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日的一篇文章中,心理学家提出:太爱竞争是一种心理障碍——它融合了强迫、白恋、神经质、妄想和偏执症状的综合症。太爱竞争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以及和他人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它会引起家庭破裂,造成和他人关系僵滞,甚至给工作带来毁灭性灾难。  相似文献   

2.
尊重——文明社会的标尺李绥州尊重,是社会的一个运行法则,是一物对他物价值的认可与承认,也就是在自己得以生存的条件下,给他人一个生存的机会,一种表演的可能性。正是有了这种宽容与仁慈,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才显得丰富多彩。这是进步的原因,也是进步的结果。尊重...  相似文献   

3.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  相似文献   

4.
主角     
正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个暗示,一种鼓励、启发,或是真诚的关爱。这些态度可能丰富他人的生活,但这没有可能发展成为——代替他人的生命。我们当不起完全为一个人而活——即使他人给予这种权利。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绝对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许的事情,是另一种勇气。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很正当。  相似文献   

5.
"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今天我们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在古代孟学诠释及一般语境使用中,"与人为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采善于人、知人善任;助人向善、乐道人善;仁者情怀、一体大同。今天使用"与人为善",更多的是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意地理解、对待他人,热心帮助他人、团结他人共同进步;要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体现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和友善的行为。从"与人为善"的古典诠释看其现代意义,可以说它是君子最高的美德,也是一种很高的政德修养,是群众路线和民主精神的一种古典表述。  相似文献   

6.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其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往往是在他人的指导下或是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的,开展评价活动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其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往往是在他人的指导下或是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的,开展评价活动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感恩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这句话所表达的不是一种现状,而是一种追求,完全做得到的人并不多。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宽阔的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等待     
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等待,直到自己两鬓苍白,才得到他人的认可;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企盼,直到自己的死神来临,才得到世界的肯定;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渴求,直到自己的肉体消失,才得到后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提出“推己及人”是中国化语境中的一种人心理解方式,其主要的特征是通过虚拟他人所处情境从而自我体会以通达他人内心世界;与西方科学主义的人心理解方式和解释学的人心理解方式相比较起来,“推己及人”的人心理解方式具有主体性、鲜活性、完整性及拟真性的独特价值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妒忌是指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的俗称是“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愧、怨恨、恼怒甚至有破坏的负面感情。  相似文献   

12.
主流的社会认知理论对他人身体持有一种观察性立场,并认为他人身体之于他人心灵乃是某种无意义的、因而是待解释的物理现象。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并且是植根于对象化立场的解释;与之相对,我们需要对他人身体行为的被给予性模式作更精确的刻画。为此,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关于他人身体与心灵作为"表达之统一体"的格式塔理论,并进一步分析了梅洛-庞蒂有关身体表达的四个操作性概念,从而揭示出身体表达的生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借智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创新,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创造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力戒与他人重复雷同。然而,创新还需要从人类智慧“母体”中广汉营养。在创新方面建树卓越者,大多善于采撷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思想精华,巧借他人智慧为我所用。勿怪大科学家牛顿登上成功的峰峦,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借智创新,决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食别人的智慧果,更不能剽窃他人的成就。而是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对借得的知识财富加以补充、引申、移植、综合和升华.进行再加工,创…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疾病治疗思路或模式显得相对单一和笼统。全面的、细化的疾病治疗应包括病因治疗、病机治疗、症状治疗、体征治疗和指标治疗五个方面。以湿疹和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为例介绍全面的、细化的治疗皮肤病思路,期望这一思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疾病治疗思路或模式显得相对单一和笼统.全面的、细化的疾病治疗应包括病因治疗、病机治疗、症状治疗、体征治疗和指标治疗五个方面.以湿疹和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为例介绍全面的、细化的治疗皮肤病思路,期望这一思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尊重,每个人也都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不是流于嘴上的唯唯诺诺抑或无端夸赞,更不是溜须拍马的曲意迎合。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把对方当回事,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0.
引言合群性(affiliaton)又称乐群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积极接近他人,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倾向,以及被他人接受,认同的程度。合群性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交往活动以及社会化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合群性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交往的能力和水平。而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合群性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