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数学者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经常会特别关注老子提出的"道",着重于老子关于"道"之根源意义、形而上的探究;因而学界中以思维方法探究《老子》思想,属于较少的研究进路;而在探讨老子之思维模式的研究中,多会关注到老子的"辩证思维",如"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等观点,所以有学者直接以"正言若反"作为《老子》的思维模式的特色。不过,这些论述较不容易突显《老子》既探究天道、也分析人事的思维模式。在此以"思想单位"的研究方法,重新探讨《老子》的思维模式:首先,还原《老子》文献可能想要回应的问题,归结出老子经常回应的四个问题,即"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修养自己?"、"道是什么?"和"要怎样处世?"等;其次,藉由情境构作、情境处理老子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说明老子不仅重视探求宇宙的根源问题,更关怀人如何面对环境、如何处事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老子》中关于"道"、"人事"的"思想单位",说明老子思想隐含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老子思想就是围绕着道展开的.从道的层面来观照人,老子肯定了人的崇高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出了"无弃人"的重要思想.水是道性的体现,也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喻体.无私、谦卑、柔弱是水的三个重要特性,也是老子理想人格必备的品质.无为是道的本性,老子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道论对现代企业核心理念的确立、人本管理、经理人员的人格塑造、管理境界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思想研究中,有论者以"大道废有仁义"和"绝仁弃义"为依据认为老子在伦理思想上是道德虚无主义,其实,老子强调尊道贵德,但他思想中的"道"与"德"不是传统伦理思想中普遍意义的"道德"的简单拆分抑或西方哲学话语中的"道德"。老子所推崇的是以"道"为价值引领,以"德"合"道","道、德合一"利于万物,"道—德—万物"一体的价值观。他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建构了"形上之道"的道德本体世界,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根源创立了以"自然无为"为伦理选择路径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逆向思维是一种反习惯、反传统、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它与一般的、传统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式相区别而独具特色。逆向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家文化中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理论为出发点。这种思想,就是逆向思维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8.
"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和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趣旨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所以探讨老庄之"道"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庄哲学的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道"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对老子"道"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道"的"有—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老庄"道"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作《老子韩非列传》,不仅历史性地呈现了韩非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逻辑关联,而且昭示了韩非子背离老子思想的深邃意蕴。韩非子借助老子"道"的悖论思想,批判并否定了儒家"仁义"之"礼",代之以"法"而"治天下"。但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儒家之"礼"还是法家之"法",均为背离"生生"之"道"的"无道"之"术"。史家作此传的深意,在于反思西汉武帝朝弃"黄老"而尊"儒术"之立法思想转变的真相与实质。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太上老子既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教的宗祖。他留下的《道德经》含摄天地人于一体,深刻而完整地阐述了天之道、地之道与人之道。老子不仅关注"玄之又玄"的宇宙化育之道,也关心治世安民的政教经术之道。在老子的政教思想中,圣王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将圣王与道、天、地并列,这其中有无穷的意味供后人咀嚼。  相似文献   

13.
张强 《学海》2001,(1):103-109
道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老子生活时代,道从德中分离出来,成为探讨宇宙本体的哲学范畴.为解析道的内涵和外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老子除了讲解道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讲述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根,老子在表述"道之为物"时特意提出了"象",并试图从物象入手来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变化."大象无形"阐释着宇宙的发生与"象"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老子以"象"追究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老子将整个世界的存在之本与生化之源称之为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展示出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不难发现,老子思想在体悟天道、协调人我、调整心态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老子》特别是《老子》第六十七章的流传情况及其思想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各种解老、注老和重编《老子》新本的用意虽然各有道理,但更应重视《老子》通行本,因为它毕竟是流传了两千多年、对历史已经发生重大影响的文本,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具体内容来说,"三宝"是《老子》六十七章的主题,也是《老子》之学的主要意旨,几乎《老子》的每一篇都能见到此意,成为践行大道的具体和主要的内容;或者可以说,"德"是"道"的实行,"三宝"是"德"的内涵和应该践行的主要内容。由此看,整个《老子》的思想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的定义及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因此对道的规定性及实质的把握, 成为更好地理解老子乃至道家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思想遗产的关键性环节。但是, 老子虽然对道的特点、性质和功能进行了诸多描述, 却未能从总体上对道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韩非以降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 我国研老学者众多、论著如林, 亦皆未对道的规定性作出集中的概括。笔者认为,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一“道”不是物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老子》与《灵宝毕法》,论述老子"生而不有"为钟吕丹追思想之渊源,而钟吕丹道的神仙境界在宗教层面上超越了老子之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道"字古义的哲理升华、老子之"道"的价值取向、老子之"道"的形上品格、老子之"道"与其"德""教""治"诸范畴之关系等角度,扼要而系统地阐发了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文中指出,《老子》五千言虽多涉及"德""教""治",但"道"一以贯之于其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子》讲的道,历来有两种解释倾向。一种是水平域的,强调道的"有无相生";一种是垂直的,强调"有生于无",道就是无。从战国直到现在,垂直的解释占了上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却将通行本40章的垂直表述变为了水平表述,让人看到《老子》道论的更古朴也更内在一致的结构。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打量"无"的含义,它与"有"之间为何会是那样一种"对生"关系,并让我们反省自黄老学、韩非、王弼以来对于老子之道的解释的问题乃至误解。其中的要害处在于,黄老学和法家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赋予君主以一个绝对超越和控制臣民的地位,提出"道生法"、"循名责实",要以"道无"来统辖"法有",但实际上又做不到"心术"要求的虚无因应,于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肯定"无"的更高级的实体地位,以保证形名之学统一于道。郭店《老子》与流行本《老子》在40章中的差异,可能就出自这样的思想需求。之后,才有了魏晋的"以无为本",乃至现代人将道看作高于万理的总道理,或比万物更普遍和抽象的本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