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是两幅弥足珍贵的景教壁画,存于高昌古城城墙东北角景教教堂遗址内。根据画中人物的服饰及其他考古信息推新,这两幅壁画可能是5世纪左右景教传入高昌地区的历史见证。画面左侧,站立着一位高大魁伟的男人,黑色卷发,具有希腊人特征。他身穿一件直达脚面的绿色长衫,上身着一件有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3.
包兆会 《天风》2018,(1):38-39
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唐朝首都长安,时称景教。景教入唐传播之说得以确立乃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命人在长安城义宁坊修建寺院(教堂),用于安顿景教教士。起初该寺被称为'波斯寺',到了天宝四年(745年)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日本研究中国景教的权威佐伯好郎博士为首的一批学者,把西安府西去150里的盩厔县大秦寺,认定为唐代一所重要的景教寺院。本文质疑这一看法,认为该寺始建时便是一所佛寺,除了名称与唐代景寺雷同外,迄今没有任何考古发现或文献资料足以证明该寺曾属景教。  相似文献   

5.
盂县青石寺正殿水陆画,是山西阳泉地区为数不多的现存水陆壁画。寺院曾经重修过两次,历经风雨沧桑。现存水陆画是清代遗迹,主要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壁上。东、西两壁人物数量基本相同,北壁壁画则早已毁坏。从整体上看,青石寺水陆壁画采用浓墨重彩画法,色彩描绘十分突出,给人以视觉冲击力。且画师巧妙地解决了寺庙空间有限、人物排列过于紧凑的问题,不失为清代水陆画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盂县青石寺正殿水陆画,是山西阳泉地区为数不多的现存水陆壁画。寺院曾经重修过两次,历经风雨沧桑。现存水陆画是清代遗迹,主要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壁上。东、西两壁人物数量基本相同,北壁壁画则早已毁坏。从整体上看,青石寺水陆壁画采用浓墨重彩画法,色彩描绘十分突出,给人以视觉冲击力。且画师巧妙地解决了寺庙空间有限、人物排列过于紧凑的问题,不失为清代水陆画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的景教寺院遗迹较为罕见,房山的十字寺便为其中之一。但有关十字寺在佛教与景教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学界。本文除了介绍十字寺的概况及遗迹外,还对学界多年来对于房山十字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提出了有关十字寺之景教身份的三种假设。  相似文献   

8.
法界春秋     
《法音》1983,(4)
在我国佛教史、文化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十八位高僧的彩绘瓷砖壁画,五月二十三日在江苏南通狼山广教寺落成揭幕。狼山广教寺创建于唐初,传为大势至菩萨应化道场,历来香火鼎盛,是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该寺的殿塔楼台依山势高低而设,错落有致。山顶有四角五层的支云塔,塔下大圣殿是全山香火的中心,前来朝拜的善信男女络绎不绝。镶嵌在山脚下大雄宝殿两壁间的十八高僧瓷砖壁画,是由著名国画家范曾创作、北京市工艺品厂陶瓷壁画研究室烧制的。每块壁画高二米二、宽一米三,洁白的瓷砖上以泼墨写意为主、兼带工笔的彩色画像,传神地表现  相似文献   

9.
景教的起源及入唐后情形 我国在唐朝时,国运昌隆,塞外民族及日本国民均纷纷赴长安侨居,或经商,或留学,或传教。由于太宗对外来宗教采取宽大政策,以及中国与中亚及印度等诸国的水陆交通方便的结果,火袄教、摩尼教、基督教(后称为景教)与回教等均先后在中国创立寺院。但如严格言之,  相似文献   

10.
唐贞观年间(635)有聂斯脱里派景教士阿罗本从"大秦"("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来到中国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派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景教寺院除翻译经典外,景教士们既传教,也有行医施药活动,如:"病者疗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上述史实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碑文之中。  相似文献   

11.
张佳慧 《中国宗教》2022,(12):74-75
壁画是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的佛教寺院(召)大多有绘制壁画的习惯,例如,呼和浩特的乌素图召、大召、席力图召,包头的美岱召、五当召等佛教寺院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壁画。这些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以佛教画为主,包括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尊像图、传记画(本生图)等,还有重要历史人物、高僧的肖像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技法精湛,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陈伟 《天风》2012,(7):38-39
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北麓,距离西安1.5小时车程。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罗马天主教(聂斯托利)传入中国内地,时称景教。因唐时称罗马为大秦,所以该教寺院称为大秦寺。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见。遂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  相似文献   

13.
座落于内蒙古库伦镇的兴源寺,座北朝南,依山而建,由顺治皇帝题匾,始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其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嘛呢殿西、东两墙,绘有清代早期十八罗汉及护法韦陀、多闻天王壁画.该壁画纵两点七米、横十四米、面积达三十七点八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游人观光,由西向东,可见汉传十八罗汉;由东向西,可见藏传十八罗汉.此壁画...  相似文献   

14.
在杭州上天竺法喜讲寺创作壁画的日子里,何士扬推脱掉所有的社会活动,除了上课、回家,其余时间都沉浸在寺院里专心创作壁画,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六年!他原本在国画界的声名也在埋头创作中渐渐销声匿迹,但他没有一丝后悔,六年的艰辛孕育使南方壁画终于重现世人面前:“我们像苦行僧一样做事情,在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正景教在唐代传入东亚后,到了蒙元时期在北方草原广泛传播,在新疆的阿力麻里、内蒙古的赤峰、敖伦苏木、北京房山等地都发现了景教墓碑,但现存景教遗迹最多的当属当年的汪古领地,这些遗迹在其统治中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最为密集。1927中(国)瑞(士)西北考察团中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中的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认定该古城乃是元代  相似文献   

17.
金延林 《世界宗教文化》2015,(2):148-150,2,159
观音像在我国佛教造像中的所占比重极大,而且多为寺院壁画。现存的中国古代观音壁画绝大多数是以勾勒精细、赋彩浓丽的表现形式出现。水墨这一绘画形式,作为唐代以后文入画的惯常绘画手法极少出现在寺观壁画中。丛林寺二十四幅水墨观音壁画,无论在表现题材、形式和手法还是在画面结构等方面,都大异于传统的寺院壁画。作者突破此类壁画常规的表现手法,使用了纯水墨勾勒、点、染;在题材选择和画面布局上也是匠心独运,从技法到图式无不表现出典型的文人画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经幢提供了关于唐朝景教经典与教徒的重要资料。本文将此经幢后半部分《经幢记》中记录的洛阳大秦寺三位来自中亚米国和康国的高级教士,与西安《米继芬墓志》中的大秦寺僧思圆联系对比,并且初步考察了《经幢记》中记录的移居洛阳的一个安国景教家族,证实8-9世纪景教已经在中亚地区具有相当的基础,移居唐朝的粟特人中不仅确有信仰景教者,而且东都洛阳的景教领袖全部是粟特人。  相似文献   

19.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朱谦之已经较为深入地触及了景教溯源研究的学统维度,突破了以聂斯托利为景教肇祖的传统偏见,并能够在景教溯源研究的法统维度上避免套用佐伯好郎篡改之后的世系框架。不过,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景教溯源研究未能成为朱谦之的中国景教研究的核心诉求,因此他对聂斯托利的评价还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总结朱谦之在景教溯源研究方面的理论得失,有助于景教研究范式向内在研究路线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