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道家、道教的科技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养生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道教养生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是个颇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术中,学术界对外丹术、内丹术、房中术、导引术关注较多,而有道教特色的服食术却鲜有学者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的神仙家有驳杂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三方面:道家的真人思想;上古医术和养生思想;杂祀、巫术和数术.此外,神仙家的服食、导引、炼丹等实践富有不同于其渊源的特点,它们是后来道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道教服食是道教信从者通过摄取食物、药物、气、符等来防治疾病、养护身心,以求长生成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等方面,是一类富有特色的道教养生类型.近年来,学术界对道教养生学关注较多,因此道教养生中服食问题也相应地有一些学者加以探讨.黄永锋博士认为道教养生学研究课题众多,服食养生应该专门加以系统研究;同时有必要重新界定道教服食,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多视角深人的审视.  相似文献   

4.
服食术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类型,它涉及饮食、服药、服气、服符、辟谷等五方面的内容,经历了由一般饮食到辟谷、由服动植药到服金石丹药、由服外气到服内气、由服灵符到服医药符之演进过程。道教服食术演进的主要动因在于道教服食技术目的与技术功效的矛盾运动,道教服食技术继承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促动;社会需求变迁以及科技整体进步对道教服食术也有推进作用。探究道教服食术演进历程及其动因,便于从中理会道教养生术乃至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这是我国技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养生     
苏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养生家。他将传统的中华民族养生方法与中药调养和道教修炼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的养生体系 ,养生内容非常丰富。他的养生理论杂揉儒释道三家思想和中医理论 ,而道教色彩最浓。宋代社会有用道教养生的风气 ,苏轼是俗家用道教养生开风气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避谷食气为中国古来方士求仙养生之术 ,并且在西汉已极盛行。佛教传入后 ,也摄取了中土辟谷导引之术避谷导引。本文探讨了敦煌出土有关避谷食气方面的佛典 ,论述其受中土道教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正>葛洪(281-342)是历史上有名的道教养生家,他为了追求飞升成仙,从理论到实践均广收博采,构筑了以服食为中心的独特养生体系。养生学上的"服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包括了服药、服气、服符、饮食、辟谷等方面1。从葛洪的养生实践来看,他博采众长,对于各类的服食方法,大都有过实践经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大量本草药物的服食。  相似文献   

8.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人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10.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蕴涵丰富的道文化.道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修,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本文从道教的性命双修、传统医学的形神观及现代心身医学等多重角度探讨了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服食     
道教修炼方术,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道教修真炼养方法,有内修和外养两类,服食药物属外养。服食起于战国方士。与行气、房中同为当时方术三流派。初为服食“仙药”。《韩非子·说林上》载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汉武帝曾先后派人去海上仙山搜求。求之不得,汉武帝时乃有人造仙丹之外丹术产生。但当时除服食人造仙药(丹药)外,某些草木药如芝、菌、术等,仍作为仙药服食。道教承袭服食术,所服药物即为丹药和草木药两种。  相似文献   

12.
尹志华 《中国宗教》2018,(12):76-77
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相似文献   

13.
正一道教养生是指运用不同的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较佳的状态。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避免可能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因素(比如不良的欲望、情绪、生活习惯等),同时借助行气、导引等手段,使人体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因此通常把"返璞归真"作为道教养生的基本特征。道教人士为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进行的养生锻炼的功法很多,历史悠久,其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现传世的《黄庭经》有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但《黄庭中景经》系后人所作,因而《道藏》仅收录内、外二经,《黄庭经》即指该二经的合称。《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围绕长生久视、强身健体之目的,立足于哲学与医学两大基础,以存思内视、漱咽津液、吐纳行气、服气积精为主干,兼容恬淡虚无、心专意精、守一养神、脏腑调养等原则与方法,形成了融养生、医学、哲学与宗教于一体的名垂道教教育思想史的养生教育方法导论。笔者不揣浅陋,欲作初…  相似文献   

15.
<正>哲学智慧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精神充实价值、生死安顿价值、养生保健价值、环境保护价值,在21世纪的今天,道教依然具有它的意义与价值。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历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道教是否还具有它的意义与价值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道教文化在今天,到底有哪些价值?我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特别是,古代道士多入山修炼,一旦  相似文献   

18.
道教服食作为历史上难得的伟大的生命提升实践活动,旨在突破现实生命的有限性,体道成仙。服食是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可分为多种类型。服食食材丰富多样,"万物无一不是药"。服食工艺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特点亦有所不同。本文将对道教服食及其工艺特征做一研讨。  相似文献   

19.
"服食"新诠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之一,一般认为服食指道教徒服药求长生。本文耙梳大量一手文献,借鉴语言学、逻辑学方法,重新界定服食,认为道教服食之外延可以指药物,也包括气、符、日常膳食及特殊饮食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11月26日,一部全方位介绍道教养生的通俗书籍——《道教养生方法精粹》正式出版发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丁常云、林舟、黄至杰,秘书长王哲一,以及道教界和学者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了在论坛主会场举行的盛大首发式。"本书方便实用,易于推广,医道结合,炼养相须,是道教养生方法的精粹之作、精心之作,它的出版发行,对于普及道教养生方法、弘扬传承优秀传统养生文化、指导现代大众健康养生有所助益,因此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