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堪称庄子学史上的名篇。他在疏释《庄子》文句时,时常运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说法,以便将其含义清晰而明显地呈现出来。但他毕竟不是佛教徒,因此又不时以《庄子》的思想压制或者讥讪佛教。他的诠释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理解《庄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山西五台山“山名”颇多,但“五台山”之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名称源于“五座台顶”之地理景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五台”和佛教义理名相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这离不开历代祖师的诠释。从北魏至唐代,祖师有多种解释,其中,澄观通过对“五”的诠释将这一地理景观赋予佛教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元时期,延一和八思巴进一步引入密教经典和思想,予以重释和新证;明清时期,以镇澄和三世章嘉为代表的祖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历代祖师们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方、五部、五佛、五智、五蕴等一一对应,赋予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将“五台”认定为五方佛的幻化之地和文殊菩萨的智慧圣地,使自然意义上的台顶成为佛教义理和名相的地理表征。祖师们的论证,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中以“五”组织名相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数字“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易禅解》是蕅益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儒家经典《周易》的智慧结晶。四悉说法是天台宗讲经说法绵密细致的体现,智旭以之注疏《周易》,希望由此实现"诱儒以知佛"的目的,他从佛教的立场上认为《周易》充分体现了四悉檀的基本精神。天台宗讲经说法,主张运用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方式来解释和消化经典的文句,此谓"四释消文",智旭对"四释消文"的运用,为《周易禅解》披上了天台法衣,使其成为宣扬天台宗思想和义理的一部力作。天台宗主张解行并进,故有十法成乘之说,智旭将此十法运用到了对《周易》的注疏上,充分展现出天台家法在注疏《周易》上的灵活性。天台宗用"六即"判定修行达到的次位高下和境界浅深,智旭时常运用"六即"疏释易卦六爻的基本含义。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周易》,不仅充分展现出天台宗诠释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还显示出天台宗思维方式与《周易》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4.
释常慧 《法音》2022,(2):29-32
<正>格义佛教是魏晋佛教中国化过渡时期的重要阐释学方法论。印度佛教为了扎根中土,必须迎合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依附传播,便逐渐与儒家名教妥协。竺法雅的格义是把佛教玄学化,如引用老庄、易经的概念进行比较,拟配外书,在很大程度上使印度佛教名相带上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其中容纳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思辨方法。  相似文献   

5.
《龙门心法》秉承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理路。本文首先梳理和提炼《龙门心法》全篇重要的佛学思想,再通过引用佛教经典或者通过佛学义理的阐释,对之进行溯源性探微和比较性论证;对与佛学思想相关,而又晦涩难解或易至歧义之处,给出佛学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佛学与易学的关系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与本土思想文化深入交融比较深刻的一个方面。本文尝试由义理和思想发展脉络作为问题探讨的切入途径,以相关问题比较突出的华严学说与易学的关系作为重点研究方面; 其中,又以华严四祖清凉澄观著作中引用《周易》的线索作为个案,审视和分析了其华严注疏中引用《周易》的目的、作用及其特点; 认为澄观之用《易》,无所谓以易解经,主要是在本质的义理相通及义理比较意义上的借语。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体现在王弼的注解方法、"理"概念及其它一些概念和运用上。受《庄子》的启发,王弼"言一象一意"的三层结构既能体察卦象和爻辞之中的深意,也能突破象敷的限制,阐发其中的义理。王弼的统宗会元之理和同理异职之理丰富了"理"概念的内涵,也对以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一些散见的对《庄子》的引用或化用为《周易注》添加玄学色彩之余,也让《庄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8.
洪燕妮 《法音》2020,(1):15-19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9.
寒山子的诗在思想情感上具有佛道融合的意蕴。对于人生在世的生死、穷通、贫富、荣辱、寿夭、贤愚等际遇问题,庄子主张"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寒山子熟知《庄子》,对《庄子》的融会贯通,使其诗充满了随遇而安的基调。逍遥游既是庄子追求的境界,也是寒山子景慕的理想。但是寒山子既已由道入佛,那么他对逍遥的理解自然也就具有浓郁的随性逍遥的特点。无论是隐居在俗,还是出家为僧,寒山子都生活在贫穷之中,有时不免于陷入依靠借贷度日的困境之中。从佛教立场上说,人生世间,贪心最重。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寒山子的借贷行为,视为是菩萨随缘度脱众生悭贪之心的忍辱之行。寒山子将《庄子》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展现出随遇而安、随性逍遥、随缘利物的思想和情感取向,取得了重大成就,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傅山曾尝试着运用佛教的思想去诠释《庄子》,希望能以此把握《庄子》的本意。他非常欣赏《逍遥游》中的大鹏,认为《齐物论》中的"吾丧我"说的是神识摆脱形体躯壳的束缚而获得解脱;他将《大宗师》中真人等同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之人;他指出《养生主》中的薪火之喻有多方面的含义;他为"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的道家观念与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教核心思想建立了一致性。他反对理学家的排斥佛老,欣赏佛老的"成己"之功。因此说,包括《庄子》在内的佛老二氏之学,成就了傅山不仕清廷、为明之遗民的志向和人格。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历代高僧运用老庄等本土文化阐释佛典,经"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和"宗派佛教"等过程,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儒家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地位凸显,也是以历代高僧大德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后赵时佛教传入山西,五台山始有佛法流布。由于北魏诸帝的崇佛,特别是魏孝文帝的开拓,遂使五台山佛教兴盛起来。到唐代贞元年间,澄观国师作《华严经疏》,又把五台山比附为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佛教在五台山的初传《清凉山志》以为,“周穆王时已有声教及此。清凉山者,曼殊所居,穆王于  相似文献   

13.
漫话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佛教认为,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迎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  相似文献   

14.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国内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进行深入地探讨。~1日本学者宫地传三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从生态学角度对《庄子》进行了诠释。《宫地传三郎动物记》~2第二卷的《庄子生态学》  相似文献   

16.
方立天 《法音》2013,(6):4-8
大家好!很高兴来此作这场佛教学术交流活动。今天和诸位交流佛法研究心得的题目是《谈"空"说"有"话佛理》。因为在座诸位都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所以就讲讲佛教义理的核心的问题,即"空""有"及其关系,以及如何指导修行实践的问题。一、"空""有"问题是佛教义理的核心1."空""有"理念的涵义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在现象在,因缘散现象灭,因缘不是永恒不变的,  相似文献   

17.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造《宗教不宜混滥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著,包括其中原注的文字,共3557字,可谓字字珠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长期从事中国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对于此论,长老从1984年起即开始为中国佛学院学僧进行讲解,先后讲解过六遍。长老讲解既保持了信仰的虔诚,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条分缕析,考证严密,深入浅出,而内涵深刻,读者从中可以正确了解佛教的历史、佛教名相的精义和修行佛法乃至于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当代一篇不可多得的释论范本。讲记全文九万多字,本刊拟从本期开始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部卷浩瀚,文辞幽奥,名相繁多,义理艰涩,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众多的经籍,初学者不知道它们各自说了些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异别,究竟应当从哪一部经典入手,才能迅速地查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一旦书卷在手,开始浏览时,又往往感到费时良多而要领难得,这就需要一种分类细致而解说周详的著作来指导佛典的阅读。由复旦大学陈士强先生历时八年写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撰作的实用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门、品、类、附五级分类编制。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录编年体佛  相似文献   

19.
蒙山德异以佛性义释道,以顿悟义释修,以唯识义释习,以华严义释境界,将《老子》一书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在佛教文化的视域之中。中国禅宗以宗门自居,特别重视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德异对宗门的这些要义有着极为深刻和精当的体会,很自然地将其运用到对《老子》的注释之中。德异在《直注道德经》中不仅运用了大量属于禅宗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还吸收了不少属于教门,特别是唯识和华严的名相、概念和义理。德异还经常引用儒家经典证成《老子》之义,从而将《老子》思想置入到三教会通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20.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