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依据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现于前面所讲“变”“化”部分稍作如下补充: 六爻不动则不变,动则必变,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是为爻变。爻变,有变回头之生,有变回头之克。凡“用神”、“元神”宜变回头之生,不宜变回头之克;“忌神”,“仇神”宜变回头之克,不宜变回头之生。六爻安静,旺相之爻可以克休囚之爻,亦可以生休囚之爻。卦有动爻,能克静爻。而静爻不能克制动爻。凡卦有动爻,动而必变,变出之爻能生克冲合本位之动爻,不能生克冲合它爻,而它爻与本位之动爻,亦不能生克变爻。如子月卯日测得《坤》之《晋》。  相似文献   

2.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相似文献   

3.
卦变说探微     
《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易传》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即是说《易经》六十四卦本身是处于随时变动之中的状态。“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正是这种爻变而成卦象之变的基本思维,引导人们不断地寻求变化之道,并逐渐形成逻辑的理论体系,从而产生了卦变之说。虽然说卦变者言人人殊,但却都遵循一定的体例。历代言卦变者,主要…  相似文献   

4.
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摆正位置--也谈"变亦变,不变亦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4期转载的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的文章 (以下简称为变文 ) ,旨在引起同仁们对中医的关注 ,广开思路 ,展开讨论 ,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但究竟如何认识中医 ,中医到底如何变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此 ,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 ,这种认识应当是共识的。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认识中医的变与不变。当我们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 ,让人想到现实的中医在变的问题上颇为混乱。仿佛给人一种感觉 :…  相似文献   

5.
惠能得法衣后是逃亡、遁隐的生活,而使他重露头角的一件事是“风幡之争”。这件事按《法宝记》的记载如下: “时印宗问众人:‘汝总见风吹幡于上头,幡动否?’众言见动,或言见风动,或言见幡动;不是幡动,是风动。如是问难不定。惠能于座下立答:‘法师,自是众人妄想动与不动,非风幡动,法本无有动与不动。’法师闻说,惊愕茫然。”对这件事的争论及解释很多。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提到此事认为,惠能是运用了僧肇《物不迁论》中的道理。这种解释是否合适,笔者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读《易》和规《易》的目的,在于学习《易经》的道理和研究《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中受到启迪,进而有所顿悟,然后,把所有发现的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易算》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易经》所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来自于《易经》的内容和研究(易经》的四大原则,即交易、简易、不易、交易.所谓“变易”,是指宇宙间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中的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和运动之中.“不易”,系指宇宙间万物旨变的条件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即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这就是万物皆变的事实水不变,…  相似文献   

7.
逻辑常项简称常项,它与变项是逻辑学里的一对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常项相对于变项而言,是同一类型的思维逻辑形式内的不变部分;变项相对于常项而言,是同一类型的思维逻辑形式内的可变部分。在某一类型的思维形式里,无论变项如何变化,只要常项不变,这一类型的思维形式就不变。如果常项变了,这一思维逻辑形式就变了。常项在思维逻辑形式中起决定作用,它是区分思维逻辑形式的标志。这是二者的区别性,可谓之对立性  相似文献   

8.
陈华鹏 《天风》1997,(3):25-25
变与不变 经文:“都因自己无知。”(弗4:18)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变得使人眼花缭乱。 于是,有人似乎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生,奉行起“宁可潇洒二十年,决不累活一百步”的短命哲学,追求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错矣,这个世界是在变,但是神的审判决不变。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生命之光,语文是文化之根,语文是灵动的,灵动的语文需要语文教师独具慧眼,捕捉契机,激发参与,让学生共同领略语文的满眼风光,使学生徜徉在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学习、灵气十足的课堂,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变与不变 经文:“都因自己无知。”(弗4:18)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变得使人眼花缭乱。 于是,有人似乎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生,奉行起“宁可潇洒二十年,决不累活一百步”的短命哲学,追求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错矣,这个世界是在变,但是神的审判决不变。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也许早有人怪我太麻烦太嗦了,这则典故谁个不知?后世每每叹服王戎的高明,并把“道旁多苦李”奉为至理一路...  相似文献   

12.
第八菩提心不动地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入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此出不动地名,显愿波罗密圆满也。不动者,谓不为烦恼动。八地烦恼障断尽,断德等同四果阿罗汉故。又不为功用动,七地名有功用行,入灭定时尚须作意,有微细功用方能入;八地任运能入,不为一切分别动故。七地菩萨,欲求胜前之善根,数数修习,入不动地。从空定起,能一时分身,遍于微尘刹土,承事诸佛,饶益众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须人牵挽,其行甚缓。今入大海,乘风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萨至此,任运自可成佛,决无退转。由无量大愿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圆满,故能任运成就佛法,饶益众生。  相似文献   

13.
书法,以多变的造型与灵动的线条给人美的享受。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的书写示范和引导是写字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取书写技巧的最佳方式。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人手,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地了解范本中的技巧及技法的表现程序。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对低年级写字教学的规范示例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法印     
梵语Dharmamudr意译,又称"法本末"、"法本"、"忧檀那(udn)"等.法,指佛法,印,指印记、标帜.法印,是指佛教的标帜、特质,是证明是否为真正佛法的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变不动  相似文献   

15.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两者是“不变”与“变”、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两者也可以说是“一”与“多”、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日新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20 0 0年 4期《医学与哲学》发表了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教授《变亦变 ,不变亦变》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的两篇具有学术争鸣性的文章 ,读后颇有启发。两篇文章都提出中医学术要“变” ,我完全赞同 ,但涉及“变”的具体内容和观点 ,在某些地方略有不同。现在我按照《医学与哲学》编者提出的“欢迎大家参加讨论”的要求前来参加讨论。1 变与不变的辩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 ,我们的宇宙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 ,世界上所有一切事物 ,也都无时无刻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所以 ,“变”是绝对的。恩格斯也曾说 …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周易》的宏观管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和深刻影响,揭示了《周易》经国治世的实用价值。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唯变所适、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宏观调控原则;三、“损上益下、民悦无疆的治国方略;四、“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决策方法;五、“通其变,使民不倦”的货贿流通观念。这些思想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也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方用 《现代哲学》2013,(4):101-108
"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考察历史,他主张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历史的价值在"现代"。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不仅是对将时间理性化、形式化的纠偏,其时间与生命内在关联的讨论,也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  相似文献   

19.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是读书一境,亦是人生一境。一空谷,一几,一茶;书在手,有鸟声静响。四野动,风动,水动;心不动,无闲事扰人。  相似文献   

20.
人生如月     
正月亮一直挂在天空,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节奏自顾自地阴晴圆缺着。寂寞的夜里,因为有了月亮,而平添了许多的诗情和画意。我爱月亮,爱她的"变"与"不变"。她的"变"在于没有一直圆满,但也没有一直缺失;她的"不变"在于她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变,让她少了单调乏味,多了情调雅趣;不变,让她少了捉摸不定,多了韵律兴致。我最爱她的宁静而不张扬,像一个冷艳的美人,从不浓妆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