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道即道术汉晋道教是以"道术"为中心的神仙道教,神仙信仰实质上是一种道术信仰。陈国符对此有非常深湛的思考。他指出,"道即道术"。早期道教道派众多,主要就是由于各家道派奉行了不同的道术体系。依据不同的道术体系,早期道教可以划分为太平道(即干君道)、天师道、帛家道、李氏道等。在陈先生看来,所谓道教就是总括了所有中国本有诸家道术的集合体。~1道即道术,道教即道术之集成,道士即研习各种道术之人。陈国符的一系列论断深刻揭示了汉  相似文献   

2.
覃光广 《中国道教》1985,(16):62-6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多神教。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道教仅是汉族的宗教,与各少数民族并无多大关系。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不甚切合。道教创建、发展、衍化的历史,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东汉未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四川鹤鸣山一带,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与活动的地区。除氐族、羌族外,其地住南和西南还有僰人,邛僰、叟、濮、摩沙,昆明等古代少数民族。最初的道教徒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张陵设置的“  相似文献   

3.
陶弘景是葛洪之后道教美学思想最成体系、最有影响的道教人物,其"游心忘形"的环境美学思想,标志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对于人与环境和谐的朴素思考;其融会儒道的"文以传道"的文艺美学观,"吟啸运八气"、"所在皆逍遥"的诗学理论,及其"手随意运,笔与手会"的书法艺术美学论,又为唐、宋道教文艺美学思想的提升和成熟,作了深广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在道教精神中有一种精神叫做"柔弱",在"柔弱"精神中,又以"至柔"更为纯粹,更为深远,《道德经》第43章中即这样写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道教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高道或隐或显地展示出了这种精神——"至  相似文献   

5.
道教行气术研究的一点心得张钦行气,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又称为食气、吐纳等。老聃有抟气致柔之方,庄周有吐故纳新之法,道教产生以后,继承了前人的这些行气之术,并加以充实和发展,形成道教重要的方术之一。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在这方面研究的一点心得,以求教于...  相似文献   

6.
搏颊,又作自搏,击打面颊之义,本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悔恨、心痛、自责时的一个行为动作,从民间兴起的早期道教有意识地把它吸收过来,成为斋醮求请时的一种仪式。早期道教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北魏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云:入靖东向恳,三上香讫,八拜,便脱巾帽,九叩头,三搏颊,初上章籍时,于靖前南正北向行立定位,各八拜,九叩头,九搏  相似文献   

7.
"邪教"一词,在中国有政治和文化的特定意义。中国境内发育和活动的邪教"谱系"有三个系统:附基督教系统、附佛教系统和附道教系统。它们冒称宗教,以宗教的面目招摇撞骗,中国文化称它们为"邪教",指称它们的邪,而不是它们的"教"。  相似文献   

8.
正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所谓尸解,即道士羽化后假托一具体实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舞蹈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道教思想,被誉为"身体化道经"或者"动态版道经"。道教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性舞蹈,同时也是独特的世俗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华传统的美学思想,值得深入探讨和挖掘。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道教舞蹈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舞,其功能是"事无形以舞降神"。(《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0.
禁咒术是道教中最具特色的道术之一。禁咒术本是秦汉方术的一种,经过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理论化,提出了"气禁"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影响非常深远,是后世认识和看待禁咒术的主流思想,使禁咒术具有了合理性。本文讨论的核心就是葛洪"气禁"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他如何将禁咒术置于道教的知识体系中,即如何在成仙的目标下使禁咒术成为道教理论的一部分。郭鸿玲,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1.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13.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中的谪仙观念——以白玉蟾修道思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钧 《中国宗教》2012,(7):58-59
"谪仙"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本文以白玉蟾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教中的谪仙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全真道以"新道教"的身份自元代以后即跻身于道教正统,而自清初传入岭南地区的全真道,随着教团自身的衍化并与岭南地方宗教信仰的融合涵化,形成了"新全真道"这一当代宗教形态。对岭南"新全真道"现象的深入辨析,折射出中国道教的历史衍变与当代境遇,亦是对中国道教思想传统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曾远播海外很多国家。对于海外道教的研究,学界曾取得过一些成果,如民国傅勤家著《中国道教史》即有"道教之流传海外"一章,专门介绍道教在新罗、日本、真腊的流传情况,朝鲜学者李能和也于1933年撰成过《朝鲜道教史》。1949年以后,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亦曾关注道教在海外传播情况,而陈耀庭著《道教在海外》、孙亦平著《东亚道教研究》与宇汝松著《道教南传越南研究》则属有  相似文献   

17.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符是道教最重要的法术之一。它往往与咒术并列,成为道教弘法济世的主要手段。在道教浩瀚的文献中,或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符的存在。可以说,无符无咒不成道,符是道教最鲜明的一种标志。本文依据道教门内所言,分符为八大类,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夏书、戎夷书。又依其用途,分符为三大类,即天象符、地理符、人体符。望求正于学人,以推动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上,道服"帔"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文化符号,不仅凝聚着道教自身信仰、思想和精神内涵,而且对整个中华服饰文化及历史亦具深刻影响。在道教中,"帔"是表征神仙飞天行云的功能性服饰符号。故道教对仙人所着之"帔"的描述,多赋予云、霞、光等物象,以表征其飞翔于天的美学意象——"衣以紫华之云帔,夕驾八景,朝登昆仑"~1,"衣以紫霞之云帔,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