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年闲读书     
成轩 《思维与智慧》2009,(10):16-16
年少时,为考试读书;年轻时,为职业考试和职称晋升而读书。那一类读书,实在说有些无趣。恍忽中,我已人到中年,却在闲下来的日子,读一些闲书,反而尽得读书之乐。  相似文献   

2.
人常于两难之境中耗费时间与精力。所谓鱼与熊掌总想兼得,如何不难?特别是在做人方面,列是如此。但,有时又必须去选择。选择之后,归纳为三条。一曰神仙之乐。完全脱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骄骄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超然“物”外,超然“世”外.能俯视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处高,这种精神贵族式的潇洒,令人出神入化、此为神仙之乐二曰俗人之乐。能从俗亦好。没有“琴棋书画、诗、洒、花”.就去醉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安贫乐富,甘于平凡,忙忙碌碌,此为俗人之乐,也是大众之乐。三曰小人之乐。一…  相似文献   

3.
《孟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乐”的思想,包括《尽心》篇中提出了“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命题和君子之乐,以及与君子之乐相对的王之乐等.孟子的乐思想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诚之乐为统领,诚之乐贯穿于君子三乐和王之乐之中.君子之乐以事亲、守身为本,以家庭亲情之乐、道德修养之乐和社会教化之乐为要,从而实现仁义道德从亲亲为大的血缘亲情向以个人道德魅力化育天下英才的道德完善和升华.“与民同乐”的王之乐奠基于君子之乐,又高于君子之乐,是一种圣人之乐,其根基和要旨仍然是仁义.  相似文献   

4.
杨勇 《孔子研究》2023,(1):83-90+159
作为情感的乐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被先秦诸子尤其儒道两家赋予丰富内涵。孔子之乐有圣人气象,但并不是严肃、偏道德性的“乐道”,而是道、物、事、人兼有的庸常之乐,乐无所不在并与生命合为一体,可称之为“浑涵之乐”;孟子则将乐分为五个层次,以君民同乐最高,乐被赋予政治意涵,同时其道德性也凸显。此外,孟子性善论视域内,乐的形上意义被发掘并被统摄于善,有“乐善”之说,本质是性、情打通;老庄道家主虚静平淡而排斥情,故老子不言乐。不过庄子以乐发挥“逍遥游”之旨,乐得到新阐释。“天乐”“至乐”说,乐上升至天地境界,哲学性被提升至最高级。  相似文献   

5.
宋斌  原琦 《管子学刊》2012,(3):76-81
在《论语》中,“孔颜之乐”有“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曾点之乐”三种表述。其中,“曾点之乐”因为文字关联之细致、意蕴之丰富,成为我们理解“孔颜所乐何事”的最佳凭借。参考海德格尔旨在通达人类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在将儒家文本相互勾连印证之下,我们可以将“孔颜之乐”显示为基于“天人感通”机制的“一以贯之”之乐。  相似文献   

6.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相似文献   

7.
看,兄弟们同居共处,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象亚郎头上珍贵的油,流到胡须上,又由他胡须上,流到他衣领上。又象赫尔孟的甘露,时常落在熙雍山;因上主在那里赐福,赐生命直到永远。(咏:133篇)兄弟团聚之乐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者基于幸福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指出孔颜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带给他们的不是乐而是苦,孔颜二人只有或超越或辩证地转化这些外在条件才能获得"道德之乐"。从这一幸福观出发,"孔颜之乐"就是从"物质之苦"中获得的"道德之乐",是"苦中作乐"。而从《论语》文本出发,孔颜二人拥有知足常乐、视贫贱如富贵的幸福观,他们能够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箪食、瓢饮、陋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获得幸福。在这一幸福观下,"孔颜之乐"不仅是"道德之乐",亦是"物质之乐",即是"乐中之乐"。  相似文献   

9.
救恩的喜乐     
世上有许多贤人哲士,包括圣经作者之一的保禄,他们都告诉我们许多喜乐的秘诀。伯多禄也有他喜乐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救恩之乐。换言之,基督徒在试炼中有暂时的忧愁(6节),此时如何才能喜乐呢?在《伯多禄前书》1:3-13。伯多禄教导我们一个好方法,就是思想救恩之乐。以下我们分三方面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多次提到无声的音乐,如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潜的无弦琴,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及礼记中的"无声之乐"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命题均是对有声之乐的排斥,而对无声之乐备加推崇.然而它们深层次的内涵与美学意义则大相径庭.若不仔细分析,极易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集中对这些命题做了分析,以期对它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西古来的情形,伦理学可理解为“人生实践之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类应当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生活得合理且令人满意。 人生是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实践中可循之道,而不是逻辑上完美无缺的规则。脱离开人生的伦理事实,单凭理想或某种先定的理论基础作根据,造出的很可能只是伦理幻想,甚或是伦理恶作剧。 概括地说,中国伦理的人生具体追求,计有生存、享乐、家业与儿孙、人格四项。人生的第一位基本的追求,即是活着,即是生存。饮食口腹之乐、男女性爱之乐之外还有交往言谈之乐、调笑嬉戏之乐、戏曲社火庙会之乐、节庆与婚丧礼仪之乐。中国人是脚踏实地的民族,不喜欢多沉浸入那些虚无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音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六代的乐舞、隋唐的大曲、明清的曲艺到现代音乐,无论在表演还是理论上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先人就已经将目光从音乐的表现移开,透过现象寻求音乐的本质,故有了“无声之乐”的理论。“无声之乐”即没有声音的音乐,人的听觉器官无法感受的音乐,必须用心去聆听的音乐。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都有“无声之乐”的观点,但在内涵上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正三十多年来,在气势宏阔华彩斐然的中国书装艺苑,笔者曾经欣赏过不少老中青设计家的系列杰作,那非凡的创意、新颖的构成、挺秀的字体、精美的插图,无数次地给我以喜悦、温馨、视觉美感与读书之乐。这其中,我的老师曹辛之、张慈中、张守义、郭振华等前辈和众多生机勃勃的中年同仁,用虔诚的心血培育出有中国气派、有时代特色、有艺术品位的设计之花,  相似文献   

14.
正不要把你的人生态度强加于别人讲庄子,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看鱼,河水非常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鱼儿在游。庄子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相似文献   

15.
学会安宁     
下午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大教堂,有一扇纪念垂钓者的守护圣徒、作家艾萨克·沃尔顿的彩绘玻璃窗,在那窗子的基座上有四个字——学会安宁。这不仅限于钟情于垂钓艺术的人而言,也是对所有向往安宁之境和怡然之乐的生命个体所说的。然而,在这个空前繁忙的欲望年代中,人类忘记了安宁这位老朋友,与之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老子》中提出的“音乐相和”说与“大音希声”、“五音”的对立范畴,普遍地理解为是对“有声之乐”的肯定,甚至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和音乐的代言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老子》全书以“无”为本,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旨在泯灭一切文化成果,对于人为之乐亦是如此,以无声之“道”否定有声之乐,其消极作用是显在的,故对此予以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基于“道”之本体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意会之蕴,及客观上显现出审美经验的普遍规律,则当另作别论。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含有"中正"、"时中"、"用中"等内涵。孔子不仅以中庸思想作为"为人"与"为政"的原则,同时也以中庸来提升精神境界。"孔颜之乐"从实现原理来看是一种"自得之乐",其发生于德性的不断实现过程中。因为中庸是德性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所以发挥中庸精神是获得"孔颜之乐"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中庸思想为世人培养人生"乐趣"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乐记》把理想之乐上升到“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高度,这是典型的以美导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内在义理。乐能够以美导善,前提就是乐能够表现人的共同本性,因而当乐反过来对人产生影响时,理想的雅、颂之乐以其和谐的精神,具有使人同心同德的功能。“乐者为同”也意味着人们应该以和谐之乐进行反躬,即“反人道之正”,通过“穷本知变”,把“乐之道”和“人之道”紧密联系起来,使“乐之道”富有了生命美学的内蕴。  相似文献   

19.
坚持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但是,即使能坚持读书的人,也往往会钻牛角尖。  相似文献   

20.
读书似品茶,如喝酒,若弹琴,像下棋。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戚继光有句名言:“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只有沉浸其间方可体味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