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荣伟 《天风》2018,(5):58-58
临终关怀也称“安宁和缓医疗”“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疗法”,通常是针对癌症晚期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由于物理治疗对晚期患者逐渐失去效果,反而令患者受到更多的痛苦,因此便提倡以临终关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令患者能够以安详而有尊严的姿态离开人世.这项服务虽然在中国已经实践了30多年,但是还未普及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论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是否告知患者实情和是否应该放弃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关爱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生命价值,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关于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论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是否告知患者实情和是否应该放弃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关爱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生命价值,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晚期肝癌,临终关怀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论述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患者"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相应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及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双重角色"问题,提出加强"身、心、社、灵"的支持,呼吁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匹配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和在临终关怀科室开展多学科诊疗合作以及加强社区服务,推进临终关怀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以游牧为传统生计的哈萨克族,其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与萨满教,其临终关怀传统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呈  相似文献   

6.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  相似文献   

9.
正以2016年4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为标志,最近两年安宁疗护已被不少业内人士所熟知。座谈会对"安宁疗护"一词做了如下阐述:"为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在临终前提供减轻痛苦的医疗护理服务",用以替代曾经比较流行但过于直白的"临终关怀"。易名的初衷是希望符合民众的心理认知,便于在整个社会推广安宁疗护的理念,同时与境外华文地区的文献接轨,方便学术交流。安宁疗护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关乎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一个事涉千家万户、影响民生的重  相似文献   

10.
安宁镇静被用于处理难治性痛苦症状,当存在性痛苦令患者难以忍受,并发展出难治性痛苦症状时,安宁镇静是最后一项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痛苦的干预措施,但将安宁镇静用于存在性痛苦存在伦理争议。这些争议一部分围绕安宁镇静作为治疗手段本身的合理性,即安宁镇静是否违反义务,带来坏的后果;另一部分围绕安宁镇静用于存在性痛苦作为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即安宁镇静是不是处理存在性痛苦的合理手段,其不能得到伦理学辩护的理由和能得到伦理学辩护的条件。合适的临床决策需要考虑适应证、患者意愿、生存治疗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死亡态度和病情告知的相关因素,及病情告知对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影响,探讨病情告知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对60例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及60例家属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背景资料、死亡态度、个人情绪状态及个人需求。多数得知真实病情的老年肿瘤患者的生命态度是积极的,且会因为对个人病情猜疑而引发情绪障碍。患者的死亡态度及真实病情告知在临终关怀中起重要作用,但医护人员及医务社工仍要根据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个体特点行事并掌握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12.
研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前预嘱及临终关怀的认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晚期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97.10%的患者不知道生前预嘱概念;69.20%的患者愿意选择生前预嘱,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宗教、婚姻状态、住房类型、肿瘤类型是其影响因素;84.00%愿意接受临终关怀医疗服务,长期居住地、教育程度、宗教、婚姻状态、住房类型、肿瘤类型是其影响因素。由此可见,生前预嘱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知晓率很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必要促进生前预嘱的宣传,让每位晚期肿瘤患者的意愿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3.
道家生死论与临终关怀的文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生死论与临终关怀的文化对策首都医科大学(100054)董平,王晓燕临终关怀下的心理安宁,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认知。中国道家生死论推崇“道法自然”,视生死犹如梦觉昼夜,认为出世即是生,入地便是死,生与死不过是自然而然的变化。这种以自...  相似文献   

14.
通过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缓和医疗"和"姑息治疗"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辨析和界定,明确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在介入时间、服务对象、目的、内容、方式、结果及潜在风险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继续原发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提出本土化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的准入标准和适用范围,目的是消除医务人员和民众对两种理念的混淆和误解,为宣传和推广相关服务提供借鉴,实现生命全周期的连续性服务。  相似文献   

15.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心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就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医院一例肺癌晚期患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经历,总结探讨如何为癌症患者提供社会工作临终关怀服务。研究发现,社工在心理支持、社会关系协调、健康资讯提供、家属辅导与支持、经济援助方面的介入,有助于满足癌症患者"身、心、社、灵"方面的需求,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建议对患者和家属开展"死亡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加大对临终关怀的财政投入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跨专业团队的组建与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临终关怀"的历史与严峻现实临终关怀,也称为"安息疗护""终末护理""安宁缓和医疗"等。在当代,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英国护士桑德斯1967年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由此"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近十年来临终关怀的研究热点,为今后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962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14个热点关键词,可分为四类:护理,晚期患者,影响因素,死亡教育、生死观等认知状况。得出13个突现词(研究前沿),可分为四类:临终关怀对象,如临终患者、护理人员等;护理模式及伦理;心理反应和认知;老龄化。由此可见,临终关怀领域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对国内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改变,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过程和死亡过程明显延长,加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昂贵的医疗费用与低质量的生存状态,这些都使得临终关怀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为此探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