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普遍出现留守家庭。由于家长的监护缺位,留守儿童面临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平凡生活的幸福点滴,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2.
渊声 《天风》2018,(12):52-52
问: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双方父母的悉心照顾,我们年轻人不太懂得应该如何去照顾父母,尽管我们知道应当孝敬父母,但做起来确实也不容易。请问,我们当如何尽孝?答:张怡姊妹,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悉心关怀照顾,孩子集宠爱于一身,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注意到如何去照顾、关怀父母。所以我的建议是:1.尽量抽时陪伴:现在很多父母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或心灵方面的需要。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真的老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伴。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儿女们最难做到的。许多子女都与父母分居两地,要陪伴父母谈何容易?因此,儿女要想尽办法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孤单的感觉少一点!特别是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生命有限,你浪费一天其实就少一天了!  相似文献   

3.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富翁,年轻时家里很穷,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因此,富翁自小就生活在饥饿和窘迫之中。节日的新衣服、过年的压岁钱、喜庆的爆竹、父母的呵护,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的专利,统统与他无缘。  相似文献   

6.
很多父母都会认为自己不懂音乐,不会培养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培训课的老师。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不能给孩子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但是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节奏、感受声音,引导孩子客观、正确的学习演唱技能或是演奏技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情绪表达、教养行为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夫妻适应量表、父母情绪表达量表、教养行为量表和长处量表对贵州省某市2所1~6年级的442名学龄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和接纳陪伴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包括积极情绪表达独立中介作用、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独立中介作用和积极情绪表达-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效应存在儿童性别差异。因此,改善婚姻质量、增加积极情绪表达、持亲和教养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似文献   

8.
快乐的性格对孩子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来培养呢……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对其一生有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为此,美国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以下几个要点。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权力: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权做出决策,就会使他的童年比大人想象的还要不幸。因此,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其从小就知道  相似文献   

9.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8):34-34
天堂与地狱女儿:"妈妈,我不想和贝尼结婚了,那个人不信有天堂和地狱。"妈妈:"别担心,孩子。只要一结婚,他就会尝到味道了。"女儿:"为什么?"妈妈:"凭你这坏脾气,结婚后他不等于天天生活在地狱中?不过,蜜月会像天堂!"[感悟]如果真能活出"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就好了!  相似文献   

10.
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念西游记给他听,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比哈利波特、魔戒更精彩,而且人物生动,呼之欲出。我非常喜欢西游记,在念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虽然小,但是都能听进去。很多人常质疑“他听得懂吗?”其实我们平常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不能表达并不代表他没有听懂(也就是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l i n g u s i s t i ccompetence)和语言表现(linguisticperformance)是两回事的)。美国家庭常有一个床边故事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父母把电视关掉,专心陪伴孩子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可以念故事或是讨论白天发生的事情,父母通常是…  相似文献   

11.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对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 是实现自传记忆社会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社会功能有教育和指导孩子、保持亲子亲密性等作用。在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风格、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自传记忆表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另外,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中还存在有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未来的研究应注意线索词材料的类型以及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层次、纵向研究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严格要求,近乎苛刻,生活上却溺爱之至,一手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小皇帝"与"小公主"。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旦走出父母精心建筑的温室,便会枯萎,甚至凋谢。本文通过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名娇生惯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与情绪问题进行个案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鞠慧卿 《大众心理学》2022,(1):12-13+11
<正>"姓名"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被迫"拥有的代号,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签。古代人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方说姜子牙,就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现代人的名字虽然简化了,但是依然还有"乳名"与"学名"的区别。以前平民父母都相信贱名好养活,孩子的名字越土、越贱,越好,所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中的猫蛋与狗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名字的讲究越来越多,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的名字"好听""有讲""合八字",更是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4.
曾著书剖析青少年心态与行为的作家麦可·列拉说,孩子满11岁以前,通常很愿意什么都跟父母说,实际上,父母总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心事的对象。但从十二三岁到成年那几年里,情况就变了。他们会先去找朋友倾诉,然后也许是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是父母。  相似文献   

15.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他(她)离婚了”“我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等类似的话,但是不离婚就一定对孩子好吗?离婚似乎是解决父母冲突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但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于是选择勉强维系婚姻关系。那么当孩子生活在看似完整但高冲突的父母关系中时,对他们来说,究竟是爱还是害?  相似文献   

16.
一、个案背景澄澄10岁了,是个五年级的女生,长得比较高大,看上去很文静。父母都是国企中层干部,生活无忧,两人个性都比较要强,对孩子的管教也比较严格。澄澄和母亲更亲近。澄澄学习成绩优良,喜欢阅读,学习基本不用父母操心。据班主任反映,她是一个很有原则的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能够遵守纪律。但澄澄在控制情绪方面有困难,一点小事就会引起她的大爆发。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父母学习陪伴问卷、亲子学业沟通问卷、学习负担量表和学业成绩自我评定量表对578名4-6年级小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学习陪伴与小学生学业不良的关系以及亲子学业沟通四个维度(成绩沟通、习惯沟通、态度沟通和方法沟通)的中介作用和学习负担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学习陪伴对学业不良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亲子学业态度沟通和方法沟通在父母学习陪伴与学业不良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学习负担在亲子学业态度沟通与学业不良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在低学习负担条件下,亲子学业态度沟通对学业不良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父母学习陪伴的时间和陪伴质量、改善亲子学业沟通方式并适当降低学习负担,可能改善小学生的学业不良。  相似文献   

18.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心灵的家     
茆中新 《天风》2005,(12):27-27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是本分的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父母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更不用说和我们交流感情了。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母亲关心孩子,心里总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0.
<正>一、家长来信孩子是一个八年级的男生,疫情以后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与父母的沟通也降到了冰点。在孩子六年级之前,家长尚能控制一下孩子的手机使用。之后,明显感觉孩子手机使用越来越失控。到了八年级,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拿着手机,如果不给就会大发雷霆,在家里砸东西,疯狂地寻找手机直到找到为止。孩子拿着手机主要就是刷视频,一刷视频就控制不住时间,现在很难保证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