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明钢  王亚鹏  王舟 《心理科学》2001,24(5):621-622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近三十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一直受到儿童心理学重点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研究发现,儿童的消极行为与母亲教养行为的消极倾向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而在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诸因素中.一般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社会化最早执行,他对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社会化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家庭环境中各因素进行的。本通过查阅献,把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分别从物质环境因素和心理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也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最早、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该文综述了中外心理学家在儿童社会化研究中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重要成果,文章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历史发展视角,对20世纪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揭示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最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会昌  叶子 《心理科学》1998,21(3):264-265
1问题儿童发展研究领域中一种传统看法是,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因素。但近期,美国心理学者JR.Harris(1995)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GrouPsocializatlontheoryofdevolopment),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事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并不总能迁移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儿童是独立地习得如何在家庭中和家庭外的行为的。儿童参加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以此来学习如何在家庭外行事。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每种社会都有其特有的传统文化。从人出生的那一天起,这种传统的文化就开始影响他,塑造他。除了家庭和一般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影响外,学校教育同样是孩子们社会化不可忽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育能够非常系统而又高效率地把社会规范、价值观,道德、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这样,学校教育在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便是显而易见的了。对小学课本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中,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进程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学校及伙伴,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几乎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随着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通过直观明了的视频材料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儿童的比例明显上升。具有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纯度较高等特点的动画片更是受到儿童青睐,与此同时,关于其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那么,动画片中卡通形象的暴力言行究竟对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颖,刘春芬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社会化程度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十分关注家庭的变化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破裂,以及由此造成的单亲儿童的抚养问题日益受到高度重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一些纵向研究,一致认为离婚导致了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压抑和不安.同时也发现,儿童对家庭环境持续变化的长期适应随着年龄、性别和儿童的其他特点而变化.但早期研究因方法和理论上的不足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光江 《学海》2003,(2):140-144
独生子女群体及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规模、作用及影响越来越大,对独生子女及儿童观变迁和调整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或理性的儿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考察了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及个体对其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测量。同时,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小学,并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家庭情绪环境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其社会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父母对自身和子女情绪反应所持的认知态度或理念,决定了其在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教养行为。在对近30年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从情绪教养视角分析了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演变,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年龄效应、调节因素及元情绪训练干预等。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未来还需在国内加大本土化研究,发展多样化测量方法,拓展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完善理论研究,进而探索教育培养的实践干预,改善父母情绪社会化理念以促进儿童健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破裂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破裂是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破裂家庭对儿童的情绪、心理、智力、甚至成就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对70名破裂家庭的儿童和70名完整家庭儿童的对比,看出家庭破裂对儿童的行为品质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对男孩子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447名城市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生活环境调查问卷、家庭功能问卷、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和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功能均显著差于城市儿童。(2)父亲从事体力类工作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环境满意度;家庭生活指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家庭居住的社区环境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家庭和环境满意度。(3)家庭亲密度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家庭的适应性显著正向预测其家庭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教养行为是家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母亲教养行为问卷对408名3-6岁儿童母亲的日常教养行为的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142名母亲施测了儿童消极行为特征问卷,以进一步探讨儿童年龄、性别、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特点的关系。研究发现:(1)3-6岁儿童母亲的教养行为包括敏感性、接触与参与、交往指导、认知发展指导、积极情感的表达与消极情感的表达等6个主要成分;(2)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的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显着影响,儿童性别仅在母亲的敏感性方面具有显着影响;(3)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从儿童社会化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儿童在早期特定情境下的生活经历和生平情境下的“手头库存知识”,以及儿童对情境的反思性监控,来分析情境对儿童社会化的结果——习得人格、规范、道德、化等和掌握生活技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寄养家庭属性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丽娟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02,25(4):429-431
本研究在对家庭寄养儿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家庭属性因素与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测评量表,并对寄养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寄养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2.影响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家庭特质因素有寄养家庭结构和寄养父母的和谐程度;3.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寄养家庭社会因素是情感满足、行为支持、家庭主导情绪、需要满足。  相似文献   

18.
儿童问题行为受到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协同影响。研究以北京150名五、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探究心理攻击和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测量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并由家长报告感知的家庭压力、对儿童的心理攻击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可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2)心理攻击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攻击和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感知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从父母和儿童角度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育投资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数据来自由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所建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数据库。调查样本为4~6 年级流动儿童1411 名(男859 名,女552 名)和城市儿童3574名(男1933 名,女1641 名)。结果发现:(1)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同时通过父母教育期望和家庭学习资源为中介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成就,证实了家庭投资理论对我国流动儿童群体的适用性。(2)以城市儿童为对照组进行多群体比较发现,流动家庭和城市家庭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模型上存在差异,流动家庭的父母受教 育水平对家庭学习资源的影响效应显著小于城市家庭的,流动家庭的父母教育期望对数学成就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城市家庭的,证实了家庭投资理论在亚群体上的差异性,和流动家庭相对于城市家庭对子女学业影响的独特效应。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中的社会化是指一生物有机体向社会有机体的转化过程,儿童社会化过程就启始于出生。关于儿童社会化的探讨是发展心理学的中心课题,无疑也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近年西方对儿童社会化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再度盛行起来,下面做个简单介绍。纵观许多关于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学研究,很容易发现,是各种总体的理论模型在支配着研究者的思想。每一种模型都首先给出儿童与他人接触时发生作用的特殊假设和发展途径。便径直去探讨社会化的最终产物及其心理机制过程过程。有这样三种模型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