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里,“道”(有时又称为“玄”“一”)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判断。“道”是一切美的根源与归宿,是修道之人获得宗教化审美体验的源泉。早期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中开宗明义地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妙昧乎其深也,故能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能妙焉。”妙者,美也;玄即妙即玄即美。在道教哲学里,如何说明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即是内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本体之“道”,一直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在美学上同样不能避免。作为美的本原的道与作为美的本体之道如何即二即一,即沟通美的本原与美的本体,使作为最…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情仰体系。 一、邀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  相似文献   

3.
二、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本世纪初,在一次道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有一位知名的西方学者,发表了他对中国道教的看法,认为: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由于对“道”的诠释纷繁,作为另念,其适应性很强,因此它是一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教义的宗教,也可以说是没有“神学”的宗教。他的  相似文献   

4.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的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规律)。这个本原的"道"具有什么样的根本性质("玄德")呢?这个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和谐"的性质,"和谐"的法则。老子说:"夫物芸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规律)。这个本原的“道”具有怎么样的根本性质(“玄德”)呢?这个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和谐”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7.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8.
云龙 《哲学动态》2023,(8):60-70
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依“存在实现论”的个性特质,孕育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原初“物”论论域。此论域可用《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一语来标示。它揭示出万物的成就与实现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为中介的关联中达成的。此一原初“物”论论域规定了,“物”在本原上并不是外于人的现成对象,而是经由人之修为工夫所转出的整体性的境域显象。儒家、道家哲学中的为学工夫论与境界论由此被收摄其中。在修为工夫方面,儒家、道家两家工夫的具体进路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落实为“复”“反”“归”“止”的“曲成”工夫。循此修为工夫,“曲成万物”最终指向一个“人”“物”各成其所是而又“独”立超越的“道”境:一方面它是“人”之“道”,是经由“人”“物”相接的修为工夫所转出的人格气象境界;另一方面它又是“物”之“道”,是“物”自身的本真成就与开显。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合外内”“一天人”的精神特质在此独立超越的道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对人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道家、道教共同的基本取向,阐述生命之理、探究延生之道乃是道人乐此不倦的事业。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一生仙游四方,留下许多道迹道论,清代道仙李西月曾整理《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以示后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重人贵生”的生命意识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成就,也是道教“生命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何谓“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与儒学的天命说、佛学的空幻说不同,道家、道教均坚持道生合一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相似文献   

10.
自唐代柳宗元作《辨列子》,对今存《列子》出于战国表示质疑后,学术界颇多随合以为非真本,认为乃后人附益之作,且增窜非实,殊多乖错。但是,道教素尊道家之言,不认为它“迂诞恢诡”,而认为它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宏妙,辞旨纵横,奉之为圭臬。因此撰作道书,多所融摄,成为道教义理不可分之部分。 (一)宇宙生成论方面: 《列子》中的《天瑞篇》、《汤问篇》、《周穆王篇》均较为集中地谈到了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关于它的生成、演变、状态、未来等等。如《天瑞篇》论宇宙本原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