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考察标点符号的预视加工来对其眼动控制机制进行探讨,操控了不同类型的预视信息(一致、不一致和非标点符号预视)。结果发现显著的预视类型主效应,一致和不一致预视条件在跳读率和注视时间上无显著差异,但两者的跳读率高于非标点符号条件,且注视时间短于非标点符号条件。该结果说明标点符号的加工可能引发了一种自动化的跳读,即当预视信息非常易于加工时,读者对该信息的加工呈现出一种自动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是一套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能使书面语言更好地发挥交际作用。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得知道每一种点号和标号的用法及其作用。仅以句末点号为例:句号: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问号: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叹号:一般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同样一句话,句末点号不同,所表示的语气就不一样,句式也不一样。如。①他来了。②他来了? ③他了来!例①句末用的是句号,表示的是陈述语气,是对“他来了”这个事实的陈述说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写作是从记述入门的,往后在记述基础上逐渐发展论说,真正显示论说的年龄是初三;在写作的诸指标中,中小学生发展的依次是中心思想——篇章结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修辞,形成三个档次。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新观察》1958年第7期)显而易见,书面语言中若是没有标点符号,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帮助语言的表达传递思想感情,表示不同语气等。因此,能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是与思维是否清楚密切相关联的。逻辑读物不外乎是介绍如何思维的科学用书。如果逻辑读物的标点使用不当,这就不仅仅属于运用语言的问题,尤其应该是归结于思维清楚不清楚的问题了。所以,凡逻辑读物在使用标点时,  相似文献   

5.
冰凉的石臼     
正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石臼呢?那个旧农业时代的标点符号。我是记得的,只因有近二十年里,我能朝夕看到一座石臼。它,就位于我家大门外的石井台上,我的家,在井台边上。所以,我住在家乡的那些岁月里,出门,即能看到一座石臼,看到,就有一种招手般的亲切感觉。  相似文献   

6.
标点符号用得恰到好处,有助于思想内容的准确表达,避免一些读者对作品的错误理解;反之,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效果就要受到影响。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诗文一律不加句读。这不仅给阅读带来不便。需要重新加以断句,而且使后人对原作内容的理解产生歧义。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词《水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青年社交宴会上,见一个青年人的《自传》上只有3个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一个句号“。”,他解释说:“一阵子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见他如此消沉,立即拿起笔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问号“?”巴尔肯鼓励这  相似文献   

8.
李栋 《天风》2003,(12):24-26
圣经是信仰的“教科书”,信徒信仰生活的必读物。圣经所展示给每一个信徒应该说是一样的:面对同样的版本,卷数一样经节一样,字数一样,甚至标点符号都是一样;但确实存在着信徒对圣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2003年7月28日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举办的“历史变迁中的权力与经典诠释”工作室第一次研讨会中出现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权力”概念是否适于用来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我想接着这场争论,进一步就哲学研究的范围来反省比较哲学所牵涉到的方法论问题。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量使用西方语汇。这种现象有其无可避免的背景。众所周知,现代化发源于西方,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后发的历程。因此,尽管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但现代化与西化之间有相当程度的重合。以现代汉语来说,其语汇、文法与标点符号均广泛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又深…  相似文献   

10.
自学古代汉语,练习标点白文(未加标点符号的文言文),无疑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是,正确地运用逻辑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文意,检验标点中的错误。据《汉书》记载,有一人犯了法,汉文帝欲治他死罪,把这人交给了主管司法的张释之。而张依据法律,只判了罚金。汉文帝大怒,责问张释之为什么不判死罪。其中,有这样一段白文: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编辑工作的方便起见,来稿请按如下要求:1、来稿请用16开400字(20×20)方格稿纸或8开500字(25×20)方格稿纸工整横写,或用A4纸电脑打印,标点符号占一格,要正确使用、书写标点符号;2、文章标题、副标题应简洁明了,文内标题层次不宜太多,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3、参考书目、引文、经句请仔细核对并注明出处,以保准确无误。引用圣经经  相似文献   

12.
张颖炜 《学海》2023,(6):211-216
网络文学阅读是中国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网络文学属于书面语体,但网络文学依存的新媒体语境使网络文学语言呈现出口语化特征和休闲化特征。网络文学的语言表达整体上是随意、散漫与不严谨的,文字、词汇、句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常有不规范的表现,其并不具备语文的示范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不良影响作用。如今,网络文学作品正走进人们的视野,吸引人们阅读,并有逐渐取代经典文学作品之趋势,这对中国全民语言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提升网络文学作者的语言规范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对网络文学语言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3.
投稿须知     
为了编辑工作的方便起见,来稿请按如下要求:1.来稿请用16开400字(20×20)方格稿纸或8开500字(25×20)方格稿纸工整横写,或用A4纸电脑打印,标点符号占一格,要正确使用、书写标点符号;2.文章标题、副标题应简洁明了,文内标题层次不宜太多,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3.参考书目、引文、经句请仔细核对并注明出处,以保准确无误。引用圣经经文的,除和合本外应注明版本。圣经、新约、旧约和圣经各卷书名  相似文献   

14.
<正>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当页脚注体例。注释序号用①,②,③……1.注释内容为—个完整句子时,脚注序号放在标点符号之后;2.注释内容为词或词组、分句等不完整的句子时,放在标点符号之前。二、注释的标注格式示例卓新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探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3页。[英]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张总:《古今佛教护国经典事迹略谈》,魏道儒主编:《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7,(1):66-66
<正>《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丈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丈,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  相似文献   

16.
心灵放歌     
人常说:“十八无丑女”,可我就是地地道道的丑女。满脸的黄雀斑,眼角边上跷起的鱼尾纹,还有大大小小的像标点符号一样的黑痣,也赶热闹,在我这张粗黑的脸上,一同登场、同台献“艺”。这让我羞愧万分,使我不敢在世人面前抬头。漫漫的人生旅途我怎样挨着人家的鄙夷眼光? 年龄和容貌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每当跟哥哥在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7,(6)
正双色大字版圣经1.本版是采用简化字与现代标点符号的中文和合本新旧约全书。并采用特大字体和双色排版,对比鲜明,阅读更轻松,非常适合中老年读者使用。2.书芯部分加印了拇指索引块,方便读者更好地研究查找圣经。3.1 2张圣经地图特别选用粉色特种纸印刷,这是为帮助读者区别同类盗版圣经所做的特别处理,请大家擦亮眼睛,坚决杜绝买卖盗版并及时举报。4.新增设《新旧约圣经导读》、《常用经文索引》和《信仰指引》可给读者在实际需要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便于和国际出版物接轨,积极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本刊决定从2011年第14卷第2期开始采用新的投稿格式。在采用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则的基础上,本刊特制定如下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7,(8)
正圣经(启导本)由香港海天书楼提供版权,基督教全国两会于1996年出版至今,历年再版。其作为一本具有丰富资料的研读本圣经,深受国内信徒喜爱。可供广大教牧同工在灵修、研读圣经或准备讲章时参考。圣经(启导本)特点:1.提供经文、注解、串珠、读音、译义、索引、备考、现代用词等八种用途。2.本书加上附录地图共2 000面,逾350万字。经文版本采用新标点符号的和合本圣经。每卷书前有简介、参考资料、大纲,还有许多图片和图表插排其间,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0.
拜功之理     
《拜功之理》是我国著名经学家虎嵩山阿訇之遗作,是他的课堂讲述,由苏盛华先生笔记整理,曾于1939年12月出油印本,1940和41年连载于《突崛》月刊第七卷1、2,3、4,5、6,期三本合刊上。是文刊出距今已四十余载。虎嵩山阿訇伊斯兰学识造诣较深,兼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还曾刻苦自学汉语;他经汉并重,大力主张兴办教育、推动教务改革。1937年,在宁夏吴忠县,他创办中阿讲习所,致力于伊斯兰经典研究;翌年,讲习所更名吴忠中阿师范学校,任副校长。《拜功之理》即他在授课中的课堂讲述,是根据《若海百洋》经中有关内容加以发挥而就的。从其讲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虎阿訇对拜功中所含的哲理所作的深刻阐释。最近,本刊根据原油印本和《突崛》月刊所载文字,进行了校订,除按现今通用的《古兰经》校订文中所引经文的节码和对个别标点符号有所改正外,未作任何文字更动;现予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