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贻 《天风》2012,(5):20-21
感谢上帝的恩典,随着中国教会不断的发展,如何建设好教会,包括如何完善教会礼仪,也成为教会领袖不断思考的问题。其实,对于基督教会的崇拜来说,教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会崇拜礼仪拥有古老的教义、历史基础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崇拜礼仪并非绝对真理,但也绝不能任牧者肆意妄为,随意更改。其实。  相似文献   

2.
朱贵金 《天风》2008,(9):24-26
基督教的崇拜礼仪如同一个坐标,坐标的横线如同教会的礼仪年,其中以基督事件为横线中的不同刻记.坐标的竖线象征教会崇拜的方向,焦点始终指向教会所崇拜的神.崇拜的方向永远不会改变,但崇拜的内容,会随着礼仪年的推移而在不断地进行,指向不同的基督事件.在此"崇拜坐标"中,基督徒的生命会随着教会礼仪年的进行,而不断成长与更新.  相似文献   

3.
蔡建伟 《天风》2023,(3):19-21
<正>教会生活中的崇拜礼仪是教义神学的具体反映。因为什么样的礼仪,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信徒,表达什么样的信仰立场,建立什么样的教会。而影响教会信仰立场的礼仪,又受教义神学的制约,这是教会传统中的“祷告的律,信仰的律”。就如世基联关于《利马礼仪》的介绍中说:“《利马礼仪》不是所谓的‘单独演奏’,而是整个基督教群体的‘音乐会’。”1既然是音乐会,  相似文献   

4.
<正>无论形式繁杂或简化,都要回归圣经真理,而不是盲目模仿或所谓创新基督教圣礼既是恩典的媒介,又是真教会的标记。由基督教全国两会制定的《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中强调,坚持中国化方向要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当前,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礼仪年中加入中国传统节日,是基督教崇拜礼仪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富有影响力的亚洲礼仪神学家安浩鹏(Anscar J.Chupungco)在论到崇拜礼仪本土化时,特别提及使用创造性同化的方法帮助人们在礼仪年中加入本地文化中传统的节期、人们工作的周期和国家的庆典~1。创造性同化(Creative Assimilation)是在基督教的崇拜中加入来自文化的元素,诸如行为、姿势或象征,借以丰富崇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10)
正崇拜(或礼拜)是教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一个教会年即将开始之际,希望各地牧长、神学院校老师、同工等一起在坚持基本信仰、继承普世教会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教会自己独特的处境,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崇拜程序和礼仪及其实践,进而丰富中国教会的信仰生活,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向纵深发展。欢迎积极投稿,篇幅在20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7.
正在笔者看来,崇拜礼仪的中国化问题,不是要设置怎样一套程序,而是要怎样在生活中以"礼"彰道。"圣道"和"圣礼"是基督教会的两大特征,奥古斯丁称"圣礼"为"可见的道",说明圣礼在教会崇拜中的重要性。中国基督教传承了马丁·路德的改革精神,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的兴教之路,并实现了联合礼拜。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无论礼仪繁简,都有意义在其中,都传递着相应的信  相似文献   

8.
以琳 《天风》2005,(1):32-33
我们要把一个非常美丽的基督教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就要在教堂建筑、教会音乐、崇拜礼仪等方面注入美的元素,这些都是神学的外化。  相似文献   

9.
芦宝玲 《天风》2017,(6):34-35
正一、礼仪崇拜介绍在将临期第三主日,我们采用普世教会公认的崇拜方式,即利玛礼仪敬拜上帝。利玛礼仪是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在1982年签署的适用于普世基督教会崇拜的礼仪文献。礼仪文献包括进堂礼、圣道礼、圣餐礼和差遣礼四个部分。进堂礼包括:序乐、问安、启应、认罪、宣赦(上帝赦免)、荣耀颂(赞美上帝)。圣道礼包括:经训、证道、宣信、回应诗歌、代祷。圣餐礼包括:预备礼、圣餐祷文、  相似文献   

10.
<正>应当在传统中创新,既不失掉教会传统的礼仪精神,又有中国化、地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恢复聚会己有近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里,教会信徒不断增加,为满足信徒的敬拜需求,教堂数量也随之增加,整体呈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元素为崇拜提供了便利,教会的崇拜形式变得多样化。因不同宗派背景,在推进联合礼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保留了原宗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肖安平 《天风》2018,(7):10-11
在崇拜礼仪中体现中国基督徒的特点、角色和身份,认同本国、本民族和人民,把崇拜礼仪与中国文化真正融合。崇拜礼仪在教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期教会,敬拜生活是以"祷告、唱诗、聚会、交流分享、掰饼"为主,之后崇拜礼仪逐渐完善起来。尽管崇拜内容不变,但崇拜礼仪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中都有风格、方式、特点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蔡建伟 《天风》2023,(2):25-26
<正>《利马礼仪》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要把普世教会的合一理念寓于崇拜礼仪之中,借着共融祭礼让普世教会拆毁藩篱,打破宗派的围墙,在圣礼中走向合一。建基于普世教会合一的初衷,围绕着互相接纳、彼此相爱的圣经明训,《利马礼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宗派原有的崇拜传统与要素,融汇成四叠框架的崇拜程序,与普世教会绝大部分主流宗派的崇拜结构认同,分简化版和原初版,以适应教会不同场合、不同主题以及不同节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6,(7)
正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当我们讨论神学与传统的关系时,至少有三点需要关注。第一是基督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第二是在传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断绝的问题;第三是如何对待中国基督教自己的传统。关于前两点,这里以早期基督教传统为例。早期基督教传统的形成有内外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反对异端、教会的礼仪实践、教会的教理教导,以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具体崇拜礼仪程序和要素如何发展和细化,都应当坚持崇拜框架具备信仰深情和神学深度近十几年来,中国教会越来越注重崇拜礼仪事工。在一些教会事工的会议里,不断有牧者建议出版全国性的礼仪手册,以规范礼仪生活.这些强烈的诉求,一方面反映出一些地方教会的礼仪生活出现了无序甚至是混乱的情况,这说明目前中国教会崇拜礼仪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具有共识性和包容性的指导性规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已经开始自觉地转向了内在建设,教会对崇拜礼  相似文献   

15.
郑慧 《天风》2005,(3):38-40
近十年来,"敬拜赞美"开始在中国一些教会盛行,最初是在青年聚会或教会一些节庆的联欢活动上出现,而后有些教会在主日崇拜也采用。在教会传统中,崇拜基本上是庄重、肃穆的气氛,而"敬拜赞美"的热闹、喜庆可以说是对崇拜的冲击,这不是今日中国教会崇拜礼仪的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本文无意探讨个人喜好的赞美方式,而是要思考在教堂这个特定的神圣空  相似文献   

16.
陈志华 《天风》2018,(7):13-14
理念必先于形式,实践之前定是神学先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指出,基督教中国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扎根中华文化,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信仰",并在具体做法上提及:"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组织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或地方曲调赞美诗歌的采风创作.  相似文献   

17.
亚非拉美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基督教会,为使基督教教义、教规、礼仪和神学等与本国的文化和传统相结合的运动,称为本色教会运动。 教会是天主的基督奥迹在每个地方教会中的历史性体现,普世教会不过是各地方教会的共融体。新约中的教会是多种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为发端于十六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在相当层面影响了以后基督教新教(theProtestantChurch)的各宗派教会在圣经信息的宣讲、崇拜礼仪、圣职人员地位等方面的生存性发展。这场历史中惊天动地的改革运动给现今的基督宗教所带来的反思是,我们如何客观而真实地评价圣礼性礼仪与圣职人员在教会信仰生活中的价值性地位?在我们关心自身的灵性追求与成长之时,是否要排斥合乎信仰原则的圣礼性礼仪呢?这就是本文仅凭一管之见所要进行探讨的旨趣。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的原因,盐城教会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信仰背景的教派:即中华基督教会与真耶稣教会,对于这两种不同信仰背景的崇拜与礼仪,本无可非议,但因守日、洗礼、聚会方式等小节上的分歧,而导致教牧同工与广大信徒之间产生阻隔,不但不能互相交通,可相往来,反而相互攻击,走向极端。于是,各有各的奉献箱,  相似文献   

20.
罗以 《天风》2009,(12):10-12
有人也许认为,崇拜既然需用“心灵诚实”,何必要谈“礼仪”。但事实上,“诚于衷,形于外”的崇拜礼仪为神所喜悦。早在旧约时代,神就晓谕摩西和以色列列祖,将必要的礼仪置于崇拜之中,让参与敬拜的人有全身心的投入。新约时代,特别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崇拜礼仪大大简化,但这不等于说,从此就可以不用任何礼仪。在崇拜中,有效的礼仪依然包含深刻的属灵内涵,是崇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本期我们约请几位比较重视崇拜礼仪的同工,分别从崇拜的内涵、功用,崇拜的历史、诗歌运用等方面作分享。盼望这样的探讨能引起教会同工们的重视,从而帮助我们领略索拜的真义,更好地带领信徒敬拜这位渴望在崇拜中与我们相遇的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