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三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2.
《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近期出版的上海社科院院刊《学术季刊》(1993年第2期),发表了著名古文论家、诗评家陈良运教授的《论(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一文。作者指出:《易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占卜书。明代中叶以后虽有一些有见识的学者、诗人,开始注...  相似文献   

3.
京房是西汉易学界以身殉其学说的英雄,他的“浊政”——“灾异”因果关系学说,得自焦延寿传授并多有发挥,成为有汉一代著名的“京氏学”。本文重点论述焦、京师生传承关系,以各朝正史《五行志》所录京氏之语和《别对灾异》残文,与《焦氏易林》若干繇辞对应考察,力证今传本《易林》确为焦氏所作,并由此窥见这对师生不同的气质、性格,他们一个在前线,一个在第二线,共同完成了用易学揭露西汉元、成之时朝政黑暗腐败的壮举。本文还提供了京、焦去世后若干史料,确认王莽至东汉初不可能出现类似的学说,或谓今传本《易林》为崔篆所作,实属妄断。并对东汉何时封焦延寿为“国师”提出初步推测,有待再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易林》的作者、书名、内容、机理以及《易林》的利用、回归、流传等诸方面,进行了简明而全面的考论,对于《易林》整理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而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在学术界,《易林》是一部颇有争议的易学著作。或对其作者产生怀疑,或以为它“离经叛道”,背离易学,因而对其蕴含的思想作深入剖析者甚少。鉴此,本文除了就《易林》作者提出自己看法外,着重阐发了《易林》的神仙思想(前人均未涉及这方面)...  相似文献   

7.
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全书58.6万字,734页。本书为“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焦氏易林》是西汉焦延寿所作的一部占卜书,也是一部四言诗集,本书即为作者对《焦氏易林》作诗学解读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卦爻辞、《象传》中,有许多男女情爱、婚配与生殖的喻象。到汉代焦延寿《易林》,把六十四卦象变化为四千零九十六卦象,每象之下又用四言短章展开描述。这么一来,婚配生殖喻象更为繁复。因此我们把两书联系起来,从作为自然现象的风雨,作为植物的树、葫芦;作为人之体位的脚、发等三个方面,来考察人们的婚配生殖意识是怎样置换为文化借喻符号的;同时,也顺便揭示这些“借喻符号”与民间广泛存在的生殖人类学经验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9.
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命题,是解读汉代象数易学《焦氏易林》背后的义理的一把钥匙。《焦氏易林》爻辞引史涉及到《左传》、《史记》等秦汉多部著作,乱世强弱的更迭和祸患无常的个体人生相交织,凸显出鲜明的变革主题与忧患意识。践履中正的治世持盈之术和以德、礼防患相交融是儒家价值使然。合规律性体现在引史合乎《焦氏易林》爻辞编撰体制,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合目的性则在于引史合乎《焦氏易林》所要表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核对异文、辨析文字,我们对《易林》中的十则失校、误校、误释之处作了补正,并进一步分析讹误之由,阐释意义,以期对古籍整理与易学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张涛 《周易研究》2006,(1):39-45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博通群经,邃于经义,兼擅众长,在易学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对汉代象数易学、宋代“图”“书”易学以及清代的易学著述等都做过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体现了象数、义理并重的治《易》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他充分发挥文献考证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注意借助《周易》和易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我们研究中国易学史,应该重视钱大昕的易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钱穆先生在<易传>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表<论十翼非孔子作>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易传>,虽然与孔孟旧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易传>作者吸收道家之长,融通道家宇宙论,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易传>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庾潍诚 《周易研究》2002,30(5):22-29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14.
《汉书·五行志》引用了一段京房《易传》佚文 ,清王保训所辑《京氏易》也收录了这段文字 ,但分列两处 ,且结尾处比《汉书》多 53字。本文认为这段文字原本应在一处 ,且王氏所辑末 53字出自班固 ,而非京氏。此外 ,这段文字很可能不像《汉书》及《京氏易》所说的出自《易传》。  相似文献   

15.
刘彬  王敏 《周易研究》2005,(5):30-36
<易纬·稽览图>卷下载有一种"一爻直一日"的卦气占术,还少见学者讨论.本文对这一占术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流传作了初步考察.与<稽览图>卷下"六日七分"卦气术不同,<稽览图>"一爻直一日"的卦气术,与焦赣"焦林直日"卦气说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可能同属于<连山><归藏>系统.此术至唐一直在流传.  相似文献   

16.
尚秉和是我国上世纪易学泰斗,其身后留下的《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系列易著,至今仍是学人治易的重要参考书。为了帮助今人了解尚氏其人其作,本文对尚氏生平行状及其易学思想作一番全面、深入的探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的逻辑类比推理的思想构架。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的哲学意义。焦循易学的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的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的旧轨。然而将易学的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的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的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的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的工具价值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颖达编撰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诠释学的代表作。孔疏从王弼易学基本原则出发 ,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 ,以其取象与取义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对《周易》的体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 ,对《周易》所蕴涵的原理 ,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释。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深刻影响了唐宋时期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学的内在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周易正义》是唐朝孔颖达为魏、晋时王弼、韩康伯《周易注》所作的疏,其总结并发展了汉易,促 进了汉易向宋易的转化。《周易正义》并成为王弼“无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桥梁与中间环节。孔 颖达从“无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他对“太虚”概念的阐发和对阴阳二气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