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英语术语"New Perspective on Paul"是20世纪西方新约神学研究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了新约之神学诠释与教会信仰的关联,对于我们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基督教和教会的信仰有特殊意义:对于思考今日中国基督教和教会这样的问题而言,专注于新约正典与教会信仰,将有益于我们确立现实的立场,从而将圣经作为中国教会至高衡定标准,或者,将从圣经视野去审视中国基督教问题确立为对话与交流的基本原则。而路德改教传统,就我们所正在思考的议题而言,亦特具意义,这就是路德乃至新教传统的首要原则:"唯靠圣经"(Sola Scriptura)。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中国化就内而言是要构建一套符合信仰规范兼具中国特色的信仰经验的表达,就外而言它需要以服务社会的实践来平衡以"传教"为中心的信仰生活。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对普世基督教多元化的丰富,而且也是多元化的基督教在中国的具体呈现。就中国而言,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人文、习俗、自然环境等差异,它们同样是对"基督教中国化"内合的丰富。本文以宗教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考察首都教会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2)
满载着中国1600万弟兄姊妹情谊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完成了对加拿大、美国14个教会组织和机构及11所神学院的访问交流后顺利回国。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就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中国教会事工近况、有关中国宗教政策等主题的专题演讲,让海外教会弟兄姊妹们感受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在中国教会的信仰具体实践中,中国教会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  相似文献   

5.
吴圣理 《天风》2018,(5):36-37
本文拟从保罗的神学思想来谈谈基督教中国化的圣经和神学依据。保罗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入外邦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普世意义的基督教,这对我们中国的基督徒倡导基督教中国化,有什么启发呢?所谓基督教中国化,就是指基督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要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也就是说,中国的基督教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相适应,必须做到在政治上认同、在社会上适应、在文化上融合。  相似文献   

6.
我希望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一个新型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理智的,一个分清是非并有敏锐的是非感的中国基督教,一个高举基督也高举道德的中国基督教,介绍一位很美、很同情人类的爱的上帝而不是一个残暴的上帝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国基督教,将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这个基督教对全世界将会带来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前瞻和远景是这样的一个中国教会,它的神学思想是丰富的,不反理性的,比较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它能帮助信徒树立比较和谐和言之成理的信仰和见证。这样的神学思想将受到国人特别是知识界以及国际基督教的重视和倾听,他们将乐于和我们平等对话和交流,不再轻视我们而说“中国没有神学”。我深信,能认识神学思想建设的迫切性,愿为这一远景而献身的基督门徒将会越来越多。──丁光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特雷西神学诠释学的思想渊源、方法、特点以及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的建构意义。在伽达默尔、利科的影响下,特雷西既注重圣经文本的经典特征和基本的解释方法,也强调诠释者自身的前理解,而义理则产生于文本和诠释者围绕特定宗教主题的对话过程中,这与特雷西相互批判的关联这一神学方法紧密有关。在当今多元的世界里,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突出了经典诠释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公共性,既反对基要主义者把《圣经》看作是一个完整、封闭的意义体系,也反对世俗人文科学单注重以方法来决定文本意义的做法。在人们不断通过对话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神学诠释学体现了其人文价值。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既维护了信仰真理的超越性,又引导基督教积极入世,使基督教信仰在教会、大学和社会中彰显其公共性,也将政、教、学三界各自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关切贯穿起来,对当下正在进行的基督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多条河流的,但是,作光作盐的基督期望和传福音的大使命,都要求所有基督徒必须采取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故而佛道的整体出世性倾向就不足以令基督徒过多亲近。而发源于上古一直未曾中断的数千年儒学具有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性,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倾向,存在着大量可以和基督信仰相呼应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宝贵文化内涵。"基督教儒家化"这个概念不是外在形式上或体制上的耶儒混合,而只可能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批判性比较和批判性融合。"基督教儒家化"决不是基督教被儒家化掉而是耶儒两家在批判性的对话和融合的基础上在追求真理的大方向上的共同更新。对于耶儒两家它是双向批判,最后凝结的一定是两家的精华而非糟粕。以"基督教儒家化"为精神方向的基督教中国化,特别是神学思想的中国化,其存在和展开的最根本理由就在于西方传统主流神学内部具有严重问题。追求"内圣外王"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启发性地帮助解决基督教中国化所面临的很多神学思想难题。"基督教儒家化"对于基督徒而言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借助于儒学的真理性文化内涵来追求基督真理、解读基督真理、传播基督真理。这不仅包含"怎么传"的问题,也包含"传什么"的问题。"基督教儒家化"的关注点并非是复古好古的回头看,而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传福音事业,尤其是神学思想上的"纠偏"。  相似文献   

9.
陈永涛 《天风》2022,(3):26-26
道成肉身不仅指向关涉人类救恩的基督事件,而且也是基督福音本地化或处境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基督福音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一个道成肉身的虚己与适应.就神学的处境化而言,作为中国基督徒自己的言说方式,中国神学的思考至少需要处理好"基督"与"中国",以及基督教的神性维度与人性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逸鲁 《天风》2022,(1):12-14
我们常说,神学思想建设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远大目标;自从1998年发起神学思想建设以来,作为丁光训主教工作地之一的金陵协和神学院,一直在承先启后地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想,以培育英才.Seminary(神学院)原意是"苗圃",神学院的工作,就是播种和育苗的工作.有什么样的神学教育,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教...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10)
<正>对中国基督教而言,"三自爱国"不仅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同样也有当下的重要性,更有它未来的建设性。如果从基督教中国化的纬度思考,最初发起"三自爱国"是中国基督教为了在新中国生存发展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这个选择是对的。但要真正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认同,实现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这只是个开头而已。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扩大的大背景下,在众多的挑战和危机面前,中国基督教必须确立三自道路的神学自信,探索坚持按三自原则办  相似文献   

12.
<正>宗教之间的对话对于当下中国教会不断推进的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探索有启发。基督徒要吸收和转化中华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复兴献上智慧,也为中国基督教神学"自我"的建立找到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家庭不只是一个神学的讨论对象,也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是基督教神学的主旋律。甚至可以说,基督教信仰就是关于家庭的形而上学。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与圣灵,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同一个本体。因此,三位一体,就是上帝的三个位格在爱中的共融与合  相似文献   

14.
德日进宇宙进化思想是基督信仰与现代科学对话的产物,20世纪中叶得到各界的重视。其中"宇宙性基督"(The Cosmic Christ)在其演化论神学和基督教灵修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其神学的重要概念。本文对德日进"宇宙性基督"的特点和意义、圣经依据及其与教会传统神学的关联进行探讨,指出宇宙性基督并非泛神论,它提供了探讨基督论的"自内而外"的模式,它是对传统基督神人二性探讨的延续,它指出基督论虽然和救恩论不可分离,但是更要从创造论的角度来理解,同时它也为宗教和科学、基督教和现代社会对话提供了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刘金光 《中国宗教》2014,(10):58-59
谈论中国基督教的所有问题,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中国基督教的神学问题。神学对于基督教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神学思想的导向决定了基督教向信徒传播教义的导向。神学思想能否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直接影响到基督教的信徒能否与时代相契合、相适应、相协调。众所周知,在几种外来宗教当中,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最短的。在1949年之前,它是外国差会的子会,被称为"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并没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基督教神学思想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由于黑格尔的哲学是依据"精神"而展开的,因此他的神学思想就可以称之为"精神神学”.在其中,基督教传统的神学主题,如三位一体、创造论、人论等都有着精彩的哲学式演绎,而黑格尔的神学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宗教哲学之中.因此,本文将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他的宗教哲学入手,来分析"精神”是如何在其中起到灵魂式的构建作用的,并进而从精神的自我发展中来考察它是如何在黑格尔哲学中演绎出基督教神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张志刚 《天风》2014,(11):52-53
<正>我们所致力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是要面向未来的,是富有建设性的,也就是要有助于克服中国基督教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推动基督教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以使其广大信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1.基督教中国化可为构建文明对话神学奉献中国智慧要让基督教成为"中国的",首先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体系。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致力于妥善处理宗教关系,呼唤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做出贡献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苏志明 《天风》2022,(10):12-15
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建构的"时代之思",具体指:将具有使徒性、圣洁性、大公性、普世性的基督教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使两者批判地关联与交流互嵌,来建构既属于基督又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元素特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我们要思考更深层次、文化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当从神学的、历史的、国际的、处境的、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和"中华优秀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谈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教育"与"神学"的概念的理解,指出"教育"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即灵性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互益,以及为人的发展与为教会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双重使命。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提出"神学是关于神的理论或论述"以及当代中国神学家们提出"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二是从基督教历史中选择一些神学教育体系的典型实例来说明多维度的神学教育理念。比如古代犹太人的神学教育模式、早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神学教育特色、中世纪的大公教会传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以及宗教改革后的若干神学教育等。最后,就当前中国教会的发展情形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主要集中在:"敬虔"的追求、"学问"的装备、"实践"的推行,以及中国基督教博雅神学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基督教神学的最典型特点乃“处境化”神学思想的构建及发展不离其社会、时代和文化处境,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亦不例外。既然作为“处境化”意向的神学,其体系就不可能纯为独立的、封闭的、抽象思辨的,而应表现开放、沟通、对话的态势,有着对外的包容、宽容,有着自我调整、适应。因此,处境化神学的基本模式和研究方法,均有着跨学科和多元整合之特点。从当代西方神学发展来看,这种“处境化”体现为“时空”处境的多元和多层化。就其外部而言,有的学者将此“处境”归纳为“生命体验”、“历史处境”、“社会场景”、“文化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