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名人书趣     
王夫之以书为女儿的“嫁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在猜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夫之“内成”、“外生”概念的辨析衷尔钜王夫之在所撰《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六章》中提出过“内成”、“外生”两词语,与他改造佛教的“能、所”并赋于其崭新的内容还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前所未见的独创。有不少具较高声望的学者也据此论证王夫之把事物的变化概括为两种形式:“内成”为事物内部的量变、质的渐变;“外生”为超出其规定性范围而发生的质变。笔者在由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所执笔的《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一章中亦曾沿袭此说。今经进一步研究,却疑惑丛…  相似文献   

3.
(一)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我国以往学术思想遗产有深刻的研究。我国“易学”和“老学”系统中的思想资料,是王夫之进行批判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衍》是王夫之三十七岁(公元1655年)时写成的,在这同时,王夫之也开始写作《周易外传》哲学巨著,系统地阐述他的哲学观点,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工作就是以批判老子哲学思想开始的,这自然是一个艰巨的摸索和清算的过程,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在和各种唯心主义流派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对于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作重新诠释。一、“性即理”及“合虚与气”王夫之认同“性即理”的命题,但他的“性即理”不同于程朱:他认为性、理是植根于气之中的,构成气的本质属性。所谓“夫性即理也,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王夫之,1996年,第6册…  相似文献   

5.
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学说。就易卦而言,他认为乾坤二卦是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化日新”,没有“起灭”,无始无终。他把日新之化概括两种形式:一是“内成”,即在事物内部的质和量的渐变,二是“外生”,即由一种事物发展为另一种事物的质变。指出“推陈致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抵抗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王夫之与理学程朱派“成德之学”的比较中 ,突出王夫之“成德之学”依据现实的具体人性 ,采取“习与性成”的“性之德”的经验途径与方法 ,养成人的现实德性和人格 ,从而与理学程朱派的“成德之学”依据超越的本体心性 ,采取通过经验知识积累以激发先验本性的途径和方法 ,最终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相区别。王夫之实现了中国传统“成德之学”从超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在评价孔子时说:“自生民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孔子者也。”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自孔子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王子者也。”我认为,这对王夫之不能不说是一个恰当的评价。王夫之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已成为思想史界的共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尤其具有“大成”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哲学的终结。 王夫之哲学的这种“大成”气象,是与历代尤其是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想家相比较而言的,其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之际涌现出的思想家群体中,黄宗羲(1610-1695年)是杰出的一位。黄始与李、孙奇并称“清初三大儒”,后又与王夫之、顾炎武并称“清初三大儒”。他是恩格斯所说的响应自己时代呼唤而诞生的“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①他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相互呼应,从哲学、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向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以及抑商思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动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批判思潮,具有早期启蒙主义的意义和品格。一、以心统理气的宇宙观理气关系以及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文要运用同一律,这表现在各个方面。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因此,王夫之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冢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明清之际伟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王夫之的思想,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衷尔矩先生所著《王夫之》一书对船山学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努力,在船山学研究方法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深化。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前人已作过许多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后,一些学者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将其学说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探索王夫之的学术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明末清初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应用中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 1 7世纪中日思想家王夫之和伊藤仁斋的著作《读四书大全说》、《论孟古义》作了比较 ,认为 1 7世纪中叶 ,王夫之和伊藤仁斋诠释《论语》、《孟子》在批判程朱、复归孔孟的同时 ,所提出的“实学化”、“人情化”、“合理化”的人生主张有相通之处 ,符合时代潮流。二者在解决相近的课题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王夫之重视历史文化传统 ,具有深沉的文化信念 ,试图在全面总结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中国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而伊藤则简明直截 ,不作高深玄远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4.
正"老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问之道的,但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勤学;学生要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但并不局限于老师所教的。"这是明代著名的王夫之所说的,他教书四十年,桃李虽未满天下,但却称得上一位隐秘而伟大的老师。清兵入关后,三十三岁的王夫之归隐深山,以教书为生。那时候,王夫之的高风亮节和渊博学识已经声名在外,按说收点学费过点小日子不在话下,但他就好像孔子杏坛讲学那样,师生围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1619—1692),我国古代伟大哲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尖锐而激烈的时代。他以峥嵘巨笔,从事著述,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一笔财富。人们可以从他博大的思想体系中,看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看到我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可贵经验及教训。本文仅就王夫之历史哲学的内在逻辑谈点管见。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提出了天地自然皆为实有的思想,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有关,受着明清之际反对虚理,崇尚务实思潮的影响。从哲理或思辨意义上说,他对实有思想研讨之湛深,创获之丰富.超拔于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17.
常达 《中国哲学史》2023,(1):109-116
面对《礼运》中大同与小康关系的内在紧张,学者们多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进行取舍,而难以将二者的历史性与价值性统合起来。王夫之则在宋人的基础上,利用文质论的两种构造,将大同与小康的关系分为历史状态与政治法度两种层面。这一做法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弥合了大同与小康的差异,还将二者分别代表的“礼之质”与“礼之文”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社会理想——大顺,并以“仁”代“礼”成为新法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无神论心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无神论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家庭成长背景、社会生活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他的无神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不仅在自然领域里阐明了他的无神论立场,更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给予有神论有力的打击。王夫之的无神论心理学思想也有其自身的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正统儒家的义利观可以“义以生利”和“何必日利”八个字为代表。孔盂、程朱学派和王夫之都这样主张。儒家的义利观反映了贵义贱利思想,不能因为孔盂重视人民的经济利益而否定这一点。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具有相对性,要进行具体分析。“义以生利”和“何必日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蔚 《学海》2002,(3):157-160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诗人 ,其生前身后都曾获得极高评价。与他同时的殷认为储与王维、王昌龄堪称开元诗坛的代表人物 ① ;稍后的顾况在《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中说 :储与常建、王昌龄等人“皆当时之秀” ,而储之“声价隐隐躏轹诸子”② ;宋代苏辙《栾城遗言》认为储光羲成就超过王维 ,“高处似陶渊明 ,平处似王摩诘”③ ;清代王夫之尤其推崇储之五古成就 ,指出他与韦应物已同臻圣境 ,“唐以下人更无伦匹”④ 。但是 ,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并未引起目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有关储光羲的文章较少 ,且或考订其生平 ,或侧重研究其较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