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榜样遭遇到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对道德榜样进行理论审视,实为必要.在现代社会,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及具有重要影响者、成年人,是道德榜样的三大基本类型.道德榜样的先验论、需要论、发现论和实践论,从不同角度回答了道德榜样的产生机制问题.道德榜样的理想主义本质及其对道德普遍主义的诉求,构成了道德榜样的基础条件.道德榜样既具有外在功能,更具有内在功能,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武德”范畴,涵盖着一切与“武道”相关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广义的武德,包括属于领域型道德现象的军事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备之德”),属于组织行为型道德现象的军队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旅之德”),属于个体行为型道德现象的军人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夫之德”)。狭义的武德特指军队道德,因为军事道德的领域是通过军队的道德实践所开创的,军人道德是军队道德在军人个体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军队道德则是贯通于军事道德和军人道德的中介和枢纽。中国古代的武德理论形成于先秦时期,其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1640名初一至高一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青少年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榜样和其社会关系质量对他们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榜样和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其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显着.同伴不良行为榜样与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其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着.同伴不良行为榜样与青少年消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有显着的正相关,而对积极社会榜样的认可则与青少年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非常显着的正相关;社会关系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报告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较少报告消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2)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两种社会榜样和三类社会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均显着;(3)本研究没有发现社会关系对同伴不良行为榜样消极影响的调节作用,但发现同伴关系质量有助于积极社会榜样对青少年亲社会价值观和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群蜂现象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特定群体行为一体化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随大溜”、“一窝蜂”、“大轰大嗡”是它的通俗叫法 ,“社会遵从”、“从众心理”则是它的文雅称谓。群蜂现象的形成大体有客观与主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包括 :(1)领袖人物榜样作用、不仅包括国家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同样是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用“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军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牢记我军根本宗旨,为更好地肩负起“打得赢”、“不变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7.
王选同志的逝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他的业绩和精神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在推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广大知识分子更应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编辑了这篇文章,一方面缅怀王选同志的功绩,追思他的高尚精神;另一方面,激励后来学者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学海》2004,(3):55-6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体系的一个切入点 ,同时也是探究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复杂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本文分析了葛兰西理论中“文化霸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等概念的内涵 ,进而探讨了文化霸权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它与礼仪建设之间有一种伦理契合,使其对于礼仪建设有重要的互助意义.本文分析了西方“社会质量理论”与礼仪建设的契合性、西方“社会质量理论”视野的礼仪建设的伦理意义,同时探讨了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目标的当前我国礼仪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给社会做出较大贡献,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某个人的成就在同行中遥遥领先的时候,这个人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名人”。名人,榜样、模范人物的行为和业绩对周围人产生积极影响,优化社会舆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名人一旦出名,其“轰动效应”也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对他们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的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要使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军队的“常盈之气”。而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提高军队士气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种方法却是屡试不爽、立竿见影的,那就是音乐。事实上,在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战争中,一首“动听”的音  相似文献   

12.
纵观天主教的发展史,从基督创立教会之始,宗徒们就做出了与社会相适应的榜样。圣保禄宗徒遵照基督福音精神“同犹太人,我就成为犹太人,为赢得犹太人,……”(格前9:1-26)的福传思路,开创了部分外方传教的新局面。 早在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奉派  相似文献   

13.
医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成医家之言”的关于发展人的健康的学问;增进人的健康和减少疾病危害,是医学的基本职能。而中西医学在“医学目的追求”上的不同侧重,来自对医学“目标对象”的不同选择;在“医学方法选择”上的不同追求,来自对医学“观控对象”的不同定位;在“医学理论建构”上的不同旨趣,源于不同哲学背景的提问方式,不同自然观的学习榜样,实践论和认识论的不同侧重,不同标本观念决定的“认知方向和任务”的不同要求所致。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和不如意之处,虽然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基督徒应以“信、望、爱”超性之圣德为根本,以自然圣道律“十诫”为总纲,并以人本性之道德“智、义、爱、勇、节、忠”为特征,以无私的榜样献身自己、完善自己、完善教会、完善社会、充实生活的行为规范。贯穿于“天主是爱”的信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与现代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后发展”,即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属于“后发展”范畴。实际上,整个当代社会发展理论都是在“后发展”的层面上展开的。无论是“现代化”理论、“发展主义”,还是“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关注的都是“后发式”的现代化,即“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精彩的对话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CEO之一,被誉为“经理人中的骄傲”、“经理人中的榜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借助“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医患关系成为一种新范式,旨在通过分析医患“话语”结构和规律来构建医患关系.医患“话语”研究当归属应用层面上的“社会语言学”范畴,且经历了社会语言学的“传统的”和“批评的”两个阶段.国内医患“话语”研究是在“批评的社会语言学”框架内开展的,但需深化或拓展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本来,借助于“社会有机体”这个中介理论,可以逻辑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社会和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这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解上发生两个偏差:(一)仅仅把社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