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2.
慕道 《天风》2012,(6):11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这看似很简单,但真诚而不是敷衍地表达你对他的爱对孩子很重要。2.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做好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做错了,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时间不多,但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父母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相似文献   

3.
有小孩的父母都知道,给孩子喂药是最痛苦的事情。可是俗话说"良药苦口",不懂事的孩子一闻到不喜欢的味道,就会把药吐出来。每一次给生病的孩子喂药,很多家长都会用发颤的声音对孩子哀求:"宝贝,给你一勺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职业关系,许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性咨询意见。问题不外乎是上哪个学校最好,是出国读书好还是在国内读书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去最好,等等。可以看出,每个家长都竭尽全力想为孩子设计出一条最好的教育路线。其隐含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等于未来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但我反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令他们难以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中国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越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多么幸运的一个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地,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了父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9)
正前一段时间,我收到教会姊妹小宁发来的微信求助,她急切地想向我咨询。她的女儿小琳刚满14岁,正念初二,疫情爆发后,一直在家上网课。小宁急着说:"冯老师,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向你求助,我和丈夫天天为孩子忧虑,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我安慰她说:"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操心的,你慢慢告诉我,孩子是出了什么状况?"她也发现自己太焦急没有表  相似文献   

7.
鞠慧卿 《大众心理学》2022,(1):12-13+11
<正>"姓名"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被迫"拥有的代号,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签。古代人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方说姜子牙,就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现代人的名字虽然简化了,但是依然还有"乳名"与"学名"的区别。以前平民父母都相信贱名好养活,孩子的名字越土、越贱,越好,所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中的猫蛋与狗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名字的讲究越来越多,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的名字"好听""有讲""合八字",更是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雷雳  张钦  侯志瑾 《心理科学》2001,24(2):242-242,22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些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其与自我概念有何关系呢?这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各方面无不受到家长的影响.由于家长的年龄层次及文化、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循循善诱,引导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参与各项活动.但也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和婴儿聊天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和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好聊的?岂不知,和婴儿聊天大有学问。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初生婴儿喜欢听父母的声音。虽然他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从父母的声音中,他能明白父母的存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与他交谈,不仅仅是观察和扶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且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12.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3.
正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宠物,而是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饲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  相似文献   

14.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相似文献   

15.
唐黎标 《天风》2018,(7):32-33
关系就在一天天的生活上建立起来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无可取代。然而,现在的孩子多生于双薪家庭,父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职场上,教养与陪伴孩子的任务往往"外包"了——孩子的生活照料有长辈或保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温习与做功课交给了托管班,就连孩子的消遣活动都让高科技和一些商家给包办了。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显然,将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做一个好父母便成了首要的问题。我们通过持续跟踪的社会调查将有关的问题归纳整理成这份问卷。这份问卷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时空跨度较大,从孩子出生、进入青春期、到长大成人……通过答卷,你不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属哪种类型的父母,而且还将学会怎样去做称职的好父母。本问卷适合所有的母亲和父亲。但每个人都必须诚实作答。一、在你的孩子降生后的头6个月中,你抚育他的重点是什么?A.让他在安静、轻松的气氛下生活,并经常抱他、抚摸他。B.经常守着…  相似文献   

17.
开发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潜力呢?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谊余夫等指出:应答性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应答性坏境就是能对孩子的活动作出适当反应的成长环境,即客观的环境能对孩子主观努刀作出应答.事实证明应答性环境不仅对孩子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而目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一、应答性坏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1.创造应答性坏境有助于儿童智力早期开发.著名心理学家沃森通过对两个月的婴儿实验友现:婴儿摇动使玩具也随之转动的体验,对婴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这还会增加儿童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但物理坏境本身并不具有应答的意图.如果儿童的社会坏境——周围的大人们能对儿童的活动给予积极的应答就能产生极大的作用.比如,婴儿对你笑,你也对他笑;若他凝视你的脸,你就作出明显的回应,并抚抱他;若他发出什么声音,你也就同样发  相似文献   

18.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天下,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是呵护有加,孩子在家里一般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为什么还会丟下温暖的家庭而出走他乡,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比家庭更有吸引力呢?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说有什么问题让天下父母最困扰的话,那就是该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了。在中国,压力教育是有文化传统的,例如谚语“井没有压力不喷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讲的就是人要有压力才有动力。再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讲的是人要经历磨练和挫折才能成才。还有谚语“不管不成材,不打不成器”,讲的是严加管教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现在很多虎妈虎爸奉行的就是压力式教育,父母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天风》2009,(7):38-38
一、父母为孩子祈祷 “主耶稣啊,我奉你的名来到你面前,将我们孩子——(名字)交在你手里。我深信唯有你最知道他的需要,在你的照顾与保护中成长,以及让你的旨意成就在他的生命中,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