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庙从祀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教制度之一。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四学之释奠礼。孔庙从祀自东汉明帝发端,以七十二弟子从祀孔子,可谓传经与传道的合一阶段。魏晋南北朝,尊孔揖颜,以颜回配享,开始重视传道之儒。唐代孔庙从祀正式制度化,并确立“传经之儒”的主导地位。自北宋开始,“传经之儒”地位逐步动摇,传道之儒兴起,而至南宋理宗起,孔庙从祀逐渐以传道之儒为主。元代确立朱子之极高历史地位,科举考试亦以朱子理学思想为准绳,重视传道之儒。董仲舒于元代从祀孔庙,固然与时儒的鼎力推荐相关,而与朱子理学宰制有元学术支配权关系尤为密切。董仲舒于明洪武年间复祀孔庙,包括后来嘉靖改制,贬抑汉代传经之儒,而董仲舒未受影响,以及其位次于清代有进一步提升,皆与明清二代重视传道之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3.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一书中于《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条下注曰: 跻僖公者,亨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闵公与僖公为兄弟,《鲁世家》 谓闵为兄,僖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是闵之庶兄。无论谁为兄谁为弟, 僖公入继闵公,依当时礼制,闵公固当在上。《鲁语上》记此事云:“夏公弗忌 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 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以论邵雍之易数思想:首先,以天地之数和圆方之数作为天地源起之象征,并以此二数分为十六大位,以穷究天地体用之变化。其次,以阴阳奇偶之数作为天圆地方之数的基础,并以阴阳刚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干支之数,参以天地变化之数和体四月三之原则,以导出象征生灵万有之动植通数。再次,结合前两部分所探讨之天圆地方变化十六位数和阴阳刚柔奇偶动植通数,以呈现出一体用生物运行具象之数,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运行,地主生化》。再次,将天行刚健之数进一步具体细分为元会运世之数.以成就邵雍独创之历法纪年。同时,将地生柔顺之数进一步体现于律吕声音之多元性和差异性来表现动植生物之不齐与参差。最后,以此五类大数施行、旁通而统贯于自然界与人文界之一切万有,以作为邵雍易学中穷理之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一登临夙有故乡缘,试手清凉第一篇。知被钱郎笑寒乞,不将锦绣裹山川。台山,即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清凉山志》云:其山“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故乡,元好问系忻州人,忻州古与代州接壤,五台属代州故亦以五台山为故乡。清凉,《清凉山志》云:“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相似文献   

6.
一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的史证据赵光贤先生改定《世俘》及所拟武王伐商日程表:公元前1045年(文王受命十一年)4月16日(庚戍),周师自朝歌凯旋返周,4月17日(辛亥)至19日(癸丑),武王祭天宗上帝,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诸周先王,4月21日(乙卯),庶国祀于周庙。所谓庶国应即诸归顺宗周的诸侯国,其中既有新建之诸侯,也有续封的殷外服方国,《尚书·牧誓》中的西南八国及《史记·周本纪》中参加“东观兵”的八百诸侯属于祀于周庙的庶国之列。因此,据赵先生改定《世俘》所记庶国祀于周庙这一史实,可以推知武王于克殷前后的确进行过大分封。  相似文献   

7.
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卷第八,明度无极章中《镜面王经》。故事中提到明即般若,与其相对的则是无明。无明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 《六度集经》是从佛的本生故事中有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这六度方面的内容集中起来的经典,明度无极是以智慧度无极的重要一章。今天有许多邪魔外道以似是而非,胡言乱语的“道理”来惑众,使无明者痴迷,“法轮功”便是其中最险恶的一个。用智慧来破除无明,揭穿邪魔的伪装,是十分重要的。佛以故事形式来阐述明度无极的深意,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帛书《系辞》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马王堆帛书《系辞》中几处重要的异文。今本《系辞》中的“象”,帛书作“马”。“马”义同于“数”。《庄子》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处的“马”。与帛书《系辞》中的“马”同义。今本《系辞》中的“太极”,帛书作“大恒”。恒、常同义,《仪礼》中说“假尔大筮有常。”这个“常”即帛书《系辞》中的“大恒”。亦即《吕氏春秋·大乐》中的“天常”。今本《系辞》云“显诸仁,藏诸用”,帛书作“圣者仁,壮者勇”。儒家学说重视“勇”,《论语·宪问》即有云“仁者必有勇。”帛书《系辞》云“天地之大思日生。”“思”读为“司”,今本作“天地之大德日生。”帛书《系辞》又云“夫易古物定命”,其义同于“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今本《系辞》云“圣人以此洗心”.帛书作“圣人以此佚心”,佚、乐同义,马王堆帛书《五行》云“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相似文献   

9.
从汉到唐,五岳祭祀时间经历了从一祷三祠到以五郊迎气日致祭的转变。在此期间,五岳祭祀一度从汉制一祷三祠降为春秋两祠,似受地方祭祀及民俗影响。北周时,朝野流行五行思想,朝廷重视《周礼》及郑玄五精帝之说,这些思想落实在礼制上便是扩充五郊兆。北周五郊从祀之神遍及天地诸神祇,五岳因从祀五郊开始按五郊迎气日享祀。以五郊迎气日祭五岳摆脱了秦汉以祭祀次数区别礼秩的制度设计,突出了五岳的五行内涵。  相似文献   

10.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11.
陈抟自五代至宋初一直是在华山修道,因他负经纶之才,又多次奉当时帝王之诏问,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稗史小说也有不少记载。兹从记载中摘出几则有关陈抟的诗歌传说,以见其故事之一斑。关于陈抟睡觉的传说,《山堂肆考》说他大睡三十六载,小睡一十八春。“陈抟大睡觉”是句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话,《坚瓠集续》中有个故事:说他在华山云台观修道,每日总闭门独睡,一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听说他很有学问,又能睡觉,一时好奇,想看个究竟,就派人把陈抟召到他的禁中,锁在一间房子里。锁了一月多,开门看时,陈抟依然在酣睡。周世宗知他是个有道之  相似文献   

12.
金刚窟,在五台山楼观谷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祗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迦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三世诸佛,这里是指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这里所说神乐,是指楞伽山罗刹鬼王以七宝所造的天乐一部,他将献于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  相似文献   

13.
常正 《法音》2009,(4):40-40
在我提交给本届论坛的论文中,引用建造房屋来比喻佛教的"六度"概念及其精神内涵。因为时间关系,我谨对这一论题概述一下。在此,"六度"是指布施、持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五年七月,我受日本中国佛教研究者访中团的盛情邀请,代表五台山研究会,陪同该团去五台山进行了参观考察。该团赠给我会一本日文中文对照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并言“请予指正”。今就该书第五部分中的一段中文,予以点校,以供学界参考,兼答该团之嘱。《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五部分中的一段中文曰:景德三年,予知银台通进司,有日本僧入贡,遂合门之。僧不通华言,善书札,命以牍对,云:“住天台山延暦寺,々僧三千人,身名寂照,号圆通大师。国王年二十五,大  相似文献   

15.
菩萨顶真容院碑文玄烨碧落千寻,浮法云於五髻。绀宫百叠,涌慧日於一螺。摩滕天眼之所凭,阿育神光之所摄。譬诸木金水火,行配土而居中。岱霍华恒,岳得嵩而峻极。洵祗林之胜概,梵界之伟观矣。兹菩萨顶寺者,区包灵迹,阁贮真容。默赞化机,初布贞观墨诏。显资治理,载...  相似文献   

16.
侯印国 《法音》2022,(1):46-51
<正>腊月得名于腊,或云源于祭祀。《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献公向虞周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阻止但未能获听,于是感慨"虞不腊矣",言下之意就是虞国即将灭国,再也无法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总结说:"腊之名,三代已有之。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宫之奇曰:‘虞不腊’,是也。《史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盖西戎之俗,不知置腊,至是始效中国为之耳。"[1]或云出自猎狩,汉代应邵《风俗通》云:"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相似文献   

17.
楚简中有祭祷"五祀"诸神的记录,楚地"五祀"诸神至晚在战国早中期就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系统,楚人的"五祀"信仰某种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五祀"之中,楚人更侧重对门、户、行的祭祷;与周礼祀典不同,楚地"五祀"为上下之通祀,其用牲亦没有等级上的差别,楚人更注重"五祀"诸神与祭牲的搭配。  相似文献   

18.
祥瑞,传统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嘉瑞”、“福应”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五《诈伪律》引陆贾语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又云:“祥谓体征。”皆指呈现吉祥的征兆。祥瑞大体包括天地之瑞、动植物之瑞、器物之瑞、矿物之瑞等。史籍中集中记载祥瑞现象的,正史有《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祥瑞志》,汇集各类体征,至《魏书》则有《灵征志》,灾祥俱载,以告祸福。此外则多录于《五行志》,至唐亦如此。然而,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大唐六典》卷四“礼部郎中员外郎”条。成书于开元二十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陈立胜 《哲学动态》2022,(10):30-34+127
<正>一作为原初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启、转折与发展,是在“天下”的视域中展开的,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信念,让中国哲学家始终有一种“大道在兹”意识。与今人对“不可通约”的问题意识之敏感不同,在古典中国思想世界之中,旁通纵横、气吞六合始终是哲人的基本精神抱负。用《中庸》的话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