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言会纂》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坛"所常用的一部大型道教科仪书合集,由晚清四川地方社会中著名的文人团体"刘门"编印。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梳理了《法言会纂》的编纂历史,认为法言坛的形成与刘门及《法言会纂》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介绍了法言坛的科仪活动与道脉传承,认为其中所反映的"道"与"法"的分工结构是儒家与道教两大文化传统在近现代四川地方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道教的称谓     
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法坛、道教神仙、道教教徒、道教宫观及丛林执事等若干方面。 一、道教法坛 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宗坛。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  相似文献   

3.
法言坛从清代乾嘉时期至今,在巴蜀地区传承约200余年,其中刘沅与槐轩门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传承作用。法言坛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和刘门的设帐讲学、秘授丹道功法和斋醮做会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刘沅的子孙和门人在巴蜀各地踵行教业、广阐其教密不可分。法言坛借助槐轩学派在巴蜀地区的传播而发展,在成都市区、简阳市、新津区、邛崃市、三台县等四川各地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4.
开通冥路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拔度济幽法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科仪文本及影像材料,并结合明代《道藏》中相关内容,对本场科仪的文本、科介、文检、法器等内容加以介绍和考证。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台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多家灵宝道坛所使用的科仪底本,并斟酌异同、权衡优劣,厘定出一份较权威的《无上拔度开通冥路科仪》文本,进而援引历代道书文献,考镜源流,指出台南道士圈中世代传承的科仪文本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次,通过分析科介表演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台南灵宝派道士敷演开通冥路科仪时穿插了不少的肢体动作,它们分散于唱曲念白之间,是对科仪文本的补充、深化和完善,也是全场科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儒主道辅本道兼儒--论扬雄《法言》的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管子学刊》2005,(1):55-60
《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法言》,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前人的研究大多囿于儒家思想的角度,而对《法言》中的道家思想则有所忽略。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法言》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一生思想、行事中的矛盾现象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更全面地了解扬雄,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哲学史、思想史以及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脉络等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1994,(4):11-11
1994年10月13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在香港蓬瀛仙馆举办了“解厄消灾祈祷世界和平万缘胜会”。是日,蓬瀛仙馆内张灯结彩,挂满象征道教图案的彩旗。下午三时,钟鼓齐鸣,乐队奏起道乐,主席团、嘉宾及部分道友云集于金榜前,举行隆重的开榜及启坛科仪。  相似文献   

8.
北京白云观早晚坛功课经音乐解析张之良北京白云观早坛功课经、晚坛功课经为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上殿诵唱的必修课程。是修持练性,步入玄门所必学的功课。是敬神祈福,解厄保安的每日必做的科仪道场。《功课经》序记有:“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相似文献   

9.
在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宋代以来即已流行道教闾山派。该教派道坛于民间春秋社祭及寺庙打醮仪式中,不但科演本教派的科仪,同时还于科仪中穿插演出一种似仪似戏、仪戏混合的戏乐性表演形态,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师公戏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元明间已很盛行,清乾隆三年(1739)版《龙岩州志》即载该地区民俗“信鬼神,好戏剧”,其中应包含这种师公戏。该戏名称,因民间称闾山派道师为师公,故含师公演的戏之意思。所谓师公戏,从教法形态上分析,它依然是一种法事科仪,以第一人称妆扮演出,其功能依然是道教祈福禳灾、驱邪逐煞。…  相似文献   

10.
黔中坛神信仰有其独特的信仰生态与流布范围,涵盖汉族、苗族、穿青人及屯堡文化社区。坛神奉祀方式与庆坛仪式因族群不同而有差异,并衍生出多种流派与坛门。不同流派之坛场法事、仪式类型及科仪本均表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黄大仙信仰1起源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朝中晚期,黄大仙传说传入岭南,清末始有专奉黄大仙的道坛,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普济、普庆、普宜及普化2四坛。纵观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发展的整个历程,如果说普济坛作为第一个黄大仙道坛,开启了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而普宜坛啬色园在香港之极盛,则推动岭南黄大仙信仰走向了高峰。那么,处于两者相继之间的普庆坛,其作用也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它承前启后,既延续了普济坛的  相似文献   

12.
引魂度桥是宋元以降道教度亡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台湾地区南部盛行的民间丧葬拔度法事中,引魂过桥亦是必设的科仪项目之一。本场科仪的表演旨在通过外在、直观的坛场陈设以及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亡魂在执法道士的引领下,在金童、玉女的佑护下,平安度过法桥的情景。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科仪文献,对当地各家道坛敷演引魂过桥科仪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详细阐释了其节次流程及象征意义,并着重讨论了台南与高屏两地科介表演、坛场陈设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黄大仙信仰起源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朝中晚期黄大仙传说传入岭南,清末始有专奉黄大仙的道坛出现。普济坛是岭南第一个黄大仙道坛,它结合时代变迁、以及岭南的地域文化及信仰习惯,确立自身信仰特点,与金华的传统有所不同。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黄大仙信仰成为岭南最为兴盛的道教民间俗信之一,在香港黄大仙被称为"第一显神",成功的本土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文章以普济坛为例,梳理黄大仙信仰在岭南早期发展脉络,揭示其本土化的进程和特点,并分析其"岭南特色"在推动信仰发展及兴盛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①:戒律(戒条、律文、授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  相似文献   

15.
6月 2 0日至 7月 2 0日 ,南阳市道协在独山玄妙观举办了第三届高功科仪班。高功科仪培训班为期一个月 ,全市有 37位道教人员学习了十方全真正韵 ,道学基本教理、教义、科仪知识以及演习内容 ,并能举办各种高功科仪道场南阳市道协第三届高功科仪班圆满结束@张亦冰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第一辑全20册)孔令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17060千字本套丛书共二十辑,主要收录各地民间得之于道坛、宫观、乩坛、档案馆等的成册未刊文献,优先收录珍本、孤本、绝本文献,符合收录条件已经公开出版过的单册文献也将陆续收录成辑。截至目前,已收集各类经书一万余册,其中包括科仪、宗谱、神谱、箓谱、曲谱、碑刻、职牒、神像画、堪舆书、地方道教志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各类图片约五万张。  相似文献   

17.
正孔令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17060千字本套丛书共二十辑,主要收录各地民间得之于道坛、宫观、乩坛、档案馆等的成册未刊文献,优先收录珍本、孤本、绝本文献,符合收录条件已经公开出版过的单册文献也将陆续收录成辑。截至目前,已收集各类经书一万余册,其中包括科仪、宗谱、神谱、箓谱、曲谱、碑刻、职牒、神像画、堪舆书、地方道教志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各类图片约五万张。  相似文献   

18.
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宗教内涵丰富,兼具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坛脉传承、坛场布置、仪式程序、科仪文本中的玉皇神元素,从玉皇大帝在傩祭傩文化中影响的侧面,揭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传播的历史趋势。并从道教玉皇信仰在宋代始兴盛的角度,认为宋代是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9.
正傩坛戏,也称傩堂戏、傩戏、傩舞,贵州傩坛戏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傩戏的神系、科仪等,都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来道教科仪爆发式出现,其中既有独具特色的创造,也有承先启后的总结。在科仪文本的编撰过程中,既有吸取前代资源的地方,也有自行改编与挪借的地方。风动幡动作为著名的禅宗公案出现在道教科仪中,无疑是十分有趣的现象。除作为典故引用,一般不存在意义的变化以外,有关文本往往道教化,与原本的公案存在意义与功能上的差异。其中,在清末广东全真科仪《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中,有关文本运用于摄召仪节,具有觉悟亡魂的意涵。而该公案之所以能被运用于道教科仪并生发新的意涵,与宋代以来道教科仪中召魂法术及用幡规矩的变化以及中古道教经典文本《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在宋代道教科仪中的意义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