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克里夫圣经》是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它在英国的宗教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它的译者历来有三种意见:威克里夫独自翻译了圣经;他与其追随者合译完成;以及威克里夫未曾参与实际的翻译工作。虽然尚无法知道确切的翻译者,但威克里夫对于该译本的诞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激发了圣经的英译;他本人积极倡导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威克里夫与可能的译者之间关系密切。《威克里夫圣经》重大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推动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进步,同时它质朴典雅的翻译风格为确立英国本土散文传统的主导地位树立了典范。《威克里夫圣经》的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2.
海外消息     
《天风》2015,(3)
<正>全球13亿人缺乏母语圣经英国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于近日发布的《圣经与语言统计2014》显示,现在全球约有7000种语言在活跃使用中,但只有2800种语言有一卷或以上的圣经书卷译本。此外,至少13亿人口没有他们第一语言的整部圣经,而其中有超过6.34亿人只有新约译本,余下的则只有部分经卷或相关翻译工作正在进行。科学家在木乃伊身上发现第一世纪《马可福音》手稿阿卡迪亚神学院(Acadia Divinity College)教授克雷格·埃文斯博士(Dr.Craig Evans)近日  相似文献   

3.
蔡锦图 《天风》2023,(3):47-48
<正>早期中文圣经都是文言体,但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意识到文言语体复杂,未必被所有中国人掌握,遂逐渐产生使用通用语体翻译圣经的倾向。传教士称以文言翻译的圣经为“深文理译本”(High Wenli Version),而为了让受众更广泛,他们翻译了较浅白的文言圣经,即“浅文理译本”(Easy Wenli Version),以及按官话翻译的“官话译本”(Mandarin Version)圣经,这三类圣经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文通用语言圣经的三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音译与意译     
刘美纯 《天风》2018,(9):31-31
汉语圣经翻译中,有一些词语的翻译采用的是音译。新旧约圣经中都有音译的词。有些音译的词语基督徒都明白其意义,因为这些词语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比如"哈利路亚",希腊文是áλληλονá,新约中出现四次(参启19:1、3、4、6),音译自希伯来语,是希伯来人在崇拜仪式中,用来宣召赞美的词语,"哈利路"即"你们要赞美","亚"是耶和华的缩写,"哈利路亚"意思就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1。  相似文献   

5.
海外消息     
《天风》2017,(4)
<正>→路德宗教授"草根"翻译圣经新译本近日,一批路德宗领袖与学者正致力于翻译新版圣经译本。该项目被称为福音派传承版(Evangelical Heritage Version,简称EHV),由来自威斯康星州路德神学院的荣誉教授约翰·布鲁格(John Brug)进行监督。布鲁格将这项工作称为"草根翻译"——这意味着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广泛使用教会牧师和信徒的编辑和评估"。他们希望能让圣经更贴近教会,寻求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平衡,并让教会参与到对翻译的评估和改进中,更全面地表达教会所传达给信徒的圣经文本。  相似文献   

6.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7,(1):66-66
<正>《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丈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丈,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  相似文献   

8.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经文:提后2:15(一)圣经与东方人全部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在圣灵感动下用东方人诗的语言和形象故事写的。东方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圣经充满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念,只有东方人才能更深刻地从《何西阿书》(参何1:2-2:1,3:1-5,11:1-9)和"浪子回头"的故事(参路15:11-32)中体会到神对人类永不动摇的爱。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天风》2016,(3)
正《当代译本圣经》《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文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文,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录的事件,本译本适当做出调整,使内容更通顺清楚。《当代译本圣经》经版权方多次修订,最新版目  相似文献   

10.
王荣伟 《天风》2011,(3):F0002-F0002
联合圣经公会新任总干事MichaeIPerreau(迈克·佩里奥)一行三人于2011年2月11日上午10时,访问中国基督教两会,宾主双方就圣经翻译与印刷、圣经发行与社会服务等事工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访英随想     
们这次访问的邀请单位是基督教联合圣经公 会(The United Bible Society )、英国及国外圣经公会(The 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和苏格兰圣经公会(The Scottish Bible Society)。基督教联合圣经公会是一个全球性的超宗派的翻译、发行圣经的国际组织,在国际基督教界较有影响,总部设在英国。后两个则是其成员组织。我们代表团的团长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陈洪为顾问。在英七天,代表团主要访问了联合圣经公会总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圣经公会,会见了一些宗教界领袖、英国国会下院议员、…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有关天主圣言的圣事。圣经不该只躺在祭坛上,受人崇敬。它要与教友一起生活,做我们信德的食粮。只有神父和修女们拥有圣经还远远不够,诸位教友应该人手一本才好。 “若没有人指导我,怎能懂呢?”这是《宗徒大事录》记载教会初期一位教友提问题,而斐理伯借助对圣神的智慧告诉这位教友,依撒意亚预言的正是有关耶稣的福音(宗8:30)。 这个小小的细节激发了我翻译、编著第一本《牧灵圣经》的灵感(此圣经的初版为西班牙语版)。那时是一九七一年,我离开服务了十九年的巴黎教区,刚到南美洲的智利传教不久。我的初衷是想要翻译…  相似文献   

13.
晓望 《天风》2017,(11):63-63
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简称以色列,希伯来文意为"与神角力者"。以色列国名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  相似文献   

14.
苗语圣经翻译传播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中国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苗族地区,引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皈依运动.基督教素有"惟独圣经"的教义传统,所以,基督教的传播总是以圣经的翻译传播为核心内容.在基督教传入苗族地区之前,苗族尚无本民族语言的文字书写系统,所以传教士在着手翻译苗语圣经之前必须首先学会他们的民族语言,并为该民族语言建立文字书写系统.本文对苗语圣经翻译传播的历史作了一次清理,并从宗教学研究的视角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给予了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15.
汪维藩 《天风》2011,(2):30-31
(六十九)保养、顾惜 圣经经文里,被译为"身子"、"身体"、"肉身"、"肉体"的希腊字,有好几个。被用得最多的,是soma和Sarx。soma与灵魂相对而言,且与灵魂合而成为"一个活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a living being)。  相似文献   

16.
苏以葆 《天风》2012,(8):48-48
中文圣经的历史纵然不算悠久,却充满上帝的恩典。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至今,中文圣经出现了近两个世纪,其间虽然经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然而上帝的话语一直是基督徒在风浪中的指南针。第一部在中国境内译成的新旧约圣经,首推《神天圣书》。十九世纪初,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扬上帝的福音。英国圣经公会遂委任马礼逊在中国把圣经翻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17.
<正>提起富善牧师,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可是他全程参与并最终主持翻译的白话文圣经——《官话和合本》,读过的人就不计其数了。1919年,《官话和合本》圣经正式出版。圣灵借这部圣经,引导许多人信主得到救恩,结出美好善果,同时也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今年是《和合本》圣经出版100周年,在此纪念为翻译《和合本》圣经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和合本》  相似文献   

18.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余国良 《天风》2017,(11):25-27
4.2004年——在香港圣经展与丁光训谈美国办圣经展 21世纪前十年,中国教会在海外做的一件大手笔的事情,就是举办圣经展。第一次是2004年8月在香港举行的,以"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为主题。  相似文献   

20.
殷颖 《天风》2010,(9):40-41
近年来,港台地区教会陆续推出好几个新的中文圣经译本(修订版),一时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殷颖牧师在港台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本期及下期我们刊出他的文章,让我们在倾听他对中文圣经修订工作一些意见的同时,一同回顾和合本圣经的翻译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