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朝章 《天风》2003,(2):31-33
·圣经的诠释决定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圣经观,关键在于好好研究圣经、历史与神学。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0)
正但以理·米格尼奥瑞(Daniel Migliore)提出的解释圣经的几个原则,对中国基督徒解释圣经也不无启发。根据米格尼奥瑞的观点,首先,对圣经的解释需要有圣经研究的知识,需要文学和历史考证的辅助。圣经作为对活的上帝独特的见证,其不能被简约为仅仅发生在过去的虔敬故事或单纯的历史描述。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在圣经诠释历史上堪称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他通过质疑作为真理之标准与公众法律之来源的圣经,倡导思想、言说与著述的自由.他对圣经研究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探求真理所坚持的理性主义标准,而在于对圣经文本自身及其内容所进行的历史理解.本文将简介斯宾诺莎对圣经诠释的历史批判方法,并兼及述评.  相似文献   

4.
神学是处境下对上帝思考的总结,这在《圣经》中是有它深厚的基础的。《圣经》一方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神的思考,并竭力透过历史和其中的事件来建立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圣经》也毫不掩饰在具体环境下、  相似文献   

5.
苏以葆 《天风》2012,(8):48-48
中文圣经的历史纵然不算悠久,却充满上帝的恩典。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至今,中文圣经出现了近两个世纪,其间虽然经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然而上帝的话语一直是基督徒在风浪中的指南针。第一部在中国境内译成的新旧约圣经,首推《神天圣书》。十九世纪初,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扬上帝的福音。英国圣经公会遂委任马礼逊在中国把圣经翻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6.
9月28日,尔道即真理——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华盛顿隆重开幕。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和我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应邀出席并与中美基督教领袖共同为展览剪彩。此次展览主要通过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圣经题材的艺术作品,回顾圣经在中国传播和翻译的历史,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圣经的印刷、  相似文献   

7.
10月11日至11月19日,尔道即真理——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继华盛顿站成功展出后,又先后在芝加哥、达拉斯、夏洛特等地展出。此次展览主要通过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圣经题材的艺术作品,回顾圣经在中国传播和翻译的历史,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圣经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圣经批评学对于圣经的研究可以从历史学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圣经不但是一部宗教典籍,它还被西方人当作一部记载真实历史的作品。尤其是在宗教改革后,从历史学角度对圣经进行的研究出现了高潮,信古者不但坚持圣经所载为历史事实,还企图用近代科学、考古学、历史学的成就验证圣经的历史真实性,并热衷于圣经编年史的修纂;而疑古者同样利用近代学术的新成果,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圣经几乎没有记载任何真实的历史,它的作者以及成书过程也充满争议。两个派别激烈交锋,极大地促进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也为研究何为历史学中的“真实”提供了反思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陈丰盛 《天风》2007,(17):28-32
圣经翻译在基督信仰传布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福音所到之地,当地语言的圣经译本也相继出现,带领基督教信仰在那里扎根和结果。追溯中国教会历史就可清楚看到传教士译圣经对福音传布影响极大。从唐朝景教、元朝的孟德高维诺和也里可温,以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  相似文献   

10.
蔡锦图 《天风》2018,(12):21-22
在中文圣经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本》占了一个世纪的篇幅,直至近年修订成《和合本修订版》(《和合本2010》)。《和合本》是目前通行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圣经,流通数量大、范围广。中国教会不少语言和概念,与这部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和合本》的历史起点,也与当时的环境和需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注圣经文本较多的一位,也是对圣经主题有着集中阐述且研究较为深入的思想家。这种关注和研究因为其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而时常转移视角,恩格斯的圣经观在这种转变中发展、完善。恩格斯的圣经理解主要表现在科学理性地理解圣经、历史批判地看待圣经、系统全面地解读圣经等方面。这些理解圣经的视角与恩格斯本人的宗教观息息相关,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以色列人定居迦南的方式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其中,征服模式影响深远。论文从圣经考古及圣经文本的维度对征服模式进行分析,并反观其合理性与偏颇之处,以期对圣经研究、以色列历史和考古新领域的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天风》2017,(3)
<正>《从中国故事到圣经故事》(一、二)作者:陈洁心《从中国故事到圣经故事》把圣经故事与中国历史故事并列,在教会青少年的读物中并不多见。圣经人物和中国历史人物虽身处不同时空,文化也迥然不同,但当中有些普世价值是亘古不变的——我们会发现人对于美德的渴求和推崇始终如一。本书作者陈洁心姊妹通过列举书中东西方的先贤名人,引导读者发掘人心中值得效法的人性美质。这位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科"文学与专业写作"专业的洁心姊妹,在书中巧妙地结合了中文拼音、古诗词、圣经经句、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  相似文献   

15.
《圣经》概论圣经是我们天主教信仰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巨著,是教义教规的根据和源泉,它包括《旧约圣经》(传统习惯称为古经)和《新约圣经》(传统习惯称为新经)两个部分。其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制度、物质生产、法律教育、军事战争、哲学伦理、民俗习惯、医药卫生、诗歌戏剧、传记文学,艺术建筑、动植物学等等,单以地中海一带的三千多种植物而言,旧约圣经把主要的种类都提到了。但圣经的中心思想是对天主的信仰。所以圣经这部巨著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名著之一,目前全世界出版有301种文字和1848种方言的版本。(《今日圣经》上海译报1987年8月3日第八页)。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的时代,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其他知识分子都想  相似文献   

16.
吴志福 《天风》2016,(4):36-37
正说起教会历史,有些基督徒觉得没有必要去了解,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无关,我们只需要读圣经和灵修书籍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教会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属灵信息,对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相当有益的。首先,历史是上主启示人类的重要手段。对圣经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历史书是圣经重要的组成部分,在66卷中就有13卷书(旧约从《约书亚记》  相似文献   

17.
《圣经》汉译是继佛经中译之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对这一事业,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贡献较为突出,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各式《圣经》汉译本。1838年出版的四人小组译本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模式上对《圣经》汉译事业均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后来著名的委办本和和合本。但因各种历史因素,宗教界和学术界对此译本多语焉不详,本文试图通过对该译本多方面的探讨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6,(3)
正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总和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供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的需求,或为了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和演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圣经》乃上帝所默示为其神圣性的核心,以芬兰学派的罗明嘉(Miikka Ruokanen)教授的研究为分析对象,探讨了马丁·路德之前的历史上关于《圣经》默示论的不同理论、马丁·路德的《圣经》默示论以及马丁·路德之后的《圣经》默示论,着重探讨了马丁·路德的《圣经》观及其在《圣经》神学发展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