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古越文化相互交汇,融儒、释、道和民间信仰于一体,衍生出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各地独特的传统舞蹈就是其中之一。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五花八门的神灵崇拜,为传统舞蹈提供了神圣的舞台,也使之传承着民间最原始和淳朴的信仰内容。  相似文献   

2.
苗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深受武陵山地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职能的土地神类型和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其中合寨祭祀土地神最具代表性.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受到周边汉族土地神信仰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混融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土地神崇拜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迁.土地神祭祀仪式数量的减少、程序的简化,仪式主持者的缺失,以及民众信仰虔诚度的下降,都反映出东部苗族民间信仰的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以发奏科仪为中心,指出民间的"瑜伽教"科仪,融合了佛、道教的仪式传统。发奏科仪,体现出了民间仪式的融合性,以及民间道派独特的祖师信仰。在民众的民俗生活中,正统佛、道教在转化之后,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4.
快速传播是本研究新近发现的邪教特征,境内外邪教快速发展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邪教快速传播的秘辛是将信徒变成"传教狂",而这一变化是通过利用"神"的法力让信徒自动化地传播邪教;利用"教主崇拜"驱使信徒自动化地传播邪教;利用信徒想进天国的需要促使其传教;利用信徒的"阿基米德效应"推动其传教;巧用激励驱使信徒传教;靠内滋激励(成就感所致的自我满足)使信徒自发传教。揭示这一秘辛和它的心理机制,对防范邪教乃至最终消除邪教都会有极大裨益。  相似文献   

5.
与东汉三国时期相比,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向民间的传播及由此发生的民间化进程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其路径的宽泛性、信仰的多样性、仪式的复杂性、象征的神圣性,乃至对于儒、道的基本关系都成为佛教民间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佛教向民间的不断传播,佛教在民间这个特殊领域得到不断地推进和演变,成为异质文化本土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6.
研究民间信仰和神祇崇拜是认识区域社会历史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清代川西地区金华太子崇拜流布于雅州各地,与历次重大事件密切相关,其传播的动力来自川藏茶叶贸易和驻扎绿营官兵活动。当代金华庙的重建受到家族组织、基层市场和行政架构三重因素制约,其复兴有赖于传说故事和弟子显神治病,祈雨灵验则有助于庙会仪式的恢复。金华太子崇拜是一部鲜活史书,展示着汉藏之间长期往来的悠久历史以及民间社会儒、释、道文化高度融合的宗教样态。  相似文献   

7.
传世典籍中,对于六朝民间信仰的记载不多,然而关于民间圣火崇拜的记载却值得注意。六朝文化遗存中的圣火崇拜印迹为六朝社会信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六朝圣火崇拜虽然延续着华夏民族圣火崇拜的历史轨迹,然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明显的异域宗教因素。六朝圣火崇拜的信仰模式杂糅了佛教、祆教等异域宗教中以"圣火"崇拜为核心的宗教礼俗,极具六朝文化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8.
彩图《传道图》首见于福建莆田,是闽台民间宗教金幢教运用传统医学养生智慧的产物。全图以金幢教经卷《览心镜》所阐述之内炼思想为基础,融丹法于道法,按内、外、中三层进行建构组图,成为教内入道与传授"金丹要诀"的方便法门。就其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宗旨而言,金幢教的内炼养生思想值得传承与发展,并成为闽台民间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青琐高议》的民俗信仰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勤 《宗教学研究》2004,(4):128-131
入宋以来,市民文化空前的勃兴、繁荣促进了民间儒、佛、道信仰的深层融合,并形成为根深蒂固的民俗信仰而广泛流布.在如此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甚至被视为传统文言小说的著名小说集--<青琐高议>,在思想领域方面也表现出浓重的民俗信仰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北辰在有关台湾宗教的文献资料中,常会遇到"斋教"一词,它专指以持斋和在家信仰为特征的三个民间教派或教派宗教─-龙华教、金幢教和先天教,又因它们强调在家修行,一面持戒,一面营生,主要受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影响,也受到佛教禅宗和...  相似文献   

12.
寄库是北宋以降民间社会中广为流行的习俗信仰,并依托佛道二教的寄库经典及其仪轨而得以快速发展。有关寄库信仰的起源,学界少有讨论。我们搜集宋元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辅以其他佐证材料,试图揭示寄库信仰的早期脉络,并探讨寄库兴起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进而为判定寄库学说的起源提供可靠证据。我们认为寄库风俗的产生,不会早于北宋初期。佛道的寄库信仰或许有共同的思想源头,亦即在民间宗教、巫觋传统、乡间俚俗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刺激和推动下,二教顺应时代潮流和信众需求而及时做出的调整和改变。宗教化的寄库信仰及其仪式活动,继承和发展了民间丧葬礼俗文化,并与生活习惯结合遂相沿成俗,进而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其事且附会各种神异之说,使之愈演愈烈,至今仍昌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当地企业家传统宗教信仰普遍。传统宗教信仰包括儒、释、道制度化宗教信仰和民间宗教信仰。企业家受家庭、企业、社区三重信仰环境的影响,比较肯定宗教的积极功能,有参与拜神并向宗教机构捐款行为。但该群体缺乏宗教内省行为,较少追求宗教的终极价值。企业家拜神具有"差序性",对祖先神和社区神的参拜多于其他神灵。该群体的信仰特点包括:信佛而不信教,此"佛"并非佛教的"佛",而是对传统宗教神明的统称;信佛而不常拜佛,有宗教归属但少实践;信佛而不依靠佛,保持信仰理性。  相似文献   

15.
傣族社会中的"寨心"信仰就是众多民间信仰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宗教信仰教构成了傣族的信仰体系,这种"混生"文化在融合后更具有生命力,能够完整的展现傣族的信仰、观念、历史、服饰、饮食等多方面丰富的内容,成为延续傣族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色化崇拜礼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文分别从崇拜礼仪本色化的目的和实践两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学者的讨论中,崇拜礼仪本色化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并促进信徒的灵性增长。在实践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礼仪佛化、儒化,也有人投入到礼仪、诗歌、祷文的创作中。最后,笔者对建立当代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有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教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化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教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相似文献   

18.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林拓 《宗教学研究》2005,(3):100-109
策源地的形成及特征是神明信仰区域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为信仰策源地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在对福建主要区域神明信仰的逐一考察中发现,其策源地区位特征从区域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渐次演变为区域经济的次重心(或核心)、区域文化的次重心,而与区域行政、文化中心保持某种微妙关系,并与信仰的地域扩展及信仰主题的逐步确定,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和共时性,我们将之概括为"边缘-核心转换"特征.实际上,它是区域市场体系及地域网络发展的产物,是民间社会与国家政治在空间结构上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20.
王冬昀  吴新望 《天风》2014,(9):F0002-F0002
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感恩崇拜于2014年8月4日19时,在上海圣三一堂举行。加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的代表和嘉宾,以及上海教会教牧信徒约600人参加了感恩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