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运设计     
我想,倘有来世,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譬如说一个人很笨,这该怨他自己吗?然而由此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却完全要由他自己负责——饱受了轻蔑终也不知这事到底该怨谁。再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丑,相当丑,再怎么想办法去美容都无济于事。这难道是他的错误是他的罪过吗?不是。  相似文献   

2.
学会自尊     
一位内地青年,因工作需要,被公司委派到香港出差。回来后,与朋友谈起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他感慨良深。对香港各种周到的服务记忆犹新,而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那些服务员在“上帝”面前从容自然平等的态度。他还特别提到负责他房间保洁工作的一位老太太,她高高兴兴地干完自己的工作,极其坦然地  相似文献   

3.
采用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对109名大学生对代表自我和他人的刺激词的态度差异进行测量,从而探讨内隐自尊的特性。结果显示: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对自我持有一种内隐的积极的评价或态度,对他人持有一种内隐的相对消极的评价或态度。具体表现在:(1)内隐自尊的特性是将自己与积极的评价和情感相联系,将他人与消极的评价和情感相联系;(2)自我姓名激活的积极的内隐自我态度比一般性自我词更为强烈,而他人姓名激活的消极的内隐态度比一般性非我词更弱。本研究表明,EAST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并可以同时获得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隐态度的强度和方向,为内隐自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但其应用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4.
王善波 《学海》2023,(2):192-197
信任的本性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共同论题之一。信任是一种由信任者、被信任者及其行动构成的三元关系:某人A信任另一个人B从事行动Ф。而对这种信任关系本质的理解分为三种:信任是信念;信任是情感态度;信任是认识态度。第一种信念信任构成传统信任本性理论的主题,并把信任与依赖等同起来。第二种情感信任通过批评信念信任观得以形成,而第三种认知信任既是对情感信任的延承和反对,又是对信念信任观的某种程度的回归。后两种信任的共同性在于把真正的信任与纯粹的依赖区分开来。对信任本性的不同理解对应着不同的说明:信念信任通过证据主义、信任与依赖的等同加以说明;情感信任主要来自乐观主义的善意或承诺的说明;而认知信任则诉诸知识论的论证。这些不同说明可分别归属于内在主义的与合理性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笨教是西藏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宗教。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因而人们很难确切地了解其产生与演变的历史,即使在一些藏文史籍中有所反映,也仅是一些零星的材料,而且较为混乱。如,关于笨教的起源,有的书上说是由吐蕃第一代赞普——聂尺赞普时策米兴吉母杰所创;而有的书上又说笨教应产生于吐蕃第八代赞普——直贡赞普之时的兴饶。但我认为,作为西藏原始宗教的笨教,从它最初所崇拜的宗教观念来看,决非产生于吐蕃赞普出现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相似文献   

7.
主雨薇 《美与时代》2014,(2):107-108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假若你看过这本书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是达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不意味着因为“好”所以“美”,而是带有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也许我们在其中会感到痛苦难当,感觉无可奈何,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出世”,以一颗纯净免俗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寻常,而且波澜不惊。如若做到心中留下美,出世人生美,就无需空谈纸上美。  相似文献   

8.
何为快乐?快乐是因你对客观事物的满足而带来的心理愉悦,是一种快活的心态,是一种美丽的心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体验。它不由客观事物本身所决定,而是由你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看法、态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身份证掉了,怎么办?” 当小孩子用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考大人,看到大人答不出来的窘态时,会说:。平常骂我笨,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现在轮到你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脑筋急转弯变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的融合剂,因为它不是正经八百的道德问题,也不是要取得严肃的科学结论,它巧妙地将不平衡的杠杆偏向另一边,让优势的一方发窘出丑,让原来居于劣势的一方取得暂时的优势。难怪可以大发利市,一集又一集地卖。  相似文献   

10.
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自觉、志愿地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好的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情感是责任的动力,态度是行动源泉。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责任感,对人、事、物就会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样如果一个基 督徒不具备责任感,他在灵性的追求上就缺 少了可靠的保证,在信仰上就会滑向逃避主 义、世俗主义,市侩主义。 现代人不大愿意为自己的行为、灵性保 持一个肯负责任的态度。就像我们的原祖亚 当、厄娃一样,“你给我做伴侣的那女人把果 子给我吃,我就吃了……那蛇诱惑了我,我就 吃了。”(创3:12—13)这个始终不…  相似文献   

11.
总裁选才     
公司总裁是个小个子男人,睿智的思维让他事业上一帆风顺。我负责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所招聘的人才总裁几乎部不如意。这天,他对我说:“小王,下一轮招聘,我给你示范示范。”  相似文献   

12.
总裁选才     
公司总裁是个小个子男人,睿智的思维让他事业上一帆风顺。我负责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所招聘的人才总裁几乎部不如意。这天,他对我说:“小王,下一轮招聘,我给你示范示范。”  相似文献   

13.
本主要介绍了态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模型——双重态度模型。该模型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该模型中内隐态度的界定;双重态度的理论假设;基本类型;双重态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另外本还回顾了有关双重态度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会预警系统与心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探讨了对社会不稳定因素预警的需要,以及社会预警系统对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行政决策的意义。社会预警系统是一种系统的社会态度调查网络,通过对公众对社会事物的态度调查,预见其可能的行为反应,将不稳定事件化解于未然。然后,介绍了国外承担社会预警职能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实践。最后,讨论了社会预警研究两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态度与行为反应的关系,调查抽样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有个日本青年,大学毕业后,不知做什么好。最后,他脑海里产生一个很笨的想法:嗨,到外面逐个做市场调查,不就可以知道哪类工作适合自己吗?这时,他大女儿刚出世,他并不富裕.日常生活开支霍地大起来.他有些心慌,感到如钻进一条看不到头的隧道,不禁打起退堂鼓:不如随便找份工作算了。最后,他制止了自己。两年后,他对40多种项目做了10年的损益计算表、预测平衡表、资金周转表及组织结构图。所有文件加起来,竟然有10多米高。一些求职者知道后,把他当成笑料,传开去,他越来越有“名气”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文化为本世纪最主要的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电视文化对大众的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西方学者对电视文化的批判态度及其观点,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电视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电视文化是现代社会或信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和印刷文化(书本文化)有本质的不同,电视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这为众多学者所公认。贝尔明确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孙利天:寻求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态度与时代精神。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由和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态度。从较深的理论层次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存论的哲学,而不是自然...  相似文献   

18.
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两个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两个假设齐修远一在关于科学、特别是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哲学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由如下两个假设引起的重大争议:一是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本身,在价值上是否(或能否)是无涉(value-free)的或中性的?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或客观态度,...  相似文献   

19.
论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纳妾婚俗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华耶稣会士在发展信徒时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对那些纳妾者能否施洗?“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畸形婚俗,耶稣会士们对此持否定态度,在吸纳信徒时对“多妻者”给予排斥。这种“受洗”与“授洗”之不苟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负面造成了一定冲击,其文化、道德意义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西方医学对老年痴呆认识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对意识障碍与老龄期必然相关的认知、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谓的"古典时期"的疯狂与理性的对峙、精神病学的诞生和近代分类医学体系中的老年痴呆以及19世纪末阿尔茨海默病命名及现代研究。在该疾病的认知史上,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科学地认识它,甚至是对该种病患加以道德评判或人格歧视。在这样一种境况下,相对于理性的非理性对待其实才是"疯狂"。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上依然存在未解之谜,需要以理性态度去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