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2.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3.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1990,(1):6-7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重振全真之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戒律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言行准则,学道者当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相似文献   

5.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入道之慈航。是道教徒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故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严以积功累行。三洞诸经中说戒甚多:有《初真戒》、《三皈依戒》、《中极三百大戒》、《积功归根五戒》、《天仙大戒》……这些戒律皆为前贤祖师所授。对道教弟子的言行举止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详细说明。上述戒律中《积功归根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是每一位玄门弟子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戒律之一。《老君戒经》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  相似文献   

6.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8.
周贵华 《法音》2004,(10):5-16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如来藏思想可以追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的“心解脱”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解脱是中心论题。而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贪瞋痴之烦恼。由于心与烦恼紧密相关,认为断除烦恼应从心上着眼。结果,自然将解脱问题与心联系起来。在《阿含经》中成立最早的《杂阿含经》  相似文献   

9.
佛祖言语     
《法音》2006,(8):1-1
佛智谓水庵曰: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实录)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2006,(8)
佛智谓水庵曰: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堂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实录)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5)
正第二章南山律宗之教一、什么是南山律宗(一)释名南山律宗是由曾居终南山的唐朝道宣律师基于"四分律",融摄其他小乘律部和大乘教理而契合汉地机缘开显创立,以戒律作为主要诠解内容,以持戒作为主要修行方式,而兼行进修定慧六度以得解脱成佛的佛教宗派。"南山",是终南山(地处陕西省秦岭)的简称。因道宣律师在此撰写著作,研弘戒律,后人便尊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全真道授戒的珍贵文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图书馆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线装古书。其中有三种清代全真道传戒授戒的珍贵文存,一种为同治十二年受戒弟子王信祉领受的《太上真传守戒必持》5本,包括《初真戒》1卷、《中极戒》1卷、《天仙大戒》1卷、《守戒必持》1卷、《登真箓》1卷;一种为光绪三十四年受戒弟子范德寿领受的《初真戒律》1卷;一种为同治十三年房永谦抄写的《玄都律坛威仪戒律全部》抄本,这三种珍贵文献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清代全真道士传戒授戒的相关情况,为我们研究全真戒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明清时期,道教主要…  相似文献   

13.
信仰的落点     
悟凡 《法音》2019,(4):68-70
正禅法是心法,自古以来就这样讲。为什么说禅是心法呢?一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祖师也说,"千尺丝纶方垂下,一波才动万波随。"说得似乎很高妙,实际上不离贪瞋痴三字,于我辈而言,"无"是多么不易,"无挂碍",方称"平常心",方是"无杂相"。自性本来平等,因之而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平等的,也是圆满的。然而众生生来不一样,因为不一样而有差别,因为差别而有种种对待,善恶有无、多少是非、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传授法术的道团,它的戒律必是实用的,而不是一般的伦理化的,《女青鬼律》的戒律就是这样的,从中我们可以推理出戒律设置背后的原因、动机和五斗米道初期的特点、传法内容,即以道为父母,以道民为种民,以合气为成仙之法,其规则制度实际是严密的,而非空疏的。《女青鬼律》现存六卷,其中大部分为呼名治鬼之术,但其中三、五两卷却包含戒律的内容。其戒律内容是对教权神圣性的保护,对圣  相似文献   

15.
定慧等持──追忆我跟随应慈恩师闻法因缘申宝林今年八月三十一日为华严座主、拈花老人示寂三十周年之期,为缅怀其一生弘法利生光辉业绩,追忆我跟随恩师闻法因缘及南京华严法会举办的经过。1946年,师应江苏南通净土庵礼请,开讲《普贤行愿品》,我每日恭预法席闻法...  相似文献   

16.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道士受戒后的凭证),以为凭据。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识的意义从属于道德修养或政治需要.清初以降,这种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出现了变化,清初孟学研究的种种特点便是明证.黄宗羲之孟学注重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将“性”与“习”相联系,重视客观之“习”对人性之道德修养的作用;将“学”与“良知良能”并重,凸显孟子尊重知识的形象;借“人心道心”之论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而对客观现实的肯定使得知识具有了突破以道德为基础的传统束缚的孔道,成为乾隆年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重知思想”之先导.由此,传统思想中知识逐渐脱离道德权威的钳制而具有了独立的、前近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菩提一叶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灭贪瞋痴,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法句经·双品》 佛法讲求实行,如果光是诵读而不认真地守戒施行,就好比替别人放牛,早上放出晚上如数交还牛主。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惭愧为严服,惭为制象钩,惭愧令心定,无惭丧善根,惭愧世称贤,无惭禽兽伦。若人以利刀,节节解其身,不应怀恚恨,口不加恶言。恶念而恶言,自伤不害彼,节身修苦行,无过忍辱胜。唯有行忍辱,难伏坚固力,是故勿怀恨,恶言以加人。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恨。在家多诸恼,瞋恚故非怪,出家而怀瞋,是则与理乖,犹如冷水中,而有盛火燃。憍慢心若生,当自手摩顶,剃发服染衣,手持乞食器,边生裁自活,何为生憍慢?俗人衣色族,憍慢亦为过,何况出家人,志求解脱道,而生憍慢心,此则大不可。曲直性相违,不俱犹霜炎,出家修直…  相似文献   

20.
新编《三字经》李汉秋,郭曰方人之初无恶善习不同分愚贤昔孟母曾三迁教有方德为先。玉不琢不成器勤磨砺莫贪逸个人事宜自理不依赖学自立。盘中餐来不易范仲淹划粥食比德学比才艺吃和穿不去比。孝父母知根基不要当“小皇帝”女缇萦解父急小黄香能温席。尊师长重教育程门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