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电子计算机,而对计算机最伟大的应用就应该算是网络了。网络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文化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引发的数字媒体革命。在人类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表现形式可以统称为媒体。能够用计算机记录和传播的信息媒体,无论是已经应用还是将要应用,其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的最小单元是比特(bit)——“0”或“1”,无论是文字、图像、声音或视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发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不断传播,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同其他任何人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容纳、承载人类生活的平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悄然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种姿态。  相似文献   

3.
如今,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而电子产品几乎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对于媒体传播也一直在发生转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非一般的改变,为人类走向智能生活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人们说,21世纪是网络空间(Cyberspace)支撑的世纪。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一个万维网的时代,它意味着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信息世界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消除了地理距离的障碍,使地球上相距遥远的人们之间变得近在咫尺,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快乐。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滋生着前所未有的人类犯罪与伦理问题,如  相似文献   

5.
让我们希望     
黄幸平 《天风》2011,(1):44-45
纸,是经过两千年历史考验而得到确认的方便的、可触摸和留存的信息载体。纸质媒体是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种媒介形态,在近代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纸质媒体在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受到网络媒体不小的挑战,不少读者的视线从纸质媒体转移到网络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活质量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进入 2 0世纪以后 ,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 ,而必然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人们愈来愈重视通过干预得到较好的生活质量 ,医学界也就产生了生活质量 (QualityofLife ,QOL)的概念。1 生活质量的概念尽管生活质量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但有关人类的生活质量问题的广泛深入研究还是近几年才开始。何谓生活质量 ,不同的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和研究目的出发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关系和职业要求.如何解决知识发展的无限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迫使人们更新已经过时的信息加工方式,要求人们具有判断、选择信息和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释果光 《法音》2009,(3):28-31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先进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迅猛向前发展,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今世界的面貌。特别是以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通过改变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速了这种改变。佛教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浸染其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下面笔者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介对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传媒的迅猛发展又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伦理道德问题,传媒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传媒伦理研究成为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的研究课题。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宁夏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宁夏伦理学会主办的以“媒体伦理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于2005年8月21日至23日在宁夏银川召开,这次会议收到论文70多篇,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媒体伦理研究的新进展。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新媒体是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信息交流平台,相对传统媒体有着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等特点,从表现形态上可以分为网络媒体形态、移动通信媒体形态和自媒体形态等。其中网络媒体又包括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网络电视电影等。移动通信媒体主要可以分为短信、彩信、手机期刊、手机图书等。自媒体形态主要分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1)
信息对于政策过程是至为重要的。信息以公共舆论的形式对政策系统形成压力,同时又通过信息扩散来完成政策过程;信息来源展示出政策的合法性范围,信息扩散的范围划定了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政策过程中的信息流动都以媒体为载体,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政策信息扩散渠道的多样化和舆论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总体来看,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这些媒体都是在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都是在政策主体的控制之下发生的。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能够承载多元媒体并使得媒体可以自由组合的新的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信息生产突破了单一主体的控制,信息流动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流向,政策信息是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合作中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因局部住处环境不同所致信息偏盛,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信息偏盛表现在地域、家庭、社会关系、学校、同学、媒体、综合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可以简单划分为好与不好两类,不仅不好的局部信息环境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而且好的局部环境同样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本具体分析了家庭信息偏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媒体信息偏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习成绩致信息偏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简要讨论了信息偏盛所致心理障碍的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庞立生 《哲学研究》2012,(2):3-8,128
<正>精神生活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基本维度,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的生活样式,也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文化教养乃至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伴随着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和时代精神的转变,精神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反思人类精神生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曾对人类生活进行过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观察,从而提出了不同的生活论。在各种宗教的学说中,佛教的生活论是体系最为完整的宗教生活论之一,这不但表现在佛教观察人类生活时所具有的理性色彩,也表现在佛教的观念所具有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现实驱动和情节驱动对时间信息表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窗技术,探讨在记叙文理解中现实驱动和情节驱动对时间信息表征的影响.实验1验证了强印象假设中时间转换的效应,说明读者是根据对现实的期望来建构情境模型的,具体来说,读者采用现实驱动的加工方式表征情境模型中的时间信息.实验2探讨现实驱动和情节驱动对时间信息表征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读者根据故事情节产生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实驱动所产生的时间转换的效应,证实了情节驱动在表征情境模型中的时间信息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简缩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交通、通讯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类觉得地球上的空间越来越小,人类生活自然而然地加快了节奏。新闻作为人类在当代生活中获取新信息的工具,也在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特色,以适应日益加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新闻以篇幅短小、报道及时、内容真实为基本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已不能很充分地满足人类生活快节奏的要求,所以,新闻在写作上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这些变化中,在语言运用上最突出的总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数量+中心词”格式的简缩词语,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影响人类社会基本性质的两大变化,一是资本经济全球化,二是社会信息化。正是因为这两大变化,从宏观上,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人类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微观上,几乎人类的每一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及质量,而且必须去面对它、适应它。为积极应对这两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身振 《法音》2006,(11):10-12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祥和稳定。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流行、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宗教因人而产生,也因人而存在。当今世界,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强烈冲击着伦理观念、传统信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物质文明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信息革命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人类自身.适应新的现实,管理的理念在更新,管理的内容在变革,而管理活动的前提--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20.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