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医感想     
赵庆芬 《天风》1994,(11):39-39
我奉献来读神学,希望将来为主传福音,引人信耶稣。但神学班开设了医学课,当地医院的专家医生在假期给我们讲了200多个课时,平时每周又学习两个课时,课余时间到“仁爱诊所”实习,两个月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注射(包括输液)等技术。 神学班为什么要开医学课呢?有许多人产生疑问。圣经中记载耶稣在世传道,还医治人各种疾病(太8:7)。写《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  相似文献   

2.
5月10日,《佛教文化》期刊社迎来了几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他们是本刊“梦想成真”栏目中《我梦想:发明专利和慈悲怜悯救我家出苦海》一文的作者徐永亮及真亲属,”为感谢各界读者对他一家五名残疾人的慰问和捐款,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八个大字:“广结善缘 利乐有情”。期刊社在家的成员都出席了赠旗仪式,并将读者的近五千元捐款和数十封慰问信——交付徐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1994,(3):46-47
主持寄语 自“梦想成真”栏目与广大读者见面后,我们收到了许多来信。有的读者在信中谈到了他的独特构想,有的读者畅谈了对本栏目的建议与期待。也有读者在信中对我们倾诉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平与逆境,也有身患疾病希望得到名医良药的帮助,有求师若渴,有求经寻法。一封封真诚的来信使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对于上期本栏目徐永亮先生文章反响之强烈更出人意料。截至发稿时,本刊已收到全国各地捐款近五千元。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一封封朴实无华的来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者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心向善,这个世界就充满希望。我们相信只要有广大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仍将奋起》(Still I Rise)是玛雅·安吉洛的诗歌代表作,是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首诗歌以一个黑人女性的口吻进行叙述,并且塑造了一系列寓意丰富的意象,同时辅以起伏舒缓的蓝调旋律,将思想开始觉醒的黑人群众追求自由的无畏精神和反对歧视的热切希望表达出来,诗歌的黑人民权主题呼之欲出,极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相似文献   

6.
"内外之学"与"物我关系"是朱熹"仁道"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般而言,"内外之学"可看作是区别"天理"与"人欲"的一条重要分界。在此,朱熹认为:庄子的"内外之学"跟"物我关系"是统一的,它本身包含着"物我一理"、"内外参合"及"内外交相养"等内容,尤其是"内外交相养"突出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的特色,因而它便成为我们阐释朱熹"物我观"的主要理论依据。当然,朱熹"内外之学"的理论重心并不在以"物欲"为特征的"外学"上,而在以"义理"为特征的"内学"上。在朱熹看来,成就"内学"的关键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关键又是与"为己则学以博"密切相关的"切己工夫"。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内外之学"又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学"。  相似文献   

7.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在世上走一遭,谁都想留个好名声。可是,多年后,谁还能记得你的好?被你伤害过的人,跟你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自然不会记得你的好;还有一种人,被你帮助过,可是他们忘恩负义,认为你的善举是应该的,所以他们也不会记得你的好。  相似文献   

8.
无我思想是佛教区别于别教的核心主张,无论大乘、小乘理应都不违背。而四相(四见)是对“我”的四种妄执,与无我思想相牴牾。然而,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却明言小乘信仰者执著于四相。在《金刚经》的六大汉译本中(1),只有罗什译本与义净译本如此翻译,其余四个译本则将小乘信仰者与执著四相者并列,而现存梵本也支持这四种译法。那么,出现这种差异到底是因为翻译不同,还是因为彼此所据梵本不同?有无可能存在一种与什译吻合、直指小乘人执著四相的梵本?本文尝试从《金刚经》现世时的印度社会思想状况及佛教自身的处境出发,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无论这种梵本是否存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都具有破外斥小、标立自宗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总主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的未来可能性。今日审美反思的若干尚处于萌芽的类型在未来的关键发展,对于美学自身在明日可能的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有关相当新的审美反思可能给美学带来的未来可能性,而新的审美反思的产生与美学和伦理学传统组合的仍成问题的关系不无关联。这一目标与其说是对这些成问题的关系的标准理解进行批评,不如说是进行补充。本文的立足点主要是美学的而非伦理学的。笔者在这里的建议是,美学的某些新方向可以看做产生于我将称做的"再语境化",对于这种特殊的审美反思,我们不仅要从今日狭隘的学术角度去理解,也要从明日广阔的全球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1月4日晚,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上,梵·高的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以5500万美元落槌。画面上,紫色、橙色的罂粟狂野地绽放,还有几朵清新的雏菊,透出作者的潜意识——我将离开这个世界,带着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爱恋。从27岁学画到37岁谢世,梵·高在短短的10年里画了两千多幅画,他死后,每一幅都是天价,生前,却连土豆都吃不起。要说怀才不遇,这世上,还有谁,比得上他?梵·高活着的时候永远奇  相似文献   

12.
秦小林 《天风》2017,(8):37-38
我所敬重的沈德溶老先生荣归天家了。沈德溶老先生,被上海教会的同工亲切地称呼为"沈老",他是上海基督教闸北堂的一位老信徒,也是上海教会乃至中国教会的一位领袖。作为闸北堂的一名负责同工,我愿与大家一同缅怀我所认识的"沈老"。沈老是一位虔诚的信徒。1994年8月底,我调来闸北堂工作,几乎每个主日都看见沈老来闸北堂参加主日上午第二堂礼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