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6日文章]题:空荡荡的欧洲教堂(作者T·R·里德) 900多年来,欧洲各地的朝圣者成群结队地来到坎特伯雷这个古老的城镇,来瞻仰这里雄伟的大教堂。在乔叟所著的第一部用英文出版的伟大著作中就描述了这种情形。 但在今天,那些朝圣者的热情大大削弱了。上周日的晨祷中,坎特伯雷大教堂雄伟的穹顶下,总共只有  相似文献   

2.
苏以葆 《天风》2012,(8):48-48
中文圣经的历史纵然不算悠久,却充满上帝的恩典。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至今,中文圣经出现了近两个世纪,其间虽然经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然而上帝的话语一直是基督徒在风浪中的指南针。第一部在中国境内译成的新旧约圣经,首推《神天圣书》。十九世纪初,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扬上帝的福音。英国圣经公会遂委任马礼逊在中国把圣经翻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3.
陈永涛 《天风》2017,(3):29-29
约翰·卫斯理(1703-1791)是18世纪英国国教会的一位牧师和神学家,也是卫斯理宗的创立者。他在圣公会传统的三个神学资源——圣经、传统、理性——之上,加上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卫斯理四边形”。  相似文献   

4.
陈伟 《天风》2012,(5):37-37
当今全世界华人教会普遍用的圣经版本就是《和合本》圣经。这本圣经从1890年起步到1919年出版,前后共历经29年,在最初选出的5位《国语和合译本》委员会中,只有富善一个人始终参与其事,并亲眼看见这个版本的出版。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1925)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单纯、敬虔的基督化家庭中。1857年,在担任了四年小学教师以后,富善进入马州的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就读。这所学院是美国海外宣教运动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英国这个欧洲西部的岛国,气候宜人,绿色如画,建筑古朴凝重,人民彬彬有礼。我来到这里感受颇多,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其丰富的宗教文化。我利用星期天及假期,先后走访伦敦、伯明翰、牛津、剑桥、利物浦、爱丁堡、格拉斯哥、考文垂和约克等大中城市以及英格兰西部乡村。每到一处,必访当地的教堂,去过的20几处大小教堂,大部分直接经历其举行的宗教活动至少一次(包括坎特伯雷大教堂),小部分只作为名胜参访(如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利物浦大教堂)。虽参访时间有限,但毕竟近距离亲身体验观察,这里只就我考察所得大致印象以“多、…  相似文献   

6.
黄幸平 《天风》2017,(10):30-32
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16世纪最有影响的神学家,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开创人。他翻译的圣经译本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译本。他被恩格斯称为16世纪的巨人。他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华传播是从传教士来华和《圣经》翻译开始的。最早一部完整中文《圣经》则是由在印度传教、终生未来过中国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完成并在印度出版。他同时也开启了浸礼会圣经汉译本的先河,19世纪之后的三种浸礼会圣经汉译本都是在修订马士曼译本的基础上形成。其中仅有《新约》的胡德迈译本、高德译本在宁波印刷出版,怜为仁译本是唯一在中国本土出版的浸礼会圣经全译本。上述四种浸礼会《圣经》译本均是深文理,与当时《圣经》中译的整体倾势相同。  相似文献   

8.
14-17世纪英国10个代表性新教《圣经》译本以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为纲领,并受英国当时历史和知识状况影响,呈现建制世俗化和智识世俗化倾向。其实现途径有:回归原本,强调字面义;质疑教士翻译资质;彰显人的自主权,倡导世俗生活;提倡民族语译本;拥护王权;展现英国本土社会生活。英译本《圣经》的世俗化交织着各种权力争夺,是新兴社会阶层反教权主义的重要手段和英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钟力 《福建宗教》2001,(2):42-42
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中期,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在美国兴起,并在基督教会内部得到了积极回应。基督教会的女性针对女性的角色、地位及担任圣职等教会内长期争议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逐渐形成了当代西方神学理论领域中一个特殊流派——女性主义神学。 以路瑟(Rosemary R. Ruether)、 特丽波(Phyllis Trible)、菲尔伦查(Elisabeth Schüssler Fiorenza)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主义神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女性主义理论与《圣经》文本相遇的语境下,批判性地重新诠释《圣经》文本。她们在使用传统的《圣经》注释与批评方法的…  相似文献   

11.
唐科 《宗教学研究》2017,(3):193-199
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对自然宗教的考察中,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纽曼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对《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纽曼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翁雅各 《天风》1996,(12):42-43
怎样看《圣经》?以怎样的认识用《圣经》?这关系到基督徒的灵命与侍奉,关系到信徒在《圣经》面前得益还是受损等问题。 17至18世纪,西方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随着古籍考证学的发展,对《圣经》章句开展核查,纠正前人在抄传《圣经》与翻译《圣经》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恢复《圣经》原貌,对于更好地高举《圣经》权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万玮  吴耶乐 《天风》2006,(21):18-21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戚廉姆斯博士(Rowan Douglas Williams):1950年6月14日生于英固斯旺西。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基督教学院,主修神学,后在牛津大学研究俄罗斯基督教。1977年以来,他差不多用了9年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区工作。1986年至1992年,他任牛津大学神学院教授。1992年选为英固威尔士蒙默思那的主教。2000年选为威尔士的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撰写了大量的神学和灵性书籍,并出版了神学和布道文集及两本诗集。他兴趣包括音乐、小说等,1981年,威廉姆斯博士与太太希拉里·简·威廉姆斯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他于2002年7月23日当选为坎特伯雷大主教,2002年12月2日在伦敦圣公会保罗大教堂得到确立;2005年2月27日成为第104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相似文献   

14.
许沐光 《天风》2003,(6):47
这是一本一百年前由当时的上海美华书馆印刷的上帝版《马太福音》单行本。透过这本改变我们一家五代人命运的圣经,让我们感受着神极大的应许和他奇妙的作为。 1907年秋,在古城辽阳礼拜堂里的一次秋季布道会上,爷爷的爷爷蒙恩信主,从牧师手中接过了这本圣经。从那一刻起,这本  相似文献   

15.
<正>这本一直出现在我成长视野中的《和合本》圣经,是我生命成长"路上的光"和信仰认知"脚前的灯"(参诗119:105)。在其出版100周年之际,我用记忆的片段来表达对这本圣经的诚挚之爱。一、圣经和我的糖果对于在基督徒家庭长大的我来说,圣经好像是家里唯一一样从来没有缺过的东西。记得小时候,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的马[奥]雷立柏《圣经》是一部宗教性的书,因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一本自然科学教科书,也不是为单纯地去阐述某种哲学思想。然而,这本经典对于西方人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法律思想、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却是深入而久远的。因此,研究《圣经》中所反...  相似文献   

17.
海外消息     
《天风》2015,(3)
<正>全球13亿人缺乏母语圣经英国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于近日发布的《圣经与语言统计2014》显示,现在全球约有7000种语言在活跃使用中,但只有2800种语言有一卷或以上的圣经书卷译本。此外,至少13亿人口没有他们第一语言的整部圣经,而其中有超过6.34亿人只有新约译本,余下的则只有部分经卷或相关翻译工作正在进行。科学家在木乃伊身上发现第一世纪《马可福音》手稿阿卡迪亚神学院(Acadia Divinity College)教授克雷格·埃文斯博士(Dr.Craig Evans)近日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圣经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它既凝聚着圣经作者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想象与解释,也在强化后人对世界与文明起源的理解。19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对巴比伦版大洪水叙事的发现为进一步追溯人类文明起源,探讨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之关联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20年后,德国学者贡克尔发表了《创世与混沌》(1895)一书,再次牵扯出圣经神话借鉴巴比伦传统的话题。20世纪初,德国学者德里奇相继发表题为"圣经与巴比伦"的三次演讲,把圣经神话与巴比伦文明关系的学术之争推向宗教神学之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22,(9):94-94
最早的《圣经》中译本可追溯到7世纪的“景教本”,由景教传教士阿罗本等人根据叙利亚文《圣经》所译,现已失传,部分译文散见于敦煌文献中。元代天主教传教士约翰·孟德高雄诺曾用蒙文译出《新约》和《圣咏集》,但译本也已失传。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亦曾将《圣经》的部分卷章或经文汉译。此外巴设于18世纪初译有部分《新约》,而贺清泰于18世纪末也曾译出《圣经》大部。这些译文被称为“明清本”。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