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女儿小时候在老家县城里生活,只有假期里我才能接她来市里住一段时间。那时女儿特别喜欢逛大街、去商场、上公园。女儿回到老家时,总是会对小朋友们炫耀一番,说城市里如何如何美,比如说大商场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啦,那公园里的狮子老虎啦……这些都是女儿眼中最美的景象。那时女儿总是问:“我啥时候才能来这儿上学啊?”我知道女儿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相似文献   

2.
爱的方程式     
刚下班时,她改变了主意。她决定不像往日那样回家、做饭,与他无言相对地看电视。结婚5年了,日子变成既定模式,他们的对话也成了方程式里固定的函数。他问:“回来了?”她说:“嗯。”她说:“吃饭了。”他说:“好。”她问:“你爱我吗?”他说:“犯什么神经?”她的心里深深失落,她想,曾经的爱恋已经在淡如水的日子里冲洗掉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不接受,便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了哥哥的粮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老爸不在世了,弟弟孤单一人,日子咋过呢?  相似文献   

4.
小俩口又吵架了。结婚三年来,这到底是第几次,谁也说不清了。从第一次吵架,她心理就隐约出现过“离婚”两个字。只是她听说,幸福之家是吵架声比邻居低一些的家庭,因此才没把这点小别扭放在心上。可这一次不一样,她已经找到了离婚的根据。那天晚上,他俩开始吵架后的冷战,在咬牙切齿和无所适从中,她从床上摸起一本杂志,发现上面有这么一句话:专家说,一栋因地基没打牢而出现裂痕的房子,你是修补还是拆掉?一桩有裂痕的婚姻,你是维持还是摧毁?修补濒于破裂的婚姻,比摧毁它要困难得多。她恍然大悟:老房确实是用来拆除而不是用来住…  相似文献   

5.
爱的习惯     
七旬开外的母亲有一桩多年也改不掉的习惯:喜欢给客人夹菜。 上个世纪70年代,农家院最让大人头疼的事就是家里来客人。我家七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可是每当有客人登门时,母亲总会像变戏法似的从箱子下面的大葫芦头儿里掏出几个鸡蛋来——切些葱花儿。  相似文献   

6.
爱的习惯     
七旬开外的母亲有一桩多年也改不掉的习惯:喜欢给客人夹菜。 上个世纪70年代,农家院最让大人头疼的事就是家里来客人。我家七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可是每当有客人登门时,母亲总会像变戏法似的从箱子下面的大葫芦头儿里掏出几个鸡蛋来——切些葱花儿。  相似文献   

7.
正一、信主上世纪90年代初,外婆千里迢迢从山东老家来到东北,在我家住了几个月。那时,外婆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她整天唱着、笑着,乐观与通达使她容光焕发,又大又圆的眼睛仍然清澈明亮,布满皱纹的脸上白里透红。她每天唱着我听不太懂却很动听的圣歌,唱一会,就为她的儿孙祈祷、祝福一会。一个大字  相似文献   

8.
琐忆     
寂静的夜晚,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透过玻璃窗,月光照在脸上,一切都那样静谧,望着窗外的明月,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又被勾起。记忆中的大树下,外婆搂着我,也是这样的美丽的月色,外婆轻声哼唱着:“月亮在自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欢乐的歌声……”在外婆温暖的怀抱中我甜甜地睡去。  相似文献   

9.
《间做草堂笔记冲有这样一个故事:请党正十年六月革夜.雷雨大作,河北献县城西有一村民田雷击而死,县今明民检产后不露声色地让人把尸体埋掉了。过了半个多同明民突然捕获了一个案发前曾买了许多火药的人.在审议中、明民革力宣Wb问疑犯:“你买火药干什么?”此人答道:“再来如乌。”明展又追问道:“用火枪打马.小不超过五线.最多一两左右,已经够用一天了,你买二三十斤.做什么用呢?”狡猾的疑犯回答:“是准备本月些日子、”明民紧接着盘问道:“你买火药还没有满一个月.计算起来.用掉的也不过一、二厅,其余火药现在藏在哪…  相似文献   

10.
脚下的流沙     
放学回到家,母亲在院子里看到我回来了,抬头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说道:“怎么,放学后又到小河边玩去啦?”我心中慌乱地赶忙回答道:“没有啊,一放学我就回来了。”母亲听了,脸一下子拉下来了,她有些生气地说道:“你撒谎,你脚下的流沙告诉了我,你到小河边玩耍去了。”  相似文献   

11.
女房东四十来岁,算个女强人,独立在闹市区置了四套单身公寓,自己居住一套75平米的。某天,一个小姐妹来看她,满目艳羡:“阿姐,你太牛了!”房东脸上笑笑,心里却很是不舒服:“就这么点大的房子,又不是120的,更不是别墅,有啥牛的!”回忆时,还是愤愤的,感觉被挖苦了似的,即使她也明白小姐妹绝无此意。  相似文献   

12.
柳婉与另外九位姐妹,终于找到了一份推销人寿保险的工作。保险公司可不再是前些年的吃太平饭的大热门单位,推销寿险并不轻松,日子也并不好过。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还是像以往一样日子好过的话,又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小柳她们的。才上班一个星期,柳婉就在电话里向我诉苦:“四处吃闭门羹,有时推销保险的比买保险的人还多。眼看一个星期就白白地滑过去了,还一笔业务也没做成。公司是按效益发工资的,没有效益不仅没有工资,而且到三个月的试用期满时,如果其业绩还不行就要你走人。”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柳婉在电话里情绪低沉地说有事要见…  相似文献   

13.
繁星满天     
她生在中国最北端的城市——黑龙江漠河的北极村,出生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她还有一个乳名迎灯。父亲迟泽凤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因为非常喜欢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而曹植又名曹子建,因此给她取名迟子建。北极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村子里只有百余户人家,她家住的那条街上包括她在内只有3个小孩。她的童年记忆都和外婆的故事有关。每天晚上外婆就讲鬼故事,还有民间的传说,经常会把她吓得毛骨悚然或是听得悠然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不接受,便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了哥哥的粮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老爸不在世了,弟弟孤单一人,日子咋过呢?  相似文献   

15.
新婚三日,回门,母亲牵她的手放入他的手心,言语里皆是挂怀:“这丫头脾气倔,不懂事,又不会做家务,以后你就让着她点。”这话,被他多年以后像晒霉一样翻在阳光下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这风风雨雨走过的一路,这婚姻里水千条、山万座的江山,就好比晒着的被子,阳光下温暖绵柔、山河锦绣,也只有日日盖着的人,才知道庸常琐碎的日子里,其实已暗生了寒凉,需要不时在阳光下晒一晒,才可散尽微寒。  相似文献   

16.
董元静 《天风》2009,(11):41-41
一个弱小的身躯,里面若有圣灵内住,她的灵魂就大到无限! 著名作家冰心在她的文章“新年试笔”里,向着景仰的至高真神,抒发了她当时的所求所愿:“我愿有十万斛的泉水,湖水,海水,清凉的,碧绿的,蔚蓝的,迎头洒来,泼来、冲来,洗出一个新鲜,活泼的我。”这是何等的灵性!何等的气韵!  相似文献   

17.
最近,妻子又出差了,此次北上,少则十几天才得归来,我又一次尝到了“解放”的味道。早上一起床便洗漱一番出门,被子暂时不叠了,在街上买点烧饼油条之类打发一下即可当一顿早餐了。孩子嘛,照例暂交外婆托管。 我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中午便在外头买一顿,或进食堂或一盒快餐或一碗面条,晚上来家小炒一二盘菜,自由自在,“快乐的单身汉”日子又恢复  相似文献   

18.
活着     
“活着无论多痛苦,和死亡相比,都是一种幸福。”一位朋友曾这样说。她说她7岁那年某天晚上,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忽然那么真切地感觉到了死亡的迫近,“……我简直快要窒息了,终于大叫一声,从房间里冲出来,朝着父亲哭喊,我不想死,我不想死!一家人都被我吓坏了……”  相似文献   

19.
外婆的庵堂     
<正> 一恍外婆已经去世二十五年了,她走之前身体一直很健康,饮食起居都是自理,因为她一直是素食,都习惯于自己动手,尽管那时她已是81岁高龄。她走的时候也很安然,如同睡觉一般,实为无疾而逝。外婆是个出家人,三十多岁就出家的。她为什么出家,或者说她出家因缘是什么,我至今也不十分明白。外婆独自住在一座庵堂里,这庵堂座落在一座山上的山凹处,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二三里地。庵堂是一座观世音的庵,庵  相似文献   

20.
方平 《天风》2002,(7):22-23
撒母耳记上第25章讲到一个粗暴无理的丈夫,叫拿八。圣经告诉我们,“拿八为人刚愎凶恶”,“无人敢与他说话”(参撒上25:3,25:17)。但他有一位聪明美貌的妻子叫亚比该,在拿八和全家遭遇危机之际,她力挽狂澜,即使后来以色列的王大卫免犯大罪,又救自己和家人脱离了刀剑,堪称和好的使者。一、危机的产生事情发生在剪羊毛的时候,这是以色列人的收获季节,是大喜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主人们一般不会拒绝那些帮助过他们的求讨者。大卫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喜的日子,一个收获的季节里,打发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