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理思辨     
正说话是口头语言,文字是书面语言,肢体是行为语言,眼神是心灵语言——语言是最生动和丰富的思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说出来的只是随想,而只有把随想写成随笔式的文字后才是思想。宇宙万物,各是各的自在;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呼吸是生命的基础,没有呼吸人类将无法生存.在音乐作品中,会有或长或短的乐句.在乐句中间会有停顿与相连的问题.这里的停顿与相连就是我们所说的呼吸.音乐是人类语言的高级状态.它同语言一样有着句子的长短之分,有着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有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结构性和完整性.它跟人类的呼吸一样,没有呼吸就没有乐句,也就没有了语调和结构,从而就没有了生命.  相似文献   

3.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文章从三方面总结了汉语声调加工的脑神经机制研究:1)声调加工是语言性质,还是语音性质;2)声调加工和音段音位加工的异同;3)声调加工与语调加工的异同。首先,汉语声调加工是语言性质,虽然有右脑的参与,但主要表现为左脑偏侧化。其次,汉语声调是一个独立的语音单位,声调加工与音段音位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最后,声调加工与语调加工在脑神经机制上有一定相似性也有很大不同,虽然汉语语调加工主要是语言性质,但存在明显的语音性质。  相似文献   

4.
李少利 《美与时代》2004,(10):42-43
一、创意贯穿汉字的发展过程 文字的创造和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在人类社会中,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曰:"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解释了汉字的由来,认为汉字是古人从自然万物中"博采众美"而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标识符号.汉字产生的开端具有形象的依据性,因而其造型反映它所包含的信息和意念,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本质美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5.
浅谈文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对文字的驾驭艺术是书籍装帧设计的灵魂.文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字在书籍装祯设计中的运用,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文字的可读性、文字的位置经营、文字的组合形式等.  相似文献   

6.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胡晓光基本观念问题一、佛学是佛陀思想及其实践之学。佛学的研究对于我人而言,是“结论后之研究”。佛陀是正觉之圣,他全证法身,为度化有情,设教传法,以文字语言为道理的载体。佛陀认为他讲的法,是成就法身的道路,同时在其文句中也蕴...  相似文献   

7.
万璇  董世华  蒋存梅 《心理科学》2014,37(1):217-224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障碍,语言交流困难以及刻板行为等症状。已有研究表明,在音乐方面,自闭症者不仅表现出较强的音乐音高知觉能力,而且在音乐表演方面也体现出某些优势。然而,在言语方面,自闭症者除了在言语音高轮廓分辨任务中得分较高外,对言语语调的知觉能力明显比正常人更差,同时,他们对言语语调的产生也存在障碍。本研究不仅可以推进音乐和言语对比研究,而且也为自闭症者言语康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当今许多预言家宣布说,哲学的终结即将到来.他们以多种声音、语言和语调传播他们的断言.尽管他们在意识形态和地理上参差不齐,但他们似乎享有一个共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律活动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心理学分析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法律语言心理学思想的文字表述和研究实践。在西方则肇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敏斯特伯格和卡特尔等人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先驱性研究。二战后,法律语言心理学的中心转向美国,通过法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推动了法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法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立法、司法、守法和违法等法律活动中的语言行为,其任务是研究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法律语言行为。建立法律语言心理学体系必须从立法语言心理学、司法语言心理学和执法、守法、普法等语言心理学的视角开展研究,才能创立一门跨学科的、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