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段婧  刘永芳  何琪 《心理学报》2012,44(3):369-376
采用IAT技术测查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 综合探讨了内隐自尊水平、任务得失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收益框架下, 被试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在损失框架下, 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2)与为自我决策相比, 低内隐自尊者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高内隐自尊者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3)内隐自尊水平与任务框架的交互作用及内隐自尊水平、任务框架和决策者角色之间的三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发现对这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张葳  刘永芳  孙庆洲  胡启旭  刘毅 《心理学报》2014,46(10):1580-1590
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的Beisswanger等人的异性交友决策问卷, 采用2种方法操纵自我-他人心理距离, 考察了男女大学生在后果严重性不同的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1发现, 被试为具体和笼统他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心理距离与决策者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为具体他人决策更冒险, 而女性为笼统他人决策更冒险。实验2发现, 被试为不相似他人比为相似他人决策更冒险,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在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后果严重性与决策者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在后果严重和不严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而女性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具体和笼统他人的区分而言, 相似和不相似他人的区分是一种更加稳定和有效的区分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及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个实验考察了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获益框架下,悲伤情绪比愉悦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自我决策比预期他人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2)损失框架下,愉悦情绪比悲伤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预期他人决策比自我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3)在自我决策时,愉悦情绪在损失框架下比在获益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悲伤情绪在获益框架下比在损失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在预期他人决策时,无论是愉悦情绪还是悲伤情绪,损失框架均比获益框架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情境回忆任务启动被试的权力,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综合考察权力高低、任务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为他人决策中,启动高权力被试有更强的风险偏好,而自我决策中,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风险偏好上无显著差异;(2)在为他人决策中,被试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决策中,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收益框架;(3)低权力启动的被试,在损失框架下,为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要小于自我决策,而在收益框架下差异不显著;高权力启动的被试无论在收益框架还是损失框架,自我-他人风险决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与自我存在一定社会距离的他人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都会给自我带来一定的效用,这种效用随着与他人间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该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本研究采用情境式选择滴定程序,探索并比较了“为他人得益而放弃自我得益”(NG-G)、“为他人不失而放弃自我得益”(NG-NL)、“为他人得益而承担自我损失”(L-G)以及“为他人不失而承担自我损失”(L-NL)4种任务框架下的社会折扣程度。结果发现:(1)4种框架下,指数模型均比双曲模型更好地描绘了被试的社会折扣规律;(2)任务框架影响社会折扣程度,“为他人不失”框架下(含NG-NL、L-NL)的折扣程度比“为他人得益”框架下(含NG-G、L-G)低;(3)任务框架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社会折扣程度。随着社会距离增加, NG-G与NG-NL框架下折扣程度的差异逐渐变小, L-G与L-NL框架下折扣程度的差异也逐渐变小;(4)社会距离与利他人格的交互作用显著,高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程度只在社会距离较远时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个体不仅存在自我损失规避倾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他人损失规避倾向。  相似文献   

6.
两个实验考察了金钱和时间决策中决策者角色及相关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决策中不同决策者角色都会引起风险偏好反转,人们在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向于风险寻求;(2)两种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反转都会受到任务框架、风险概率的影响,金钱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变化还受金钱数额高低的影响。金钱决策中存在决策者角色×任务框架×风险概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时间决策中没有发现这种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为自己与不同他人决策时,其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但是当对后果严重性不同的事件进行决策时,上述结果也并不总是如此。为了探究在人身安全情境中决策者面对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任务时,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人际亲密度和决策所带来消极结果的严重程度分别操纵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结果发现决策者在后果严重任务中的决策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更冒险。这可能是由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不同所致。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引入决策责任这一变量,考察其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张银玲  虞祯  买晓琴 《心理学报》2020,52(7):895-908
以往关于为自己和代他人决策的冒险行为研究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决策情境和决策者人际特质等因素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一种典型的人际特质, 是个体在对自我和他人资源分配时所表现出的社会偏好, 通常分为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为探究SVO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为自己和陌生人分别完成多轮混合赌博游戏的任务。结果发现亲自我比亲社会者代他人决策更冒险。用模型量化的损失厌恶和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了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 但只有对他人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自我-他人决策的SVO效应。说明SVO会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 且该效应可以通过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程度起作用, 所以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应将SVO这一决策者的人际特质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9.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从过程追踪视角出发,运用信息板技术通过3个实验探讨调节模式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信息加工方式(加工时间、加工深度、加工模式)与决策角色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调节模式影响个体的延迟选择,评估比运动模式者更倾向于延迟选择;(2)加工时间在调节模式与延迟选择间起中介作用;(3)决策角色分别调节了调节模式与加工时间、延迟选择的关系,即为自我决策时,评估模式比运动模式者的加工时间更长、更倾向于延迟选择,而为他人决策时二者的偏好无显著差异;(4)决策角色调节了加工时间在调节模式与延迟选择中的中介作用,表现为有调节的中介,即为自我决策时,评估模式比运动模式者的加工时间更长致使其更倾向延迟选择,而为他人决策时加工时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不同调节模式个体的延迟选择偏好及机制及如何根据不同调节模式消费者的差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经营店面为背景设计决策材料,采用2(不确定性容忍度:高/低)×2(损益背景:损失/获益)×2(选项描述框架:积极/消极)×3(损益概率:高/中/低)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不同任务情景下个体不确定性容忍度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确定性容忍度主效应显著,高容忍度者比低容忍度者更冒险。不确定性容忍度与损益背景交互作用显著:在损失背景下,高容忍度者比低容忍度者更冒险,在获益背景下无此效应。不确定性容忍度与选项描述框架交互作用显著:在积极框架下,高容忍度者比低容忍度者更冒险,在消极框架下无此效应。这表明,不确定性容忍度对风险偏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会受到损益背景和选项描述框架的调节,具有情景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的环境决策,往往要在多个由"金钱-环境"复合而成的结果间做选择。人们如何对异质复合结果进行评估与选择,是决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着重考察个体金钱取向和环境取向的相对强度对复合收益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实验1)或内隐联想测验(实验2)来测量价值取向,还是采用混词造句任务(实验3)来启动价值取向,均发现价值取向相对强度对复合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1)相比于金钱取向占优的个体,环境取向占优的个体在进行复合风险决策时更偏好环境风险较小的复合选项;(2)在复合选项等价匹配任务中,环境取向占优的个体会赋予复合选项中的环境收益以更高权重,倾向于用更多的金钱收益来弥补环境收益的风险折扣;(3)在复合收益风险概率匹配任务中,环境取向占优的个体更倾向于为获取倍增的环境收益而承担更大的复合收益风险。作为对复合结果风险决策的首次探索,本研究初步回答了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在金钱-环境复合风险决策中更倾向于规避什么风险、拿什么冒险以及为什么冒险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复合决策研究打下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信息板技术研究了成就动机对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就动机的各维度对职业决策风险偏好有不同的作用,避免失败动机比追求成功动机对职业风险偏好的预测更加敏感.2)淘汰框架比录用框架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3)成就动机和任务框架的交互作用对职业决策风险偏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为探讨任务框架和自信水平对不同年级儿童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3(年级:二/四/六年级)×2(任务框架:获益/损失)×2(自信水平:过度自信/自信不足)的组间实验设计,在情境性实验任务中探查177名儿童风险决策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儿童在风险决策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二年级儿童比六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冒险,而四年级前后则是儿童风险决策发展的关键期、转折期;(2)儿童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表现出偏好反转现象,与在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保守决策相比,在损失情境下的儿童更偏好冒险决策;(3)自信水平并未对儿童的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分离言语表述的干扰,实验采用简单选择任务,通过2(图形框架)×2(跨期选择)×2(得失情境)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得失情境下图形框架对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突出时间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选项,而在突出金额条件下,被试选择小而即时和大而延时的概率没有差异;(2)收益情境中,个体更多地选择大而延时的选项,而在损失情境中,个体选择即时损失的概率更高。结果表明,跨期选择中个体的决策偏好会随着得失情境及决策选项描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复杂情境下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在无意识思维方式和有意识思维方式下的决策表现差异。实验1发现复杂情境中无意识思维方式下,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表现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发现复杂情境中有意识思维时,在陌生人条件下,为他人决策表现分数显著高于自我决策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在朋友条件下,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决策视角-心理距离作用假设(the Perspective-Distance Effect Hypothesis,PDEH)。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金投资框架任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眼睛注视线索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消极眼睛注视线索促进了被试在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行为,控制组与积极、中性、消极眼睛组的行为结果无显著差异;(2)以均字注视次数为指标的眼动结果表明,积极眼睛组和中性眼睛组对确定损益的关注差异大于对风险损益的关注差异;消极眼睛组和控制组被试对损失的关注大于对收益的关注,对确定项的关注大于对风险项的关注,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消极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改变了个体对风险性和确定性的感知,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规避消极情绪线索可能有助于减少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在采用的任务、得到的发现及理论解释上均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且缺乏对此种现象深层心理机制的探讨。虽然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心理距离假设来解释相关结果, 但由于对心理距离的实验操纵过于简单, 难以形成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模型。近年来我们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直接操纵心理距离比操纵决策者角色和社会距离对诱发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更有效; 决策者个体的自尊水平影响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本质、决策者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距离变化及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脑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璐璐  李永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546-1550
本研究探讨心理疲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以及任务框架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2 (疲劳, 非疲劳) × 2 (获益框架, 损失框架)被试间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疲劳诱导后完成风险决策任务, 控制组直接完成风险决策任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相对于非心理疲劳组, 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且不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骏 《心理科学》2013,36(6):1435-1440
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风险偏好如何影响信息加工过程;同时呈现信息的完整性是否影响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以31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他们在信息板上进行职业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结果显示:(1) 低风险偏好者比高风险偏好者更关注与概率相关的线索;(2) 当信息不完整时,个体在决策中增加了对概率相关线索的关注;(3) 信息完整性对个体决策信息加工过程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