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说金庸     
金庸小说横空出世,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景观。一个小说家能做到金庸这样,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的。金庸是一个谜,为了更传神地解开这个“谜”,这里使用了一种“天方夜谭”式的隐喻……———作者题记缘起:金庸何许人也?世人难为其说曾遇一风尘异人,讶其多识,偶与言及金庸,其笑谓:“此卿本佳人,前身曾是一代名妓!”大惊异,茫茫然追问谁何?但笑不语。将去,乃告以清人吴梅村两句七言行歌,曰“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才知其隐射竟是那个致使大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苏州名妓———陈圆圆!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  相似文献   

2.
八百年显耀,六百年遁世 1983年,一篇署名王剑霓的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在《地名知识》杂志上发表,同年12月1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布信息:山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太原西南蒙山北峰找到了被埋没六百多年的北齐大型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3.
金庸是蜚声中外的武侠小说大师,他生于1924年,今年是其90华诞。金庸一身江湖侠义之气,可谓江湖群龙之首。虽已年过九旬,可他仍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到处讲学游历,这与他坚持独到的养生秘笈密切相关。金庸保持了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他说:“我们中国人认为,虽然死不可避免,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的,应该去帮助别人,心平气和的,讲究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4.
众多的“武侠迷”对金庸的小说爱不释手,而金庸先生《连城诀》中的一段故事更令许多读者难以忘怀: 铁骨墨萼梅会笙有一本《连城剑谱》,异常珍贵。他的三个徒弟万震山、言达平和戚长发为争夺这本剑谱不惜杀死师父,并同门相残。一日,万震  相似文献   

5.
情深不寿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乾隆送给陈家洛一块玉佩,上刘:“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些吃惊,甚至不以为然。如此说来,用情不必过深难道是爱情的真谛了?那时候,正是爱得死去活来的年纪。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认为金庸大侠是命运的宠儿,备受胜利女神的青睐。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作品的影响力,这一点堪称奇迹,让人仰之弥高。读了《金庸传》,方知他历经过情场失意、中年丧子、事业磨难等人生苦痛,或者说是灾难,但他勇敢地活下来,积极地面对生活,最终成为杰出的成功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宋朋超 《美与时代》2014,(7):110-110
行为艺术在中国一直游走在社会及艺术的边缘,艰难地前行。“八九现代艺术大展”是中国现代艺术的谢幕礼,而行为艺术是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吴山专在这里做了一桩“大生意”,既延续其一贯的创作风格,亦旨在反抗美术馆体制、美术理论家的“霸权”、商业化对艺术领域的渗透。作品意义在生效之时,产生了双重悖论,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田有禽,利执言”新解高潮“田有禽,利执言”是古今治易者聚讼的焦点之一。李镜池从闻一多说,训“言”为“讯”,“执言犹执讯也”,“故讯问之讯谓之言,俘讯之讯亦谓之言”。高亨先生《周易大传今注》援李鼎祚注引苟爽之说,将“执言”解释为“执行其言”,尚秉和谓...  相似文献   

9.
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我对“度”可谓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学哲学初识了它的“不凡”,更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实践的亲身感受。在我眼中,“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概念,而是一把影响人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双刀剑”。凡事有度,适之最难。“度”的这一边可能是阳光灿烂,“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砒霜性太毒,适度能救命;人参本大补,多食亦伤人。  相似文献   

10.
新派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青年读者中影响甚大,书中描述的魔教即是宋元时代的“明教”,更早在唐代则是摩尼教。小说作者金庸先生不仅是武侠小说名家,而且对宗教史也有研究。他说,摩尼教的本山是在西域大漠之中,昆仑山光明顶上,离东土十万八千里,当年只有唐僧西天取经才去过。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前不久收到了一封来信,写信人是一位在广东打工的年轻姑娘,她在来信中提到了她的一些苦恼,现摘要如下: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同乡的姑娘,她比我大1岁,说她是女孩,确是女儿身。但她的装束打扮,一举手一投足,甚至心理活动以至思想都是男性化的。她结实魁梧得使一些男性都自愧不如。一  相似文献   

12.
朱熹尽管批陆为禅,其学亦吸收了佛禅的“明心见性”思想。陆九渊虽自谓“心即理”之说得自孟子,实亦受到程朱影响。要之,二人都讲道德本心,分歧只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上。朱子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实则在“道问学”上用力较勤。象山强调“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但亦未尽废“道问学”。朱批评陆自信太过,陆则以朱为支离。然而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朱陆之学得以相辅而互补。  相似文献   

13.
《庄子·达生》“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必须结合《周礼·考工记》“梓人为筍、虡”的相关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传统加以理解与验证。“■”是悬挂钟、磬之类大型组合乐器的木质结构,具有“承重”与“发声”的双重功能,雕刻猛兽作装饰,从而收到“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的美学效果。树木的原生形态与“■”体装饰动物之间天然的相似性,尤能凸显其“拨尔而怒”的猛厉神态。这种“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受到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双重思想影响:一方面,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审曲面势”的工匠文化传统,亦遵循儒家“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知者创物”思想原则;另一方面,也是老子“大制无割”的政治思想在造物活动中的逻辑延伸,而且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特殊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在“遵循”与“创造”的守正创新中亦探索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前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后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两者的统一只有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方能得到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或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是执行马克思晚年“政治遗嘱”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守正性产物,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创新性产物。  相似文献   

15.
王堃 《管子学刊》2013,(1):124-126
自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渐成浩如烟海之势。而究其论域,亦无非心性、礼义、天人之类,主旨大体未离牟宗三“尊孟抑荀”的道学派言说,亦难得有洞见深入、蔚为大观者。而自80年代柯雄文的“道德认识论”等接近实用主义的论域传入,非本质的经验主义在荀子研究中大得其道。  相似文献   

16.
︽摩诃止观︾片论之二王雷泉四、念佛、持咒、读诵、忏悔与四种三昧智的早期著作《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将禅定分作“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等四类禅法,《摩诃止观》则与此不同,整合为“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  相似文献   

17.
敏昶 《中国宗教》2023,(10):12-14
<正>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畅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参与,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盖琛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07-107
金庸的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在金庸的笔下塑造了各种形形色色人物形象,其中郭靖和杨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郭靖和杨过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不仅仅是生活经历的缘故,更是蕴含着儒家和道’家两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9.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大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寻绎并重新阐释其“教行不拘而灭识”和“观密作用”两大禅学思想。“教行不拘而灭识”强调消解是非、分别,是无所住中所生之自性清净心,亦是“灭识”而归于无上妙道;“观密作用”与影响后世极为深远的南宗洪州宗马祖道一的“作用是性”禅学思想颇有关联。我们考察“作用是性”很难径直判定属于马祖的原创,从禅学思想渊源角度,可以上溯至慧安禅师,实际上“观密作用”是马祖“作用是性”禅学思想更早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