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雷 《天风》2018,(5):13-14
运用中国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来承载信仰、弘扬福音,使我国的教堂建筑逐步地走向中国化、本土化,这是福音本色化和神学处境化的具体实践和运用。走中国化道路是基督教在中国处境中安身并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并非"土生"于中国,却可以在中国"土长"。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使基督教逐步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彻底抛弃洋教的帽子。  相似文献   

2.
吴志福 《天风》2018,(5):16-17
中式风格教堂建筑正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达,能够消除外界对基督教是"西方宗教"的印象,更好地促进中国教会的发展。几年前,曲阜教堂事件引发了各方关注。我所在的一个文化群里,也在热烈讨论这件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4.
杜庆余 《天风》2003,(2):49-49
教堂建筑总给人一种美感,有的教堂建筑高大雄伟,给人一种力量感;有的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节奏感;有的玲珑精细,给人一种遐想感。教堂建筑风格各异,好像凝固的音乐符号。那种哥德式、罗马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好像传统的经典音乐符号凝固在空间;那种后现代主义新潮式样的建筑,好像时尚的跳  相似文献   

5.
阚保平 《天风》2014,(7):10-13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6.
单渭祥 《天风》2018,(10):4-5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王作安曾指出:"宗教思想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灵魂。"所以说,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仅仅表现在教堂建筑、崇拜礼仪、活动方式等外在形式上的中国化,其根本是要体现到思想层面的中国化。从文化交融层面来说,不仅需要实现文化披戴,更要实现文化相融。因此,多少年来中国教会的前辈们已经为基督教中国化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何琦 《天风》2003,(10):24-25
宏伟的教堂建筑往往是DATHEDRAL和小GHAPEL的并存.以小GHAPEL采用现代集中式辐射状平面设计,而DATHEDRAL则采用古典巴西利卡长方形或能强调纵深感的现代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8.
王丽青 《天风》2010,(10):52-55
<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拔地而起的教堂,见证了神的荣耀和中国教会的蒙福。但让教堂真正能成为一个崇拜神的地方还需要各地教会的加倍努力。而今的一些教堂建筑过于注重其功能性,过多地为了各个不同的聚会活动考虑,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汉阳是近代工业重镇,而汉口则是重要的近代通商口岸之一。近代以来,武汉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十分突出,除辛亥首义以外,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历史遗产也十分丰富,构成了武汉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是一座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城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信教人数众多。主要有佛教归元寺、道教长春观、伊斯兰教民权路清真寺、天主教上海路天主教堂(汉口圣若瑟堂)、基督教荣光堂等。在这里简要分析民国时期宗教历史建筑,民国时期修建的宗教建筑的宗教流派大致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0.
阚保平 《天风》2014,(7):10-13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堂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堂建筑文化 漫步教堂文化,领略圣殿风采,欣赏优美的天际轮廓线……,令人心旷神怡。 在教堂这一文化载体中,浓缩着深刻的神圣的艺术思考,蕴藏着高超的技术经验,凝结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和适应性。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宗教政策逐步深入落实过程中,笔者有幸涉足教堂设计与建设工作。从了解教堂的起源及沿革,认识圣事仪式的不同时空表现,从十余座教堂建筑设计实践,笔者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2,(3):69-69
<正>阆中市基督教福音堂(原名"圣约翰座堂")位于阆中市杨天井街5号。系首任华西教区会督(大主教)、英国"剑桥七杰"之一的盖士利(W.W.Cassels)于1908年聘请澳大利亚工程师饶哲夫设计并修建。教堂建筑占地面积3956平方米,使用面积1311.15平方米。时为主教府所在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教堂。至  相似文献   

13.
14.
金怡  禾艺 《天风》2005,(9):31-31
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犹如连贯着的历史史诗,使人在欣赏、品读之余,心中涌动起那份感动,金怡姊妹是一位刚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未来建筑师”,对于建筑包括她内心的“上帝的圣殿”,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把想法变成让更多的人看得见的图像,则是她“筑”在心中的梦。这幅取材于上海沭恩堂的摄影作品,试图在解构着一种“建筑中凝固的音乐”的诗意内涵。教堂与都市现代化建筑重叠映象,似乎是她内心想象的外化。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2,(5):5-5
<正>编者按:信仰是文化之核,文化是信仰之表。信仰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基督教信仰传入中国数百年,如何扎根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硕果,是中国基督教必  相似文献   

16.
李世峥 《天风》2012,(6):69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  相似文献   

17.
费嘉昱 《美与时代》2023,(12):14-16
建筑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人类需要“表达生活情境”的象征性艺术作品,以从中获得意义。人类建筑空间精神气质的传达可以增强人对所处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其明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感悟自身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而获得意义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确认自身的存在是具有意义的,否则会让人产生无力感。从建筑空间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构成“住所”的基础,因此一个建筑空间的精神气质传达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8.
石衡潭 《天风》2018,(3):30-31
赞美诗是基督教文艺中传播最广也最为信徒所喜爱的体裁,是基督徒对神的感谢与赞美,是对神及其话语的认识与理解、回应与接受。西方的赞美诗有上千年的传统,涌现了不少信仰诚笃、旋律优美的作品。赞美诗的中国化也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董元静 《天风》2018,(6):17-18
他们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带着泥土的气息,却能用四部和声,完美地演绎顶级音乐,用生命本真来抒发,"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果说,圣经真理是基督教的领航旗帜,那么教会文艺就是我们信仰不可忽视的软实力。而教会文艺的中国化,已成为今天教会发展的迫切课题,是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第一,教会文艺中国化的首要形态,是优秀的布道文学。  相似文献   

20.
张存信 《天风》2014,(12):38-40
圣诞节作为一个基督教的节日,十多年前对多数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现在,诸多国人皆接受并过这一"洋节"。这与基督教广泛传播、不同文化不断交流及商家大肆炒作等密不可分。如今,圣诞节不仅对全球基督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更是借文化与商业全球化,而成为全世界最大、最隆重的节日,真可谓是"普天同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