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讨论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孔子是否读《易》。二是《周易》卦爻辞与孔子的关系。三是“十翼”与孔子的关系。关于孔子读《易》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史记》里明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  相似文献   

2.
《周易·系辞》与《管子》战化军《系辞》是《易传》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系辞》者,取纲系之义”,(《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易正义》)从整体的角度,着重阐发了《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提高《周易》这部卜筮之书的哲学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代,人们...  相似文献   

3.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读《易》和规《易》的目的,在于学习《易经》的道理和研究《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中受到启迪,进而有所顿悟,然后,把所有发现的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易算》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易经》所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来自于《易经》的内容和研究(易经》的四大原则,即交易、简易、不易、交易.所谓“变易”,是指宇宙间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中的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和运动之中.“不易”,系指宇宙间万物旨变的条件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即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这就是万物皆变的事实水不变,…  相似文献   

5.
《易经》与“易算”郭俊义一、引言今天我们读《易》和研《易》的目的,在于学习《易经》的道理和研究《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受到启迪,进而有所顿悟,然后,把所有发现和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易算”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易经”所悟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程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思想的形成。他的《易传》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易经》的标准本。下面简要说明他的世界观和(《易传》的关系。为什么要研究《易经》呢?程颐认为它是一本纯粹谈“理”的书。《易》在它的卦爻辞中明确地表达了“理”、而其它著作则只是将“理”含蓄隐藏在历史的事例或其它事例中。  相似文献   

7.
刘鹤丹 《周易研究》2007,4(2):80-88
有学者依据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认为《易经》属于原始思维。但事实上,《易经》无论从创作时代还是思维内容上都与原始思维有着本质上不同,《易经》包含着原始思维所不具备的理性思维。之所以误解《易经》为原始思维,主要是投有真正理解《易经》的“立象以尽意”的思维表达方式。《易经》以其意象表达了辩证、整体的宇宙观,并以此指导现实的人世生活,开创了中国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文 《周易研究》2002,1(1):46-53
《易经》和《易传》是《周易》中不同的两个部分。《易经》的产生 ,与上古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是当时天与人、因与果、天命不易与靡常冲突融合的产物。《易经》中最具特色的是辩证的变易观。《易传》实现了由《易经》卜筮向义理的转化 ,“太和”是其人文精神的精髓。《周易》智慧对中西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据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全对,也不全错。正确地说应该是仁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条根据。第一条是《庄子·天道》有“孔子曰:要在仁义”。当然,《庄子》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不必真正出于孔子之口,但是,说它是当日学术界的共同看法,可无疑义。否则庄子是不会这样说的。第二条是《易·说卦传》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当然,这句话是孔子说明《易经》中的卦的,不能就看作是孔子自己的观点。不过,这同孔子贵时、贵中一样,孔子思想肯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不然,说孔子思想与《易经》思想暗合,亦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0.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11.
元和 《周易研究》2020,(1):F0003-F0003
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出版,全书25万字,420页。是李零教授“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一部。该书由“自序”“写在前面的话”“《易经》中的占卜术语”“易经·上经”“易经·下经”“易传”等六部分组成。前附“我们的经典”总序和题辞,后附参考书目。“自序”,由扑克牌讲占卜,将《周易》与扑克牌作类比,阐述《周易》占卜的原理和心理。  相似文献   

12.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13.
《易经》产生于前轴心时代(殷周之际),是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的原始宗教经典。自孔子以后,《易经》走上了理性化的诠释之路,原本反映祭祀文化特征的意义被曲解、被丢失。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元亨利贞”,发现卦辞由祭祀辞和占卜辞两部分构成。首次提出了“卦辞二分法”,使卦辞文本解读从无序走向有序。本文对卦辞的祭祀分类体系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卦辞即祭祀分类辞”的构想,并揭示其文化史意义。本文还对“四德说”、“四季说”、“贞兆说”等代表性说法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卜筮书,但孔子在其中理解到“刚健中正”的思想内容,于是以此精神改造儒家,使之从相礼的小人儒发展成刚毅木讷的君子儒。孔门提倡杀身以成仁,这仁诚的理论与《易经》生生不息的思想相结合,为后来仁学的发挥打下基础。儒家的道德哲学是实践哲学,当代的新儒家如果脱离儒家道德哲学的实践性,会失去儒家的根本精神,他们的学说也只能作为哲学教师课堂上的教材,很难称之为“新儒家”。  相似文献   

15.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易经》领导思想初探李纯任《易经》作为记录周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在领导科学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深入地整理和研究《易经》的领导思想,无论是对领导科学的研究,还是对《易经》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易经》所蕴...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予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植于《易经》。与《易经卜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  相似文献   

18.
论《易经》的人文精神──兼论《易经》非筮卜之书孙希国,李大银“人文精神”是近两年来较为时髦的一个话题。自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了《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后,“人文精神”的讨论逐渐进入高潮。在这场讨论中,一些论者从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当代的人...  相似文献   

19.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