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年代久远,唐代景教艺术文物传世的不多,除石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洛阳景幢外,就属在新疆地区发现的景教壁画。1905年夏天,德国探险家勒柯克((A.von Le Coq,1860—1930)在新疆高昌古城郊外的景教寺院遗址(见图1)中发现了景教壁画。该景教寺院现存三个殿堂,长约20米,宽近7米,他在墙壁内层壁上发现的景教残画,主要绘于东厅北墙、东墙和西厅。他在西厅揭取了其中两幅较为完整的壁画,这两  相似文献   

3.
敖伦苏木     
严锡禹 《天风》2016,(10):24-25
正1927年6月6日,"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黄文弼发现了一座古城废墟,当地人称之为敖伦苏木,意为众庙之城。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由土坯建成,高约5米。黄文弼记述:"入城循视一周,残瓦片堆积如山者十余座,散瓦石遍地皆是,乃建筑房屋遗址也。余在东堆下见有断石碑数块,审视乃王傅德风堂碑记。碑文不全,字迹模糊,乃叙述元代一王之世系及功业。"黄文弼的发现,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的重视,经数十年的考古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碑铭看泉州和扬州的景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发现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已有半个多世纪,其文字的解读虽经中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但因碑铭上的文字和语言属不同体系和来源,不得要领,无果而止。笔者经多年研究,终于找到了解读这种铭文的钥匙,使扑朔迷离的叙利亚碑铭之谜得以揭开,泉州和扬州的景教传播及其来源得见天日。本文首先对泉州和扬州发现的几方叙利亚文和一方回鹘文景教铭文一一转写、标音、汉译并考释;其次,探讨了泉州和扬州的景教来源。文章认为,元代泉州和扬州的景教徒大多为回鹘后裔畏吾儿人。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各地发现的叙利亚文景教碑铭作了交待,并对泉州发现的八思巴文景教铭文作了分析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正>泉州发现的元代景教石刻有20多方。这些景教石刻中有很多被雕刻在圆拱、尖拱、弧形、长方形等各种形制石刻上的天使形象。可根据天使翅膀的数量、天使同时出现的数量以及天使的姿势,把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天使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对称的飘带天使。如1946年在泉州出土的、辉绿岩须弥座式墓垛石上雕刻着的两位飘带  相似文献   

6.
这次会议的英文名称为Research on Nestorianism in China Central Asi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由奥地利萨尔茨堡(Salzburg)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并受到奥国教育、科学和文化部的资助。会议举行了6天(5月20日到26日)。受到邀请的中国学者共10名。实际出席会议的只有4名。中国学者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是《扬州出土叙利亚字母古代突厥语景教碑研究》(英文)(中央民族大学耿世民)、《中国出土著居民3-14世纪景教碑研究》(新疆大学牛汝极)、《元代蒙古后妃的景教信仰》(北京唐莉士)、《泉州的景教遗存》(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等。 此外,会…  相似文献   

7.
自唐贞观年间至元代,基督教之聂斯脱利派在华开展有一定规模的传教活动。聂斯脱利派在唐代汉文文献中,被称为景教,元代称其教徒为"也里可温"。元代末期,在佛、儒、道、伊斯兰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景教在华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的景教寺院遗迹较为罕见,房山的十字寺便为其中之一。但有关十字寺在佛教与景教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学界。本文除了介绍十字寺的概况及遗迹外,还对学界多年来对于房山十字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提出了有关十字寺之景教身份的三种假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新疆和内蒙古等北方草原地带发现的元代基督教遗迹,结合文献记载,阐明了产生这些遗迹的历史背景,对元代基督教徒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予以了肯定。  相似文献   

10.
1973年,由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盖山林先生发现的今包头市达茂旗敖化苏木古城东部墓地的元泰定四年(132年)京兆府达鲁花赤残碑,是一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关证古部以及景教的珍贵石碑。石碑下半部已残,为圭首舟形,残高1米,宽0.85米,上刻有十字架,其左上有金鸡置于圆圈内  相似文献   

11.
<正>元代泉州信奉景教者多为波斯人、中亚人、蒙古人。景教传至泉州有海路和陆路两个路线,海路从波斯伊朗港口登船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陆路则由西域或北方南下,到达泉州。据学者牛汝极统计,泉州出土的20多方景教石刻中,有文字碑刻的有19件,其中9件叙利亚文、5件中文(或双语)、4件八思巴文(蒙古语)、1件回鹘文。  相似文献   

12.
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景教和罗马天主教两部分,它们在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地域上都有不同,导致其传播效果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经典文本翻译多少的不同,墓葬形式和墓葬碑铭风格的不同,文化领域传播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但景教表现的更丰富,更具有典型性。景教的本土化是其能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对中土文化的亲近和接受,导致了景教虽然没有天主教有组织的传教,但其传播范围与影响远远大于天主教。  相似文献   

13.
<正>元代泉州(当时称"刺桐")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世界知名的港口。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元代泉州天主教主教安德鲁·佩鲁贾等都盛赞过泉州的繁荣与进步。元代也里可温教在泉州设立主教区,并派"管领江南诸路"的也里可温教教务部管驻。"也里可温"是蒙古语,意为福缘之人,它是元朝人对再度进入中原的景教和天主教徒的统称。中国境内,泉州拥有的景教石刻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李超  孟楠 《宗教学研究》2013,(1):165-171
马·雅巴拉哈三世是与其师拉班·扫马齐名的元代景教人物.本文主要从他身世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西行朝圣和在景教本部教会的任职经历几个方面,对马·雅巴拉哈三世的生平作了考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包兆会 《天风》2018,(5):52-53
2014年1月9日,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宣布,发现一处内部低矮、空间狭小、用于埋藏骨灰的地方,即唐代景教瘗穴。该瘗穴位于洛阳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处,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的景教墓葬遗迹。该瘗穴龛口为横长方形,内部空间为横长方体,高65厘米,宽90厘米,龛底进深70厘米(见图1)。  相似文献   

16.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4,(8):30-33
元代的也里可温通常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活跃于蒙古各部、畏兀儿人和阿兰人中的景教;另一部分则是约翰·孟高维诺(Giovannida Montecorvino,1247-1328)2以来传入元代的天主教.实际上这两部分人基本上互不来往,有时甚至互相攻讦.尽管元代基督教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比唐代丰富得多,但是研究成果却大不如前者.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天主教文化的传入、发展及作用李玉双天主教传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景教传入给中国传来了基督福音。有一段时期,内外蒙古、黑龙江、新疆一带,信景教的不在少数。成吉思汗的后代和亲戚不少是景教徒,这属于第一阶段。在元代,罗马教廷与元朝往来频繁,并建...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09,(7):40-42
佛郎国献天马 通常说来,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元代,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唐代以后的基督教在中国境内并未完全绝迹,只是在中原或汉族聚居区内没有了踪影,而在北方少数民族当中,景教的传播并未完全中断,甚至还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在畏吾儿(今维吾尔族)、外蒙古中的克烈、乃蛮、蔑里乞和内蒙古中的汪古部等均尊奉景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