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和水灾,指发生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五月,危及汴京的洪水灾害。在史实之外,宣和水灾还有一系列与僧伽这一僧人有关的故事。本文以宣和水灾中的僧伽故事为考察对象,通过僧伽故事与其他史料的参照,认定僧伽在宣和水灾中曾被赐六字号,后改为"普慈巨济大士"的四字号。将宣和水灾中僧伽故事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僧伽信仰在宋代的流行、僧伽的祈晴驱洪功能和僧伽在宋徽宗抑佛活动中的特殊性。总结僧伽故事的产生,其意图是为了扬佛、抑道,批评宋徽宗的崇道抑佛活动。  相似文献   

2.
陈佳  林晨  陈转男 《法音》2022,(10):20-24
<正>一、龛像概况与年代目前学界所知川渝地区唐宋时期的“药师变”[1]实物资料多见于川东的资中、安岳、以及川北的巴中,川西的眉山、乐山夹江等地;并认为夹江境内可见的“药师变”仅千佛崖150号龛,时代为中晚唐时期。2022年5月,笔者对夹江牛仙寺摩崖造像进行调查时新发现1龛“药师变”,即牛仙寺第83号龛(以下简称牛83龛)。该龛与《药师经》[2]经文相对应,内容较为独特,是研究川渝地区唐宋药师变龛像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陶明选 《法音》2014,(6):47-50
正"篝火村村七佛柱,龛灯岁岁九莲山;愿分无尽光明烛,照彻灵台方寸间。"这是清代吴县人施源所编《黟山竹枝词》里的几句话,主要描述包括黟县在内的徽州地区佛教流行、香火旺盛之况。然而,明清时期徽州是否"尚佛"还存有一定的争议,本文以地方志、族谱、文集和文书为主要资料对此及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述。一、地方志对徽州佛教习俗的记载明清时期的徽州包括一府六县(歙、黟、休宁、祁门、婺源、绩溪),这里曾孕育出举世瞩目的徽州文化,作为文献之  相似文献   

4.
熊烨 《法音》2024,(1):61-65+5-6
<正>炳灵寺,位于我国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保存窟龛约216处[1],在众多洞窟中,位于下寺窟群的第169窟不但存有中国石窟寺中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题记,而且存有中国石窟寺中已知最早的附有造像榜题的无量寿佛三圣像、维摩诘像等泥塑与壁画,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5.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4)
中国西藏地方的佛教,自七世纪经松赞干布王的大力提倡,到公元841年又经历了朗达玛王灭法的劫难,此后近一世纪西藏都没有出家僧伽,到宋初,卢梅往西康学佛回藏重集僧伽弘扬佛教,西藏佛教再一次兴起并一直发展至今,史学家一般将此前的西藏佛教称为前弘期佛教,将此后的佛教称为后弘期佛教。西藏佛教的前弘时期主要流布于上层阶级之间,后弘时期的佛教开始广播民间,吸取前弘期佛教的教训使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不断发展,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的佛道关系实现了从激烈的对抗到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重大转折,而转折的实现与佛道两家实力的消长变化、统治者的政策导向以及佛道思想的发展演变有紧密联系。佛道关系转折代表了最基本的观念态度的转变:佛道一致的关系模式因其强调佛道两教的高低优劣,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差异而仍然坚持对抗的观念态度;而佛道合一的关系模式则强调佛道思想的融合,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共通处,因而突出了强调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观念态度。正是由于道教率先突破对抗的观念态度,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思想从而实现了理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忠县城西临江岩壁(现在大楼底层内)有石刻雕像五龛.这是重庆市以东首次发现的盛唐造像.岩上一龛,下列四龛,造型精美繁丽.(编为第1号,自岩右至左编为第2号至5号)第1号为一佛二菩萨.第2号同1号。第4号与第5号皆为一佛二菩萨二侍者.佛为释伽牟尼,菩萨为观音与大势至,侍者为大伽叶与阿难陀.第三号龛最精丽而具有忠州特色。龛正中坐释伽牟尼佛,两侧为二胁侍,再外两侧为二立侍菩萨;龛后壁上有四神将(天王),自龛壁至左为(1)顶髻(似道士髻)(2)虎头盔(巴人?),(3)花冠,双手各举日月(日月光菩萨)。(4)战盔;靠  相似文献   

9.
能超 《中国宗教》2017,(1):56-57
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 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僧伽的管理,实时的网络在线监控,不光精简了僧伽的冗杂事务,而且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促进僧伽的修行。无锡开原寺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僧伽管理的实践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佛教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有强烈的入世倾向。厦门南普陀寺创办的《现代僧伽》杂志是当时众多宣扬佛教改革刊物中的杰出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现代僧伽》的发起人、编辑者皆是改革派人物,其创刊目的也是为了推动佛教改革。从刊发的文章来看,佛教改革的急迫形势、佛理的革新与僧才的培育等都是《现代僧伽》极力传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行发展,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在两种不同的传统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原本具有汉地石碑雕刻风格的佛足迹图像以绢画、唐卡的形式为载体,向蒙古地区传播;清代五台山以外的汉传寺院不再选择塔院寺佛足迹石碑进行传摹,而是重新回到明初卧龙寺的汉传祖本.研究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与相关实物的传摹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佛道合碑"——特殊形式的北朝造像碑作为中国古代宗教雕刻的形式,造像碑是在整块石碑的一面或多面开龛,用浮雕、线刻的形式造像,通常还铭刻发愿文,记录造像缘由、造像者的信息等,用以还愿或施功德。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前赵光初五年(322)即有佛图澄造释迦像碑,这是造像碑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386-581),唐代时已经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13.
罗喻臻 《法音》2013,(1):57
本刊讯2012年12月11日至13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在云南西双版纳出席总佛寺大雄宝殿、僧寮、福顺楼、鼓楼落成开光庆典活动。12月12日下午,传印会长在下榻宾馆会见出席开光仪式的海外来宾,主要有孟加拉国僧伽大导师苏塔难陀长老、"世佛联"攀洛·泰阿利秘书长、缅甸国家僧伽委员会主席帕丹他库长老、尼泊尔僧  相似文献   

14.
自古迄1840年,浙江医药从无到有,起源绵延.北宋开始逐渐跃居全国前列,尤其楔入南宋,进入辉煌时期,位居全国榜首.明清时期,成为中国中医药最发达的省份.1840年前,浙江医药的起源与发展,则是一部浙江中医药发展史;1840年~1949年,浙江医药的发展,则是一部浙江中、西医药互相抗衡,却又交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二、僧伽的一些制度1.关于雨季坐夏的制度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尚未与僧伽大众制戒,令比丘于雨季三月中宜作安居。尔时比丘,无论夏日、冬日或有雨三月,依旧日日出门人间乞食游行,不善护身。伤杀虫蚁。时诸外道,咸起讥嫌,作如是语:"此沙门释子,无有慈悲,冬日、夏季、雨中游行,伤多草叶,杀诸虫类,不异俗流。外道沙门,虽有诸多邪说,犹有雨中夏日安歇,足不出户之教;鸟雀之性,犹有雨中安于树上巢中,不出飞行,不外觅食。惟此秃头沙门,不作安居,不知收摄,安在一处。既无轨式,谁复于斯以衣食施之。"其时比丘大众以此因缘俱  相似文献   

16.
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闻 《宗教学研究》2003,2(3):70-77
佛、道二教与民间祠祀一方面有着激烈的斗争 ,另一方面 ,它们本身在中晚唐也逐步走向世俗化 ,并与民间祠祀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合流的迹象。首先 ,一些佛、道教神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祠庙 ;其次 ,寺观的功能渐与民间神祠混同 ,成为祈祷祭祀之所 ,人们在与佛教神灵打交道时 ,适用的仍是人神互惠的原则。再次 ,在国家祭祀体系中 ,佛、道二教与民间神祠的地位也开始逐步接近。这种变化从唐代开始 ,到北宋时期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在大足石刻中有19处存有佛教音乐的实物资料。这些石刻分布在65个龛窟中,包括伎乐天、伎乐人、罗汉伎乐、佛伎乐、童子伎乐和其它伎乐计151身,有大小不同的乐组76个,乐器31种,240件。其中北山佛湾、宝顶大佛湾两处有音乐题材的龛窟45个,为最多。一、伎乐和乐器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在大足石窟中的各种伎乐天(人)和乐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伎乐天(人)的表演形式伎乐天就是飞天,是专门在“天宫”中奏乐、歌舞的,是佛教石窟中常见的题材。天宫佛国,歌舞升平,是佛教徒向往的极乐世界。伎乐天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多半是以两身对称出现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唐代道宣律师所记载的僧伽参加佛教活动的史料入手,考证了僧伽的生平,将其明确划分为四个时期。考察了僧伽生前与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分析了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阐明了皇室的推崇、士大夫的宣扬、高僧的引导、庶民的崇信,虽然对僧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这些都是外因,只是形成的条件。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僧伽生前立足中土,把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深入底层,广施教化,济世救民,因而受到全社会的崇拜。可以说,僧伽信仰是僧伽致力推行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僧伽生前普济众生、造福于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佛道三家整体趋势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文化的融合能力。这些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反映,而且反过来通过小说的通俗性进一步扩大了儒释道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儒释道融合的思潮形成于唐宋,在明清之际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产生了章回体小说,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为明清思想文化主要特点的"儒释道融合"必然会在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前后相继、此起彼伏的三起思想文化大潮,是该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流。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汉唐时期的高度发展,至宋代,即达到了成熟的顶端。顶端同时也就意味着下落的开始。至明清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封建制度更是进入了“天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