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俞琰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邵雍《先天图》,来阐发其丹道易学核心理论——"身中之易"的思想。其将《易》中"太极"演化之道引入人体丹道修炼中,提出丹道修炼亦有此道,赋予了"太极"新的内涵,认为丹道"太极"生化演绎之进程即人体丹道修炼之进程。  相似文献   

2.
丹道内景谈(之二)田诚阳十、真人之息以踵中黄打通之后,周身关窍俱开,真感通。此后,每当天地相合之时,皆可证验,人身畅,妙不可言。到此初步体认“氤氲”之景:真沿两脚升·腾而上,与心交会于中宫,全身融畅,毛窍开合,天地之通达我身,如沐春光一般快活。此中真...  相似文献   

3.
张广保,丹道与养生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道教思想、经学思想研究专家。2016年5月,值"丹道与养生文化研究会"成立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就中国道文化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意思。 易道即《周易》原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①。 丹道,是指道家、道教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程序及其规律,“万物皆生死,元辰死复生,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② 内丹是相对于矿物所炼之外丹而言,指在“人体炼丹”的过程中,由所谓精、气、神凝结而成的融合物,南北朝慧恩《南岳慧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首次提及。 道教援《易》立说,始于东汉…  相似文献   

5.
权泰勋是韩国现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家、内丹理论家。他很早就学习儒家与道家的经典文献,19岁师承金一松先生修炼仙道。后来,他潜心研究内丹学,长期进行修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留下的《凤宇修丹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丹道著作。他的内丹理论,续《周易》与《参同契》之传统,得金丹派南宗之旨要。他理顺丹道与胎息之关系,强调"守规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以眼为旗帜"的闭炁技术进路,揭示了"正炁留则风邪自走"的丹道养生法理,强调了"诚"的态度对于内丹修炼的特别重要性,提供了内丹修炼的可操作模式与实践参照,为丹道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7.
止念活思求道之明田光林养真子在谈到"思与念"时讲:"人心要死,其机贵活。死谓死其欲念,活谓活其理趣。""理"是存在于事物中固有的规律性,用养真子的话来说,就是事物的"当然之理",而"不可易"。它流行于天地间,发著于日用之际,支配着事物自身的发展,是不...  相似文献   

8.
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首先论述了道体先天地、生天地的前宇宙图景,其次阐释了天地结构及造物原理、万物属性,最后揭示了成岁原理及岁内、岁外的天道规律。他的"易学天道"论是其"易学丹道"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道教修炼唯以内丹为要,内丹修持如何也少不了药物。丹经子书对药物之重视,谓之为“金丹之根基”,但又恐泄露天机,往往用以隐语,其比喻之众多难以尽述,这些喻言曾使多少学人止步,炼士误途。不明真正的药物,丹道则无从下手。药物究竟是什么,金丹究竟在何处,历代以来修行者莫不苦苦求索,以期达于仙道,道果有成。虽上阳子早已言明:“此般真铅,家家有之,人人见之……”,但执着于丹经文字者不在少数,多以心肾为炊离,肝肺为龙虎,精液为铝汞……“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为闭丹,或误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手空…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中国武功苏家英《周易》是中国古文化的精萃,自古被尊称为"群经之首"的古老经典,在武功界被誉为"大道之源"。武功与易理心息相通。易,为不易、交易、简易。易者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  相似文献   

11.
"元神"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标志性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是"大神"的意思,其外在人格神意味比较浓厚。宋代"元精""元气""元神"的并列出现,标志着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在丹道思想中,"元神"既与"道""太极""天地之性"等先天本体贯通,又与人的"精""气""心"等主体生命贯通。这在《永乐大典》被表述为"先天元神""自己元神",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表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丹道各派多认为上丹田泥丸宫为"元神"所居之室。在丹道思想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理论建构也多用"元神"一词,发展了道教元神思想,使之更富有现实性和养生意义。南宋之后的道教元神理论,吸收了佛教的"识神"说。在与"识神"的对比叙述中,"元神"越来越接近佛性。"元神"在明代心学一系的儒者特别是郝敬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被借来表述儒家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后期儒佛道相融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12.
沿袭与建构:《金丹大要》中的马钰形象略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将其所承道派系属于丹阳子马钰,本文通过详细比对相关文献,认为此乃陈氏伪托。在南方内丹道派融入全真道的潮流中,陈致虚建构马钰形象并认其为本派祖师,无非是为自己传承的丹道赢得合理性,为自己的道派谋取正统性。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一、引子 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1749-1836),名苕旉(敷),原名思澄,字谱芝,又字补之,号小艮,别号懒云等,以其深厚的丹道理论、扎实的内炼功夫,运用方便善巧的法门接引大众,弘传道法,"自当代名公卿相及缁流羽士,以及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使湖州金盖山纯阳宫成为全真教派"浙江第一道观",深远地影响了江浙一带的道教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1998年1期上,看到刘崇汉道长《玄机妙理一物中》一文,颇有感受,因不避简陋,补充数语,以供同道者探讨。古圣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不可说无法道,谓之常道,乃道之本体。阴阳者即可道,为可说之理也。道本虚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时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在金丹品位、类型及服食效果等方面的考辨,认定此三种著作属外丹之列。其中阴注与彭注偏重约《易》以证丹道,而无名氏注则从可运作的思路注《契》,大致代表了唐五代外丹家注《契》的两大流派。此外,本文还就内外丹术所用名词往往相同的历史原因以及如何辨别内外丹著作的基本标志,作了必要的论叙。最后,在约《易》以证丹道方面,该文探讨了这三部著作的共同特征,并对其约《易》水平之高下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8.
丹道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由炼精、炼气、炼神,直至精气神合而为一,获得从后天入先天,由气功而丹功的长期修炼而成的。有的在明师指导下进展迅速;有的皓首穷经,劳而无功;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其差别如此之大,关键是什么?一者是否有明师指导,这是丹功修炼的关键;其次是不能急于求成,计日行功,欲速则不达,反而会进入误区。三是要穷理实修,持之以恒,从而建立起成功的信心,久之自有成效。“水到渠成、薪多肉烂”,乃自然之理也。一、盗者,道也古云:“盗者,天地之道也”。这里讲的意思是:天地之道是在一个…  相似文献   

19.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六书(续九)达浦生著第二章中心第二──行──阿麦里第一书信行合一中心第二,是行。"行"者,力行也。阿语:阿麦里()是也。"行"之道理甚多,新旧学家对于"行"发挥许多哲理,而宗教学家对于"行"亦阐扬不少精义。惟吾伊斯兰教经典中对"行"之道,,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