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由此导致日渐增多的心理障碍急需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4.
王从联 《天风》2022,(1):43-44
<正>牧者是灵魂的医生,教牧的全人健康,对教会牧养事工至关重要。唯有健康的教牧,才能有健康的服侍,进而达至健康的教会。健康的定义:生命整全和谐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缩写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生活之完全健康的状态1。这个定义强调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可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一是身体系统功能良好;二是对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这是指全人的健康。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指出:在许多古老的文明中,"完整"与"健康"是同义词。他认为今天我们的世界如此不健康,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不但应有健康的体魄,还应有健全的精神.保持身体健康要注意生理卫生,保持精神健康则要注意心理卫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变得相对小些了,而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失常者却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6.
认知失调理论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人们的健康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单纯注重身体(生理)健康转变为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医学模式转化。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1]。并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心理治疗的实践表明,许多心理疾病的起因常常是认知偏差。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认知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业务形式逻辑》第四页(群众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中写道:“国家制定的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审判机关定罪量刑的准绳。”这个判断从法律的功用出发,给“法律”下了两个并列的定义。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这一定义,无可非议;法律“是审判机关定罪量刑的准绳”这一定义,则违反了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全同的原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经  相似文献   

18.
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养生之道的哲理,从认识论角度看,是以“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为核心。从方法论角度看,它充分体现了整体观与辩证观。从学科角度来看,它代表了中医的预防医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死亡顺位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不是停留在“没有疾病的困扰阶段”,而是指全心身健康。即“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单纯是没有疾病的虚弱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志祥 《天风》2003,(9):12-13
经文:约叁2 主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太9:12)那就是说,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就医用药,而健康的人,则没有这样的需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人是自以为健康,他们身体健康而灵魂却缺乏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说,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这个定义,不但包括身体的,还包括道德的。一个人若道德不健康,整天想入非非,思想低级趣味,就会萎靡不振,睡眠不佳,最终导致身体疾病的产生,一个人的道德很重要,我们国家现在提倡“以德治国”,教会也提出“以德治教”,这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同时我们从圣经看到,十条诫命的后六条就是讲伦理道德的,是对人的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灵性健康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什么叫心理健康 (mentalhealth) ,194 6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1] 。除此定义表述外 ,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 ;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