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之一,兼通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尤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号称中国画坛"五百年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画风工写结合,晚期独创泼墨画法,重彩、水墨融为一体,独创新风,可谓画坛翘楚。1977年年末,78岁高龄的张大千以圣经中的《雅歌》第一、二、四、七章中各节之诗歌为题材,选取了其中有关香草、嘉果、良木的诗句,以水墨笔法绘制了一本精美雅致的12页花本册页《雅  相似文献   

2.
我的挚友吕大吉教授自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最近出版,这是宗教学研究上的一件大事。我来为这部书写书评,本来是难以胜任的。因为我的学术工作偏重于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宗教史,虽然对于宗教理论也做过若干思考,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无法对这部他半生心血凝结成的理论巨著做出并非空泛而能言之有物的精当评论。不过我还是愿意写这篇评论,原因不仅在于我与他是知己朋友,了解他的研究工作,还在于我曾经参与过《新编》的前身《宗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写作,对于从《通论》到《新编》的过程也有所了解,觉得有些话需要向…  相似文献   

3.
王维诗二首     
王维的许多抒发隐居情调的诗歌都写于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诗歌同禅宗的意境相关也是人所共识的事。王维是神会的朋友,应神会之约,他曾经为六祖慧能写过《六祖能禅师碑铭》。这里谨介绍他的两首小诗及英译。英译者为BurtonWatson,出自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Poetry: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Century.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正>他长期致力于儒家文化研究,尤专精四书与宋明理学,浸染在中国圣贤的精神世界,以德润身。他注重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儒学走向社会。他在台湾编纂中学《国文》、《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教科书,让青少年接受传统经典的熏陶。他往来海峡两岸与东亚各国,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及文明对话,为促进两岸与国际儒学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华文  相似文献   

5.
傅抱石是一位中国山水画大家,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强烈的革新意义。傅抱石真正开始走进人民大众的视野,是他曾经为人民大会堂(与关山月合作)创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及他的国画作品《丽人行》在拍卖市场上拍出千万的记录。但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了解一位艺术家,透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才是最真实的了解和再现。文章选取了傅抱石不同时期的几幅代表作,通过对这几幅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让我们来发现不一样的抱石先生。  相似文献   

6.
庞德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诗人中的诗人"的称号,他花了50多年时间创作的《诗章》堪称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一座丰碑。特别是其中的《比萨诗章》部分,因融入很多的中国元素,尤其是大量引用儒家四书经典,颇受中国读者青睐。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文本详尽阐述庞德与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这对正确评价庞德其人其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按照清初诗论家陈祚明的观点,《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无非"别离相思"和"年华失志"两种,这两种情感为人的"同有之情",因而《古诗十九首》有普遍的感染力。《古诗十九首》中写"别离相思之情"的诗歌有十二首,其余七首均涉及"年华失志之感"。在两种"情感类型"框架下对《古诗十九首》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诗歌在感物抒情技巧上的共性与多样性,从而进一步理解这组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中所包蕴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8.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9.
据传,清圣祖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渴慕圣教的望教者。他热心探求圣教真理,在国事纷繁之际,不仅利用时间阅看福音和圣教书籍,还常同那些远涉重洋来中国传教的外国教士谈道。由于他熟悉《圣经》和教会历史典故,在世曾写过许多教会题材的对联和诗歌。现在教会流行通用的“全能  相似文献   

10.
<正>王卡、汪桂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名家论坛、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研究动态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期有《名家论坛早期道教的神学观念》《中古道教"三师"考》《明代昆明真庆观兴建  相似文献   

11.
鞠彩萍 《法音》2012,(3):29-37
《祖堂集》是我国早期一部珍贵的禅宗史书,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可以看作晚唐五代时期的语料。由于此书初刻后不久就在中国流失,大约900年后才回归本土,因而较多地保留了语言的原貌。日本柳田圣山教授曾作过高度评价,他在《祖堂集》影印序(1972)说:"《祖堂集》之重发见,实本  相似文献   

12.
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加强宗教教育为构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登载在《中国天主教》第二期(21页)。我当时认为宗教教育的必要学习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平信徒,现在想来我错了,宗教教育的学习应该首先针对我们教会的神职人员,其次才是教友。因为神职人员的一言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6,(3)
正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光,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致力于农学、数学、天文、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编纂《农政全书》等著作。他也是虔诚的信教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研究范围涉及农学、天文学、数学、水利等,他所编著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他是进士,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7,(9):25-25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艺术该走向何方这一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问题,持各种观点的艺术家和史学家们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辩论。本文以滕固的《体验与艺术》这篇写于1923年的文章为出发点,剖析当时中国美术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未能向西方现代艺术过渡的原因,并论及《体验与艺术》这篇文章对当时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佳句为谜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慧,景德年间以神童之名被荐于朝。宋真宗让他与进士们一起比试,他提笔即刻就把诗写了出来,所以受到皇帝的重用。后来当了宰相,为人刚直清廉,重视人才,人称"太平贤相"。有一年暮春的一个黄昏,他去游西湖,面对流水落花,不禁感慨,写了一首《浣溪沙》,写  相似文献   

18.
正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在晋国的国卿智宣子想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时,族人智果当即站出来反对说:"其实,他不如智宵。尽管,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但,他也不可做继承人。"于是,智宣子就问他为什么,智果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他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射箭驾车是长处,技艺精通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也是长处。但是,他却不仁厚。如果,他要以五项长处来凌驾别人,做出不仁不义的恶事的话,谁会与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立他为继承人的话,那么智氏宗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叶梦得诗学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波 《学海》2001,(3):136-138
叶梦得 (10 77— 1148) ,字少蕴 ,号石林居士。著有《建康集》、《避暑录话》、《石林词》、《石林燕语》、《石林诗话》。其中《石林诗话》集中了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我认为 ,在宋代诗歌理论发展中 ,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到严羽 ,叶梦得的诗歌理论起到了一个过渡性作用。正是在这一作用下 ,促使宋代诗歌理论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我认为 ,欧阳修、苏轼的诗歌理论中包含了两种思想倾向。第一种倾向就是主张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 ,其议论、典故均可作为诗歌的题材。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强调“韵宽” ,反对“韵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